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懂生活的年輕人,為啥越來越愛“折騰”家了?

作者:水木社

2023年的年輕人,好像比以往更加忙碌。工作奔波之餘,人們的生活被各類活動填滿。上半年,大家步調一緻,呼朋喚友,到街上citywalk;下半年,又紛紛鑽入bistro,“假裝在巴黎”,談天說地。

但等到拍完照、打完卡、精力耗盡、血槽即将清空時,另一部分年輕人又緊接着頓悟,“宇宙的盡頭其實是自己的家”,那才是個能随時安放疲憊自我的地方。于是,為了讓自己過得更舒服,這群人開始在家居上動起了心思。

懂生活的年輕人,為啥越來越愛“折騰”家了?

@rrr.ray用過期的舊雜志做成挂畫

有人在家裡安排上了懶人沙發、投影儀,窩在裡面吃着零食刷兩天劇,達成了i人夢寐以求的心靈療愈;喜靜的人,換張舒适的床墊,擺好香薰,睡到自然醒,體驗起“原地度假”;也有人選擇當“顯眼包”,親自動手改造家具,成型的作品沒幾件,手藝倒是學了不少······

總之,這屆年輕人真是把家居玩明白了。對他們而言,家是用來住的,又不僅僅是用來住的。在他們眼裡,改造家就如同參與現實版本的“我的世界”。一頓操作猛如虎,家就成了展現審美、創造力,以及置放生活靈感的綜合體。

懂生活的年輕人,為啥越來越愛“折騰”家了?

多數年輕人的幼時記憶裡,家中的陳設好像總是千篇一律:白色牆面,木質地闆,再加上造型中規中矩的沙發與桌椅。當年輕人紛紛長大,經曆了時尚與審美的一輪輪淘洗,他們也開始重新審視起家居蘊含的深層意義。

畢竟,此時的年輕一代已經搖身一變,成了房子的主人,改造的主動權全部落在自己手裡。他們漸漸意識到,家是生活态度的外顯,而“不重樣”正是它最後的底線。改用莎翁的話說,一千個主人,就會有一千種家居靈感。

在“折騰”家時,@古古怪EVA 秉持的理念是“給家一點顔色看看”。當人們追求所謂的和諧配色、基調統一時,她更在意的是色彩的多元,這也使得人們很難定義她的家到底是何種風格。

懂生活的年輕人,為啥越來越愛“折騰”家了?

在她的小紅書筆記裡,“家裡悄悄又換新色了”是常出現的字眼。她自己調色,現在的房子“有點黃有點棕有點綠”。時而是明豔的亮色,時而又是自然色系,對追求新鮮感的年輕人來說,家無疑是施展想象力最合适的空間。

有的年輕人,還不遺餘力為家裡打造出一片精神園地。黑膠愛好者@mingsquall 在改造家時,就在沙發旁設定了音樂角。雖然唱機看上去有點像“竈台”,可“烹饪”出的是實打實的好滋味。左手邊放歌,右手邊翻書,生活的律動感撲面而來。

懂生活的年輕人,為啥越來越愛“折騰”家了?

@魚在我這裡 則把家變成了“痛屋”(利用各種二次元商品裝飾自己的房間)。娃娃、手辦、徽章、卡片、挂件、立牌,讓家看上去就像是二次元博物館。對她來說,如此改造的意義是“把熱愛變成觸手可及的日常”。而這一點,同樣适用于各類興趣,畫畫、喝酒、飲咖、讀書,隻要年輕人想,總能劃出一塊合适的區域。

懂生活的年輕人,為啥越來越愛“折騰”家了?

如果說興趣角是對精神世界的撫慰,那動手改造家居就是對身心的雙重鍛煉。@大漂亮-敬亭山 家的牆面就是實踐能力和創造力的展現。他整理了手機中的老照片,将其列印出來,又網購了洞洞闆和相框,最後合在一起,把它們裝在牆上。燈亮起的那一刻,家也被注入了新的靈魂,就像他所在小紅書上寫的那樣:“它們和我們的記憶結合在一起,使每個本該記住的日子更加鮮活。”

如若對新形式缺乏靈感,那不妨像@Mr.湯普森 一樣,把視線投向舊物改造。在他的設計下,舊衣服可以變為懶人沙發,奶茶袋能制成貓咪秋千。在經濟實用的基礎上,生活平添了更多浪漫。

而當孩子、老人與寵物共處一室時,年輕人也深谙“各得其樂”之道。學會合理地配置設定空間,讓每一位家庭成員,盡情享受獨屬于自己的松弛感。

@Lucy 在家中的過道裝了玻璃白闆,每到周末,女兒會變身“家庭小老師”,和父母一起探讨問題,共同學習。

懂生活的年輕人,為啥越來越愛“折騰”家了?

