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所述内容,皆有官方可靠資訊來源,贅述于本文結尾。
在如今快節奏的生活中,我們似乎已經忘記了曾經那個鄰裡間親如家人的美好時光,然而,那些老物件卻承載着一代人的回憶,見證着歲月的變遷。
今天,讓我們一起回顧那些消逝在曆史長河中的老物件,感受那份獨屬于那個時代的溫暖與美好。
砻
這個由竹條編織而成的農具,起初,砻作為一種精巧的工具,承擔着去除稻籽外殼的重任,讓農民們能夠享用到可口的大米。
砻并不是一款特别複雜的工具,它被分為上下兩部分。上部分有個便捷的進料口,稻谷可以從這裡輕松倒入砻中。
再借助人力,通過搖杆的旋轉,上部分則會飛速地轉動起來,稻谷在上下兩部分特制的竹片間産生摩擦,完成脫殼的過程。
這種簡單卻實用的技術,不僅适用于稻谷,其他各種谷物也可以輕松通過砻實作脫殼。
其實打砻子并不是一項輕松的工作,農民們每天需要不停地用力搖動砻的把手,讓砻迅速旋轉起來。
這個過程非常考驗體力和技巧,錯誤的用力可能導緻稻谷碎裂,或者無法完全去殼。為了掌握這項困難的技藝,農民們會花費大量時間經過長期實踐去摸索,才能在打砻子的過程中熟能生巧。
盡管砻這種工具的功能被逐漸取代,随着科技的進步,現在我們已經很少見到人們使用砻。
“稻谷破軋目前期,來旺來順看滌虞。”這首以砻為背景的民謠唱出了農村砻的曆史,以及農民們不懈努力的付出。
坊線車
古代的編織過程包含了幾百道繁瑣的工序,對人的體力要求很高,也很有耐心。從采摘開始,到紡紗,再到紡車,最後還要經過穿杼、作綜、掏綜等多道工序,一張老粗布才能制成。
在紡紗的每個環節,都要細心地把握着每個細節,通過這些正規手段紡出的麻線,經堤處人們會采用分于上流和送袖圈實,才能變成了适合制作衣物和家居用品的老粗布。
老粗布除了用來制作衣物,它還用于制作被子和床品等家居用品,家家戶戶都依靠這種古老的手工紡織品來保暖、舒适地過日子。
雖然如今絕大多數人已經很少見到導線車和紡織的農村場景了,但我們可以通過這些遺失的傳統技藝來了解古老的農耕生活方式。
打草鞋機
在以往的鄉村生活中,因為大部分農戶都是窮苦人家,是以很少有人願意出錢去買鞋。
于是,他們自己編了一雙草鞋,以應付鞋子的需要。這是一門技術活,不僅要有技術,還要有耐性,還得有一種叫打草鞋的幫手。
打草鞋機,是由木頭制成的架子,采用榫卯結構,上面有九個齒,這些齒的作用是讓禾杆牢固地拉扯住,讓草鞋制作得更加堅固耐用。
現在看來,雖然打草鞋機顯得陳舊,甚至破舊不堪,但那時的人們卻寄托了他們對草鞋的美好期望。
打草鞋機的制作過程并不複雜,隻需将禾杆編織起來,固定在打草鞋機上。
每個人都可以根據自己的腳掌大小和需要調整禾杆的數量和密度,由于這種草鞋比較簡單,穿上它可能初時會有些勒腳,但漸漸地,人們逐漸習慣了這種輕便舒适的感覺。
随着年代變遷,生活水準的提高和現代化的程序,草鞋逐漸被淘汰出人們的日常穿着選擇。舒适、美觀、耐穿的皮鞋或運動鞋成為了人們對鞋子的新要求。農民們也逐漸戴上了這些現代鞋子,過上了更加便利和舒适的生活。
如今,打草鞋機隻能在博物館裡看到了,它成為了曆史的見證。雖然打草鞋機已經被現代技術取代,但它的存在卻深深地烙在了許多老一輩農民的記憶中。
雙卡錄音機
雙卡錄音機,這個時代的印記與回憶,讓人思緒萬千。回憶起那個七八十年代的時光,雙卡錄音機是當時年輕人的必備之物,是他們展現個性與追逐潮流的象征。如今,回想起那段時光,雙卡錄音機的獨特魅力依然讓人心生向往。
