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條創作挑戰賽#
靖康恥
宋徽宗趙佶,絕對是中國曆史上最有才的皇帝。繪畫、書法、填詞、音樂,無一不精通。現存他的真迹,随便一副作品,在拍賣市場上都能拍出數億元的天價。
但他又是最無能,下場也最凄慘的皇帝。論無能和凄慘,曆史上能和他一較高下的,僅有他的兒子宋欽宗趙恒而已。
宋宣和七年(1125)十月,宋徽宗獲知金兵南下,已然占領了燕京,兵峰直逼京師汴京(今河南開封)的消息,當即吓得昏死過去。群臣手忙腳亂救醒之後,宋徽宗第一時間索要紙筆,禦筆親書旨意禅位給皇太子趙恒。他也不管太子是否願意,自己隻顧連夜一路狂奔南去,直到鎮江後才立住腳,從此自稱“道君太上皇”。
在皇位面前,二十六歲的趙恒并不動心。他心裡很清楚父皇執意要讓位于自己的原因。但他沒有選擇的餘地,無可奈何接受禅位登基,是為宋欽宗,改年号靖康。
圖:宋欽宗畫像
當時朝中大臣大緻可以分為兩類。李剛為首,極力主張堅守汴京,抵抗金兵。另一類就是除了李剛以外的其他人,堅信汴京守不住,慫恿欽宗效法太上皇趕緊西巡,經陝西一帶,遁入川蜀。欽宗想都不想,欣然接受,連夜就要收拾行李,拖家帶口跑路,卻被李剛攔住。
李剛先說服了禁軍上下堅守汴京,又軟硬兼施迫使欽宗承擔起一個君王守護社稷的責任。欽宗無奈,隻好勉強答應。一邊任命李剛為兵部侍郎,負責守衛汴京的戰事,一邊又派人到金兵營中請求和談。
李剛一邊布置軍民守城,一邊調動全國各地軍隊齊聚京師勤王。
金人也有一邊攻城一邊和談兩手準備。金人要求來和談的人中,必須得有一位親王。可是當此國難之際,大宋皇室之中居然無一人願以身犯險,隻有康王趙構慷慨前往。在金營裡,趙構勉強維護住了皇室基本的體面。金人卻也是以認定,趙構親王的身份肯定某一将軍之子冒充的,堅決要求換人。也正是如此,在後來的靖康之變中,趙家皇室幾乎無一人幸免,隻有趙構僥幸逃脫,也就陰差陽錯有了後來偏安一隅的南宋朝廷。
金人攻城,李剛堅守,雙方互有勝敗。眼看各地勤王的軍隊陸續到達,欽宗又答應了割地、賠款的和談要求,靖康元年(1126)二月,金人撤軍北還。汴京得以保全,北宋政權暫時得到喘息。
金人撤走不久,欽宗就罷免了主戰的李剛,以示北宋朝廷和平的誠意。太上皇徽宗也從鎮江回到了汴京。
可惜金人顯然不為欽宗的誠意所動。僅半年後,靖康元年(1126)八月,再度兵分兩路,來到汴京城下。
這次沒有了李剛,同知樞密院孫博從一句市井民謠中得到啟發,毫無根據地堅信一個叫郭京的人能力挽狂瀾,解救目前危局。果然在宮中近衛中找到一位叫郭京的人,封官,賞金銀,委以軍事大任。郭京也毫不含糊,說自己确實會六甲神法,隻需要7777名士兵,就能打敗金人鐵騎,活捉敵軍主将。朝廷還深信不疑。
郭京按生辰八字挑選了七千多人,組成守衛汴京的神軍。一切準備妥當以後,他還要求把城上的守軍全部撤下,大開城門,命神軍出城迎戰金軍。
汴京周圍都是坦蕩如砥的開闊平原,正好可以讓金人的鐵騎大展神威。郭京的神軍就像羊入狼群,剛剛出城瞬間就死傷大半。郭京在城牆上眼看大事不好,借口要親自出城作法。下城以後卻帶着殘軍直接向南逃竄而去。金人登上無一人防守的城牆,不到一天,輕輕松松就進了大宋的都城——汴京。
