天天看點

李玫瑾:有這3個特征的孩子,長大後往往有出息,卻總被家長忽略

不知道各位家長是不是經常遇到這種情況。

一轉身,稍微不盯着,孩子就在牆上亂塗亂畫,或者在茶幾上玩水,甚至是摔玩具等等。

有一些網友還埋冤說:

面對這一類的孩子,各位父母往往是最頭疼的,尤其是罵過打過,但是孩子就是不記打,每一次就隻能消停一段時間。

但是李玫瑾認為這樣的孩子并不是家長口中的“壞孩子”,反而隻要稍微引導得好一點,那麼他們長大後往往是最有出息的。

尤其是當孩子有下面這3種行為特征的,家長應該高興,并且引導一下他們。

李玫瑾:有這3個特征的孩子,長大後往往有出息,卻總被家長忽略

1、愛問為什麼

孩子都有很強的好奇心,畢竟初來乍到,對什麼都感興趣,但是有一些孩子是埋在心裡,自己不吭不響地研究,但是有一些孩子就比較活潑了。

他們喜歡到處問為什麼,尤其是問父母,因為在他們眼裡,家長們就是全知者,能告訴他們想知道的一切答案。

但是偶爾一兩個發問,父母們還抵擋得住,如果是一籮筐的為什麼,那就很多父母都會表現出不耐煩,或者是敷衍地回答了。

而如果這樣做,那麼久而久之,孩子的好奇心就被扼殺了,缺乏了創造力,逐漸變得平庸。

其實很多研究發現,小時候喜歡問“為什麼”的,并且得到滿足的,大多數長大後都變得非常出息,比如愛迪生就是比較典型的一個。

從小就喜歡為什麼,而不管是多幼稚的問題,還是難度很大的問題,他的母親盡量都會滿足他的好奇心。

那麼如果遇到孩子的“為什麼”,我們也無法解釋,應該怎麼辦?

這個時候就需要明确告訴他,爸爸媽媽也不知道,但是我們可以一起去尋找答案。

李玫瑾:有這3個特征的孩子,長大後往往有出息,卻總被家長忽略

2、喜歡唱反調

現在的孩子好像叛逆期早早就來臨了,越讓他幹什麼,他就越反着幹,并且還總是質疑大人們的觀點。

比如跟他講司馬光砸缸的故事,他聽完後會說:肯定有比砸缸更好的方法。

随後就開始說這說那,有時候還越說越離譜。

而有些不耐煩的家長就會馬上遏制孩子,讓他停止胡思亂想。

其實我們都做錯了。

子曰:疑是思之始,學之端。

會質疑才會去思考,才能獲得更大的進步。

是以如果遏制了孩子的胡思亂想和質疑我們的觀點,那麼就是在阻止他進步。

是以對于孩子的質疑,我們不應該去遏制,而是應該去問他為什麼,以及有哪些更好的方法,并且跟他一起探讨方法的可行性。

對于孩子的每一次質疑,我們應該都加以重視,哪怕是再小的問題,因為在我們眼裡可能是很小的問題,但是在他們的世界裡,可能這個質疑會影響他們的一生。

是以,不要遏制孩子的質疑,應該鼓勵他質疑,讓他多思考多動腦,那他的成長速度肯定遠遠高于同齡人。

李玫瑾:有這3個特征的孩子,長大後往往有出息,卻總被家長忽略

3、愛搞破壞

很多小朋友都喜歡拆玩具,剛買來的玩具,可能隻完整了2個小時,2個小時後肯定是一片狼藉。

而這個時候家長可能會去呵斥他,讓他要懂得珍惜,不要亂搞破壞。

不過拆玩具還好,有的孩子還喜歡拆牆,圖牆,甚至想在電視上砸個洞,然後看看能不能鑽到電視裡去跟奧特曼一起打怪獸。

諸如此類的奇怪想法真的很多很多。

是以這讓很多家長都感到”崩潰“,時時刻刻都防着自己的孩子,以防家裡被拆得家徒四壁。

其實隻要父母加以引導,擁有這種行為的孩子将來往往會有出息。

因為不管是拆東西,還是亂塗亂畫,這都是他們探索世界的一種方式,他們想要搞懂這些東西為什麼會這樣?

而最直接的方法就是”拆“。

尤其是有一些孩子拆着拆着,動手能力強了起來,拆得東西是越拆越進階。

這是一種很好的表現,說明他的動手能力真的變強了。

其實面對孩子的拆東西,還有各種奇思妙想,我們都不需要阻止,而是引導。

我們可以耐心地教導他哪些東西可以拆,那些不行,然後拆完後,可以跟他們一起組裝回去。

這樣可以讓孩子的動手能力進一步得到的發揮,尤其是在”還原“的過程中,更能讓他獲得更大的成就感。

并且還能讓他養成一種責任感,我自己拆的東西,一定要還原回去,懂得了”善後“的道理。

李玫瑾:有這3個特征的孩子,長大後往往有出息,卻總被家長忽略

是以無論是喜歡問”為什麼“,還是”質疑大人的觀點“,還是”搞破壞“,這些都是孩子的天性。

雖然很難管教,但是隻要耐心一點,相信孩子會給你一種很大的驚喜。

是以當遇到孩子有這些問題的時候,千萬不要簡單粗暴地一頓打,而是加以引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