@靜姐在這兒 打造了适老化的房間,他的父親腦溢血偏癱已有5年,她定制鐵窗,安裝扶手,還特意減少了家具。這一切,都是為了父親行動能友善、安全。

懂生活的年輕人,為啥越來越愛“折騰”家了?

@桃子婵 在改造老破小時,也不忘給四個毛孩子留個寵物門,貓貓狗狗鑽來鑽去,給家裡增添不少童趣感。

懂生活的年輕人,為啥越來越愛“折騰”家了?

年輕人對房屋的改造與設計,遠遠不止于室内。對于越發親近自然的他們而言,生活還有很多其他選擇。生活在城市,可以像@狗子和肆月他爹 一樣,用手工綠植和标本裝點陽台。

懂生活的年輕人,為啥越來越愛“折騰”家了?

要是對快節奏的日常感到疲憊,也可參照@李野野YEAH ,花費兩年時間,用種子、花園燈、花苗,将荒廢的院子改成夢想中的花園。

懂生活的年輕人,為啥越來越愛“折騰”家了?

五花八門的房子,承裝了年輕有趣的靈魂,也容納了無數的生活靈感。它們不隻是年輕人休息起居的安身之所,更是人們展現自我、汲取能量的空間。在這個時代,家正逐漸将人們引向更理想的生活。

懂生活的年輕人,為啥越來越愛“折騰”家了?

當人們還在讨論何以為家時,這些年輕的房主們已經徹底悟了——與其遵照條條框框,打造一個毫無特質的居住地,不如掙脫既有的桎梏,在家居改造和設計時,任自己天馬行空,同時又充分尊重各位成員的意願。畢竟,家是永遠的庇護所和舒适圈。在年輕人心中,把它變成理想的樣子,與家人留下美好的記憶,比什麼都重要。

随着試驗家居靈感的人越來越多,這一領域也迎來了新的變化。小紅書所釋出的“年度家居靈感”為我們總結了一些趨勢——處在其中的年輕群體,正探尋着與生活有關的全新意義。

作為建築師,@青山周平 每年見證很多家庭空間的嬗變。在他的觀察中,去風格化日益明顯。過去,提到家居設計,人們總傾向于套用某種模闆,在北歐風、侘寂風、新中式等風格中選來選去,最後又難逃窠臼。如今,人們更加懂得折衷主義,每種風格、每種色彩皆可以為我所用。年輕人意識到,當家中的一切都遵從内心,生活才會回歸本真的模樣。

懂生活的年輕人,為啥越來越愛“折騰”家了?

《100個中國女孩的家》的發起人@黎貝卡,更關注人們的精神角落。她發覺,無論是租住,還是自有房屋,人們都會給自己打造一片“自留地”。它可以是放滿藏書的木櫃,可以是擺着調酒原料的桌子。這些細微之處,向外表現着主人的生活情趣。而對主人來說,在那裡,情緒可以盡情安放,漫無邊際地談論詩意栖居,也更顯得合情合理。

懂生活的年輕人,為啥越來越愛“折騰”家了?

提到家居改造,還會想到@Clunch Clay 。在他的創造下,拖鞋和熱水袋能被改成花瓶,食物秤能變成鐘表,收納籃也成為相框,家裡好像從來不會無聊。也許正是因為他有這樣的偏好,他注意到,年輕人正開始學着用雙手創造嶄新的生活。有人做裝飾畫,有人DIY貓窩,也有人“一個人就是一支裝修隊”,讓老房子煥發新活力。年輕人親自動手,搞起量身定制,在平凡生活中,這無疑是一種“超能力”,讓人們的衆多想法逐漸落地。

懂生活的年輕人,為啥越來越愛“折騰”家了?