金人進城以後,并不急于攻破皇宮,而是将其團團圍住,不斷索要土地、金銀、馬匹和女人。欽宗已經喪失了基本的思考和判斷,對金人的要求隻知毫無選擇的一律答應。派人在汴京城掘地三尺,籌備金人索要的金銀财寶,汴京城為此被搜刮一空。
在一個風雪交加的日子裡,欽宗應金人要求,親率大臣到金營,面北而拜,遞上降表,以示臣服。金人心滿意足後,才放欽宗等回皇宮。
欽宗前腳剛回,金人使者又到,再次索要大量的金銀、布帛、騾馬和少女。欽宗不管有與沒有,隻管再派人去民間搜刮,無論王侯将相販夫走卒,無一家幸免。因無法完成搜刮任務,甚至有多人被杖斃。汴京城中少女不願承受屈辱自殺者不計其數,湊不齊人數,欽宗隻好讓自己的妃子充數。沒了騾馬,大臣們隻能徒步上朝。
即便如此,金人依然不準備放過可憐的大宋君臣,揚言要欽宗再次進入軍營商談,否則就縱兵入城搶掠。
無奈的欽宗再次來到金軍大營,卻沒人來跟他商談,隻被囚禁在漏風的破房子裡。時值隆冬,奇冷無比,欽宗饑寒交迫,生不如死。金人再也沒有放欽宗回去,而是又要求太上皇徽宗前來相見。徽宗也是一去不能返。
金人揮軍進宮,将徽宗、欽宗,滿朝的大臣,以及嫔妃、宮女和所有的官眷,夥同無數的金銀财寶,劫掠北去。為了讨好金人,北宋朝廷不少人幫忙搜羅王室成員,確定無一人漏網。結果,除了身在相州的康王趙構幸免,還有當年因被宋哲宗廢掉而出家的元祐皇後,混亂之間一時沒人想起她,也僥幸逃過一劫。其他但凡和北宋趙家有關的人,無一幸免,包括趙構的妃子和母親。在被擄走的朝廷大臣中,就有一個人叫秦桧。
徽宗、欽宗被金人貶為庶人,押解北返,一路上衣食無着,受盡屈辱。眼看着公主、嫔妃、宮女們,一個又一個被從身邊拖走淩辱,兩位曾經高高在上,掌握天下生殺大權的帝王,此時卻隻能忍氣吞聲。北宋至此滅亡,史稱靖康之變。
金人圍困汴京的時候,康王趙構正從金軍營傳回,落腳在相州,朝廷封他做河北兵馬大元帥,募軍勤王。各路軍馬紛紛雲集于此,等他号令。相州也是嶽飛的老家,當時他率領相州義軍也投靠了趙構,希望能夠為驅除金人,保護河山出一份力。
軍馬集結,卻有人提醒趙構,如今金人圍攻汴京,欽宗、徽宗困守城内,他手握重兵,大有可為。趙構領會其中的意思,于是并不急于率軍南下救駕,而是向東移師大名府。各路軍馬不解,趙構搪塞他隻是奉密旨行事。
直到汴京城來了一個太監,趙構才召集将領宣告了一個天大的消息:汴京城被金人攻破了,太上皇、皇上以及朝中衆臣、家眷都被擄掠一空。
國不可一日無君。有人極力慫恿趙構登臨大位,已經出家但幸免未被擄走的元祐皇後被請出來做主,趙構在大名府名正言順地登基做了皇帝,即宋高宗。
圖:宋欽宗畫像
金人滅北宋北返以前,扶持原丞相張邦昌建立了大楚,作為幫忙治理南方的傀儡政權。張邦昌聽說趙構在大名府登基為帝,擔心自己這個僞皇帝會首當其沖,派人将北宋的傳國玉玺送到了趙構手裡。趙構登基以後大赦天下,不僅赦免了張邦昌的叛國行為,還因他“讓位有功”,封為安郡王,官居太保,參決朝廷大事。
當時雖然北宋朝廷已亡,金人已經北去,汴京和北方大片國土依然在宋人手中。
趙構為兵馬大元帥時,宗澤為副帥。趙構遷延拖沓不救汴京,宗澤力谏,趙構分了一萬兵馬讓宗澤自行前往汴京,嶽飛跟随。金人去後,宗澤駐軍汴京。
