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會計學院2021年“晨曦”暑期三下鄉隊伍對扶利村進行采訪

作者:晨曦三下鄉隊伍

今天,在張先生的家中,他就古代造紙的十二個過程進行了咨詢,即:

一:切竹子;

二:竹子,寬60厘米,長80厘米,捆成一把;

三:淹沒的竹筍(竹子),在三米長、兩米高的淹沒竹池中浸泡,每把一把芽放三斤石灰,這個過程大約需要4個月;

四:水過清,在被水淹沒的筍池旁邊,清理池後,有足夠的時間放入清水池浸泡;

五:切芽(竹子)、切芽(竹子)、切芽(竹子)長到兩厘米,現在有機器切割可以切得更長;

六:筍,把筍切成細竹子,以前需要借水的力量來打芽,現在用機器打裱更友善;

七:制漿,将細竹放入制漿池中不斷攪拌成竹漿;

八:影印紙,用竹簾在紙漿池中通過傳統方法将竹漿覆寫在竹簾上,一層紙漿會形成竹簾大小的濕紙;

九:擠壓紙張,用木杆将濕紙水烘幹,現在多用機器壓制;

十:松紙、手壓粘紙松動;

XI:日光浴紙,把一捆紙在陽光下晾幹;

十二:包裝、紙張幹燥即可包裝,出口到新馬泰紙有1700張,發給省内15斤55元一張,做元寶紙30多元一捆。

老先生解釋說,現在大部分紙張都是半手動和半機器制作的,借助機器可以減少大量人力步驟所需的時間。

後來問老紳士的孩子是否繼承了這種方法,老紳士坦言,孩子和孫子孫女都是出去打工的,沒有留在村裡幫忙造紙,還問現在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出去打工,不會面對漸漸沒有人傳授工藝, 造紙消失了,張老先生說:"雖然學的人越來越少,但中國這麼大,總會有人去學習,相信這種文化是可以傳承下去的。希望這種傳統工藝能夠繼續存在數千年。

下午采訪村小賣部老闆談了近年來村裡的發展情況,老闆說,18年來政府對村裡的所有道路進行了整修,出入村更加友善,還有人清理垃圾,村裡的衛生環境也變得更好了。政府還在村裡建了一個新的荷花池,其中包括一輛水車和一個名為"蔡璋亭"的涼亭,以紀念蔡倫對鄧村的貢獻,鄧村成為中國第一個造紙村。

當被問及造紙是否有助于村民的經濟收入時,老闆說,村裡以前的大大小小的家庭在家裡都開起了小作坊造紙,甚至周邊地區上下的幾個村子也開始造紙了。賺更多的錢比種植和銷售蔬菜要容易得多。但一些大型工廠機器造紙,加快了造紙的速度,減少了造紙時間,從需要半年到隻有15天才能生産一批紙。這無疑是能夠大大提高産量的,但機器制造在村裡造成了嚴重的環境污染,導緻村裡的溪流和河流受到嚴重污染,在政府監管和管理的前兩年做好了工廠污染的消除,目前村裡的水質也恢複到原來清澈見底, 水流伴随着一群小魚。政府投入大量資金發展富力村的旅遊業,村裡留下的張家大宅被改造成紀念館,歡迎遊客,張家大遺址被玻璃架構保護,供遊客參觀。而政府将号召村民召開會議,讨論村規劃,充分尊重村民的意見,改造村落。老闆最後表示,現在每個節假日都會有很多遊客前來玩,他的小賣部流量增加,銷售額也增加了很多。最後,老闆感歎希望村子在未來幾年能發展得更好,吸引更多的遊客來帶動村周圍的經濟發展。

這次采訪看到了一個小村莊的發展,在這樣的發展過程中,我感受到了中國的發展。從張先生和小賣部老闆的眼中,我看到了他們對今天生活的滿意和對中國未來發展的希望。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