“‘住’這件事,與房子有關,但并非絕對相關。最重要的,還是住在其中的人。”這是@小家越住越大作者逯薇 在自己的書作中的觀點。在這一視角下,她自然更加關注家庭成員的居住。如今,年輕人的家不隻要滿足個體需求,嬰兒、老人、配偶,乃至寵物,都需要找到自己的歸處。唯有如此,彼此之間才能其樂融融,互相陪伴。

懂生活的年輕人,為啥越來越愛“折騰”家了?

對植物的愛好,曾讓海媽@海蒂的花園 從迷茫的生活中掙脫而出。她的生活靈感觀察就聚焦于這一點。當下,年輕人越來越能了解“複得返自然”的意涵。于是,一批人在家中的陽台,或是種菜,或是栽花,打造起自己的“小森林”生态。另一批人則更為極緻,回到鄉下,将根系紮回土壤,改造自建房,也用較低的成本,建一所屬于自己的庭院。

懂生活的年輕人,為啥越來越愛“折騰”家了?

追随着這些年度家居靈感觀察家的腳步,我們能發現,去風格化、精神角落、動手主義、共融空間與自然生活,成了2023年年輕人在這方面的關鍵詞。這些精妙的總結,也切中着大多數人的真實需求。

雖然趨向略有差異,但最後它們都在揭示一個生活真理。那就是,改造家居,實際上就是以自己的方式去建構生活。在這個過程中,家的居住環境得到更新,内心的秩序也會被重塑。

懂生活的年輕人,為啥越來越愛“折騰”家了?

德國作家瑪麗亞·斯巴索夫寫過《把房子住成家》,在書中,她采訪了衆多設計師與建築師,大家有着類似的觀點:“家居設計要從内心出發,使用屋主最喜愛的物件和元素來布置每個角落,用愛填滿家中的每一平方米。”

過去,受限于生活水準與認知條件,很多人并不能這樣自由地把靈感置入家中。再加上改造所要花費的成本較為高昂,更是讓許多人對此望而卻步。但現在,家居靈感的擷取似乎正逐漸變得容易,也許打開小紅書翻一翻,就能“抄抄作業”。

懂生活的年輕人,為啥越來越愛“折騰”家了?

年輕人的家,再也不需要被某些标配所裝滿,雷同的改造與設計也将成為過去。在采用何種風格、怎樣裝飾空間等問題上,人們把主動權重新掌控在手裡。在一頁頁家居靈感中,年輕人找到的不僅是理想的家,更是探索美好生活的萬千條路徑。

踏上改造家居的旅程後,我們還能夠看到,有着多元審美趨向的年輕人已經把小紅書當成了一個陣地。大家互相分享,交流與學習,在改造大功告成後,又重回小紅書,将自己的經驗與靈感向更多同頻的人傳遞,“換種思路,通過小小的改造,就能産生大變化”,這是新世代的人在家居領域的創新與智慧。

從表象上看,家變得更有新意,更為宜居。而從更高次元去審視,這個程序中,人與家的聯結也會更為緊密。因為在改造時,人們無時無刻不在面對真實的感受,這樣的語境下,家投射出的是心底的世界,而當中蘊藏着的,是熱愛生活的無數種解法。

小紅書App

,贊1

點選觀看視訊

作為連接配接年輕人的平台,小紅書助推着這一切的發生。在提供源源不斷的家居靈感的同時,小紅書也始終做着更多内容上的嘗試。譬如,“夏日出陶計劃”,既結合了年輕人的興趣,也把市集、直播和售賣等多樣的形式融彙其中。在重陽節,小紅書推出的适老化改造項目,在促進家庭空間共融的基礎上,也讓人思考如何從容應對老去的問題。

這些關于家的最新打開方式,不僅聚焦改造,更是會引發人們思考個體與家的關系。在滿足實用的基礎上,這些内容供給讓年輕人看到了更豐富的生活可能。在歲末年初的節點,我們可以将這些靈感趨勢的梳理作為參考系,進而去打造更符合心意的家。

設計大師原研哉講,“家的進化雖然包括舒适度、安全性的提高,但歸根結底展現的是人類對新生活方式的欲望,讓人意識到原來可以這樣生活。”而這些貫穿人們生活的家居靈感,終将成為點亮每個家的火花。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