當時,趙構作為親王進金軍大營的時候,還頗有些氣度。衆将士對他寄予厚望,殷切盼望他盡快回到汴京,帶領臣民抗擊金人,保護社稷,收複河山,洗刷靖康的恥辱。可當上皇帝的趙構在此時卻直追父兄徽宗、欽宗的風範,一心隻想着要南巡避禍。雲集在周圍的河北各路軍馬,特别是自發組織起來的義軍,非常失望。
本來金軍馬踏河北,軍民深受其害,都有殺敵報國之心。當時趙構如果能夠率領他們南下,從背後襲擊金軍,不僅能解汴京之困局。金軍還會因首尾不能相顧而被迫退兵,河北也能是以而保全。
眼看大好形勢就要被白白浪費,當時在宗澤軍中的嶽飛已經因戰功累積做了秉義郎。急切之下,他上書千言,分析天下形勢,勸趙構不要聽信汪伯彥等奸臣的謀劃南逃,而應該率軍北上,收複中原失地。
汪伯彥等以嶽飛職位卑下,越級上書為理由,定了他的死罪。好在原來趙構在金瑩時,偶然看見了一支打了敗仗狼狽逃回的金軍,從他們口中得知,大宋有一個叫嶽飛的人,率領的義軍比官軍勇猛百十倍。趙構是以知道他的忠勇,隻下令剝奪嶽飛的官位,趕出軍營。
趙構在汪伯彥等人的慫恿下,開始南巡,途徑揚州、建康、杭州、越州等地。在此後很長一段時間裡,他雖貴為一國之君,都将在金軍的步步緊逼之下不停奔逃,最無助的時候,隻能躲到海上。這怨不得别人。在面對金人南下,他抱定要苟安的主意時,就已經注定了自己的命運,也注定了整個南宋王朝的命運。
趙構南逃以後,原來聚集在河北的各路軍馬,或擁兵自重,或淪為盜匪。北方大片土地上的宋人,陷入了水深火熱之中。也有很多人在奮起反抗,誓要驅除金人,收複山河。其中最傳奇也最悲壯的就是嶽飛和他率領的嶽家軍。
撼嶽家軍難
北宋崇甯二年(1103),嶽飛出生在相州湯陰,即今天的河南湯陰,祖上世代務農。父親嶽和也是農民,但知書達理,為人熱情豪俠。傳說嶽飛出生時,有一隻大鳥從屋頂飛過,是以就給他取名“飛”,字鵬舉。
嶽飛生得孔武有力,自小刻苦讀書,尤其喜好《左氏春秋》《孫吳兵法》一類的曆史經典和軍法典籍。嶽和從小教育嶽飛要做一個忠義之人,又因為生在亂世,讓嶽飛讀書之餘又拜師習武。是以嶽飛雖然生長在農家,但溫文爾雅,大有士大夫的風範;又習得一身好武藝,能使長槍挽硬弓,真正是文武雙全,文韬武略。
金人南下侵宋,嶽飛自告奮勇參軍抗金,後又發揮自己的軍事才能,和舅舅一起組織鄉勇建立義軍,積極活動在抗金的第一線。
和曆史上所有的名将一樣,嶽飛武藝高強,勇猛異常。但嶽飛又不比尋常的武人,他能寫文章,擅詩文,還富有謀略。同時,他還有一腔忠貞報國的熱忱與百折不撓的堅韌意志。翻開發黃的曆史書,我們簡直無法相信自己的眼睛,書上沒有嶽飛打敗仗的記錄。
圖:嶽飛畫像
趙構滞留大名府,宗澤一人帶兵南下解開封之圍時,嶽飛跟随。一次,嶽飛僅帶一百多人在冰封的河上練兵,遭遇大量的敵軍忽然出現,衆人都驚慌失措。嶽飛卻說要趁敵人還不知道我軍虛實,立足未穩的時候果斷出擊。他一馬當先直接向敵軍馳去,一舉斬落敵人大将于馬下。敵軍是以大亂,随後大敗而逃。正是因為這次戰功,嶽飛得以遷升秉義郎,才有了給趙構的上書。
宗澤當時是東京留守,十分欣賞嶽飛的武藝和謀略。當時宗澤已經年近八十,看到嶽飛以為抗金守土後繼有人,終于有了希望。