那個時代的年輕人都喜歡追求時尚和潮流,而雙卡錄音機則是他們展示自我與迎接新鮮事物的重要工具之一。
他們手握雙卡錄音機,穿着時髦的喇叭褲,走到哪裡都能成為最耀眼的焦點。街頭巷尾,總會有一群年輕人聚在一起,放着缤紛的音樂,跳着誇張而狂放的舞蹈,盡情地搖擺着身體。
熒光燈下,他們歡快地迎合着音樂的節奏,盡情地釋放着自己的青春活力。在他們眼中,雙卡錄音機不僅是一種機器,更是寄托着他們青春激情與對未來的無限憧憬。
當客人光臨家中時,享受音樂與舞蹈的狂歡成為主要的迎客儀式,而唱片放在雙卡錄音機上旋轉,充滿着青春的活力。每個人都有自己喜歡的音樂,有的選擇了鄧麗君的溫柔歌聲,而有的則選擇了張國榮的張揚與細膩。
他們一起跟随着音樂,嘴巴動個不停,比賽着誰的唱片更好聽。那種通過唱片分享音樂,争論着喜好的激情,成為年輕人彼此間交流與溝通的默契方式。
如今,随着手機、網際網路等新技術的普及,我們享受到的便利反而讓人感到人與人之間的距離越來越遠。
雙卡錄音機雖然已逐漸淡出人們的視線,但它承載了一個時代的獨特記憶與印記。它是那個年代的時尚圖騰,也是勾起我們對過去回憶與懷念的紐帶。
鬥笠蓑衣
鬥笠蓑衣,過去是農民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防雨裝備。它們的重要性展現在其舒适性和防雨效果上。
鬥笠的存在是為了更好地保護頭部免于草葉的刺痛,用繩子系結來加強防雨性能。而蓑衣的編制材料和工藝保證了其貼合身體且透氣性較好,使得農民在雨天施行農活時可以保持舒适。
下雨時,農夫都會穿上竹帽或蓑衣,因為竹帽上面的小孔不但可以防止滴水,而且可以讓人看到一些東西。為取得最好的防雨效果,農夫們在下雨時,往往會彎腰,這樣才能最大限度地保護鬥笠與蓑衣的接觸面,防止雨水滲入。
盡管鬥笠和蓑衣的防水性能很好,但穿在身上并不舒适。蓑衣比較沉,很多人都有一種被壓着的感覺,尤其是在釣魚或者做一些長時間的農活的時候。
除此之外,受紡織原料及加工技術的制約,其透氣性能較差,在高溫、濕度較大的條件下易産生悶熱、疲勞等現象。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代替鬥笠和蓑衣的人也就漸漸産生了。今天,我們有了更輕便,更能防雨的雨傘,這讓鬥笠蓑衣逐漸退出在日常生活中。
洗臉架
這個老物件當時可是随處可見,除了清晨,洗臉架也在夜晚彰顯了它特有的魅力。在忙碌一整天之後,人們回到家中,疲憊的身體找到安放自我的地方。
當天第一縷月光灑落在窗台上時,一位家庭成員會走向洗臉架旁,輕柔地拭拂着臉上的疲倦。這樣的簡單而溫馨的洗臉儀式,帶來了一份安甯與放松,讓人從辛勞中找到一絲甯靜。
但随着科技的進步和時代的變遷,洗臉架已逐漸退出了我們的生活舞台,取而代之的是現代化的洗漱台,它為我們提供了更加高效和友善的洗漱條件,洗臉架自然就慢慢消失在老百姓的生活中了。
結語
老物件,是曆史的見證,它承載的不僅僅是過往的回憶,更是對未來的一種可能。他們是我們成長的見證者,是歡樂與悲傷的見證者,讓我們在記憶裡尋覓過往的痕迹,也是對未來的憧憬。
以上就是上世紀的老物件,如果有不同意見的,歡迎大家在評論區裡讨論。
資訊來源:北京紀事《砻:消失已久的千年農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