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海博夜讀丨水之謎語

作者:海博TV丨福建釋出
海博夜讀丨水之謎語
海博夜讀丨水之謎語

圖丨泉州古城保護發展工作協調組辦公室

水之謎語

泉州古城保護發展工作協調組辦公室 編

朗讀丨張蓓

泉州自古地氣獨溫而有“溫陵”之名,又因擁有獨特的海洋商貿文明遺存,成功入選《世界遺産名錄》,從此有了“宋元中國看泉州”。

泉州在地質上被劃分為海積平原,是滄海生桑田。根據地殼上升速度倒推,5000多年前,泉州城區第一座山脈才從海中升起。到唐朝時泉州城已有一個雅緻的别稱“溫陵”。溫,地氣溫潤;陵,山脈丘陵。

泉州城背山腹水,面朝一條寬闊的直奔外海的晉江。城内水系縱橫交錯:一限戎馬,二利轉運,三通宣洩。明朝始稱這套水系為“八卦溝”。子城、羅城牆層層相護,大小八卦溝潆洄環繞其間。

海博夜讀丨水之謎語

在明朝萬曆年間有一張地圖,圖中的泉州城四周被這八卦溝水箍圍得密密實實的,沒有一絲隙縫,城内水渠遍布,水路很寬,可以通往如今的開元寺以及當時重要的衙署。圖中溝采用了海浪紋繪制,一浪一浪如鱗片交疊前進,頗有氣勢。古城地底水源來自江潮兩股,時常暗潮湧動。水的脈理,自有自己的生命力。

人們非常重視這套水系,不斷拓寬水系的邊界,從文獻中的子城水系,延伸至羅城濠溝,又到翼城水上運輸通道。水之于城的重要性,“如人之一身,血脈流貫”。人們寄托于古城的情感,平行存在于八卦溝上。

如今,筆直平行于塗門街至新門街的大八卦溝,是過去羅城牆所在,也是最完整、最長的一條舊水系,長約2.3公裡,平水緩緩流淌。左右兩翼各有一條小八卦溝,蜿蜒曲折。左翼聯結起一片曾經發達的商業版圖,市舶司遺址便在那裡。右翼穿過市井的後城生活,通往文化中心,泉州府文廟及學宮在附近。

城與水,水與人,構成一張古老的水網,述說着許許多多的故事。

海博夜讀丨水之謎語

過去人們開河轉運,串聯起一整座城市。同一條水路,寬時迎來出海的大船,窄時迎來小舟轉運物資。仍是過去的石堰,護着相同的水。人們總是喜歡在水邊活動。在那裡挑水,在那裡聽戲,在那裡戀愛。趕着潮水,泛舟到江上夜遊,弦歌不斷。城市一點點地變,有些水上的故事變得撲朔迷離,演說起來,竟有些驚心動魄,感慨人真勇敢。

雨後巷子的小水溝,冒出來許多魚,水流的方向時而往東,時而又往西。有些地塊還會“吃水”,往裡倒多少吃多少,蓄不起水來,最後園林主隻好熔錫澆地,銀光閃閃,人稱“錫池荷塘”。古城内仍有數百口古井,自由地分布在巷子間或古厝内,各種形制都有。這是水通過開井、造園等方式,被引入屋宅,陪着人花開花落,園起園終。

主播 | 張蓓

文章選自《D調泉州·曲水迷城》

海峽文藝出版社

“海博夜讀”期待您的作品,如果您有想要分享的文章或圖檔,歡迎投稿至郵箱[email protected],我們在這裡等您。

來源:海博TV編輯:黃則晖、楊熠
海博夜讀丨水之謎語
海博夜讀丨水之謎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