嶽飛因上書讓宋高宗派軍北上收複失地,被罷官趕出軍隊後,機緣巧合投到了河北招讨使張所的名下。張所是為數不多一心一意率軍抗金,要收複中原失地的戰将之一。嶽飛來投奔,叫他喜不自勝,擢升嶽飛為武經郎。
當時,抗金名将王彥也在張所名下。他率領的軍隊以“赤心報國,誓殺金賊”八個字為口号,即曆史上赫赫有名的“八字軍”。王彥和嶽飛剛見面時,彼此欣賞又惺惺相惜,很是投緣。張所命嶽飛跟随王彥率軍渡河北上,進軍到新鄉時,城中金軍人多勢衆,王彥不敢輕進。嶽飛卻獨自率領所部人馬,一戰拿下新鄉。此後,嶽飛在侯兆川、石門山、太行山多地擊潰金軍,斬殺敵人大将。随着嶽飛戰功日多,聲名漸盛,大有後來居上的勢頭,随即引起王彥的嫉妒。當時嶽飛是王彥部下,糧草用盡後去支領糧草,王彥卻不答應。嶽飛自知和王彥不和,隻好再次投靠在汴京的宗澤。
宗澤一心一意經營汴京,還竭盡一切力量招徕天下各處的軍馬。他想讓高宗趙構看見汴京在他的經營下固若金湯,是以打消顧慮,早日北返舊都。這樣北方的土地才能穩固,失地才有收複的希望。無奈朝中汪伯彥等權臣一心想把高宗控制在自己手中,慫恿高宗偏安江南。宗澤、張所、嶽飛、王彥一幹人等,隻能在北方孤獨地奮戰。
自從金軍南下以來,宋軍幾乎都像待宰的羔羊。特别是金軍大将完顔兀術以勇猛聞名天下,從沒打過敗仗。曾一路南下勢如破竹,用五個月的時間一連攻克南宋三十多座城池。正是因為他,高宗趙構才不得不一路逃到海上。
但自從遇到了嶽飛以後,完顔兀術的好日子就到頭了。在兩人的對陣中,完顔兀術從來沒有勝過。最具代表性的一戰就是郾城大戰。
圖:馮子建油畫《郾城之戰》|《煉铠堂》馮子健 繪©️
趙構登基以來,對金人的态度一直在抵抗和苟安之間搖擺不定。基本原則是隻要餘杭地區不受到威脅,自己還有苟且偷安的東南一隅,南宋朝廷就可以對金人在中原地區的肆虐橫行視若無睹。整個中原地區就這樣一步一步被金人蠶食殆盡。到了南宋紹興十年(1140),金人再度南下攻拱州、亳州,直接威脅到餘杭地區,高宗震恐。
此時的嶽飛正奉命在各地平叛,急切之間趙構下诏讓他率軍北上增援。趙構甚至表示所有的作戰部署嶽飛都可以自行決定,自己不從中幹涉。嶽飛軍分幾路馳援各地,自己帶領輕騎兵駐紮郾城,虎視中原。
在完顔兀術的眼裡,宋朝所有帶兵的将領都不足慮,除了嶽飛。這是他與南宋交戰多年總結出來的經驗。完顔兀術不得不面對這樣一個現實,如果不解決掉嶽飛和他的嶽家軍,就永遠不可能滅亡南宋。他打算趁嶽家軍兵力分散各地,集中所有力量到郾城,将嶽飛消滅。就連朝廷得知消息後都十分擔憂,趙構下诏讓他小心應對。嶽飛卻不為所懼,日日出兵挑戰金軍不止。
完顔兀術有一支無往不勝的騎兵,三人一組,人和馬都披重甲,刀劍不傷,以皮繩彼此連接配接成一個整體,同進同退,号稱“拐子馬”。兩軍對壘,就如同銅牆鐵壁,攻無可攻。嶽飛敢為他人不敢為,以步兵對陣完顔兀術的騎兵。他指令步兵手持麻紮刀沖入敵人陣中,不要擡頭看敵人,隻顧低頭砍馬腿。一馬受傷,其他連在一起的人馬都失去行動的能力。嶽飛讓兒子嶽雲帶兵直沖敵陣,嚴令他:“不能取勝,我先殺你!”宋軍來回沖擊十幾個回合,殺得金軍遺屍遍野。殺人不眨眼的完顔兀術嚎啕大哭:“自從起兵以來,靠的就是以拐子馬,現在全完了!”
郾城大敗,完顔兀術還想去其他地方找補回來,但後續他的所有行動都在嶽飛的預判之中。不僅四處碰壁吃敗仗,女婿還被嶽飛殺死,自己也隻能狼狽逃到汴京。
金人雖然占領了中原廣大地區,但在嶽家軍的影響下,各地義軍四起,抵抗着金人的統治。完顔兀術試圖強迫征集漢人抵抗嶽家軍,北方廣大地區幾乎無人應征。很多已經跟随金人的漢人都暗自約定,隻要遇到了嶽家軍就投降。甚至連投降的旗幟都提前準備好了,就等嶽家軍到來。
完顔兀術也不得不感慨:“撼山易,撼嶽家軍難!”金軍中如果有人打賭,往往指嶽飛為誓:“若失言,讓我在戰場上碰到南朝嶽爺爺。”無論是金人,還是盜匪,隻要看到城頭上插着嶽家軍的旗号,都互相告誡千萬不敢侵犯。高宗趙構也曾親筆禦書“精忠嶽飛”四個字賜予嶽飛。
無論在敵人的眼裡,還是在百姓的心中,都視嶽家軍如若神明。在北宋晚年,軍隊中的将官A錢、克扣軍饷,早已司空見慣。軍人不能從朝廷上司軍饷,就拿着手中的刀去劫掠百姓。但嶽家軍不一樣。
嶽飛不僅不貪沒士兵的饷銀,每當殺敵,自己和兒子都事先士卒沖鋒在最前面。嶽飛執法如山。就連自己的舅舅觸犯了軍法,他都能忍痛親自在軍前下令處死,毫不留私情。嶽家軍即使自己餓肚子,也不去搶劫百姓的東西。
同樣同樣是抗金名将的韓世忠,曾經俘虜了敵人的進階将領,對方表示自己隻向嶽飛投降,否則甯死。
圖:韓世忠畫像
在戰場上,能夠征服敵人肉身的将領很多,能夠讓敵人從心裡産生恐懼的将領也很多。但像嶽飛這樣,能夠讓敵人從内心尊重、敬服,甚至是崇拜的将領,寥寥可數。或許是因為嶽飛從來也沒有小看任何一個敵人。
嶽飛武藝高強,嶽家軍所向披靡,但嶽飛從沒有恃勇而驕。他以極其認真的态度,對待遇到的每一個對手。這就是他和完顔兀術之間最大的差別。完顔兀術也勇猛無畏,他的草原騎兵如驚濤駭浪,鐵浮圖、拐子馬更是無堅不摧,正是因為如此,在他的眼裡大宋王朝的軍隊都是一群群待宰的羔羊,懦弱、愚蠢,而沒有骨氣。包括嶽飛,他一直覺得就是不足挂齒的“嶽南蠻”。直到一次又一次被嶽飛打敗,他才不得不感慨,打敗嶽家軍簡直比移山都難。
嶽飛重視敵人,是以不逞匹夫之勇。他是一個用計的高手。
嶽飛曾經在間諜的面前,不經意問身邊的人:“我們軍糧不夠了怎麼辦?”随即又裝出不小心洩露機密的懊惱樣子,最後再巧妙地讓間諜逃走。結果敵人被牽着鼻子落入了事先準備好的圈套。
金人當時扶持張邦昌建立大楚,沒想到張邦昌是個軟蛋慫貨,趙構一稱帝,他就乖乖投降了。後來又扶持劉豫建立了大齊當傀儡。
嶽飛知道,完顔兀術其實一直都看不上劉豫。正好有一天嶽家軍抓住了一個間諜,嶽飛見過之後,煞有其事地将其認作故人。非說此前有派他去給齊王劉豫送信,約好一起設計殺死完顔兀術。還質問“明明劉豫有答應,你為何卻不回來複命?”嶽飛言之鑿鑿,間諜以為自己有了活命的機會,很開心就應承了下來,并努力給自己找之是以不曾回來複命的借口。嶽飛表示可以暫且繞他不死,但要将功折罪。重新寫好一封密信,再麻煩他跑一趟。小間諜以為自己無意之間不僅性命失而複得,還獲得驚天大秘密。帶着密信就找到了完顔兀術,劉豫就這樣莫名其妙地被金人廢掉了。
在曆史上,殺人如麻的戰場煞星各個朝代都有,如秦時的白起、三國時的張飛等;羽扇綸巾,溫文爾雅的儒将老夫子也不少,像張良、諸葛亮、曾國藩。但像嶽飛這樣,武藝高強,又智謀過人,骨子裡還具備儒家士大夫精神,忠君體國、勤于王事的帶兵将領,少之又少。是以在後人虛構的文藝作品裡,嶽家槍可以是稱霸武林的上乘武功,《武穆遺書》更是得之能得天下的神奇密卷。上下數千年,能得此待遇的,僅嶽飛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