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天天學習|中南海2023年刊·文化篇

作者:國際線上
天天學習|中南海2023年刊·文化篇

生生不息的曆史文脈,如何傳承赓續?綿延不絕的中華文明,如何發揚光大?

新時代的中國共産黨,蘸着曆史的筆墨,續寫文化的新篇。

在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開局之年,習近平總書記以深沉的曆史責任感,對文化繁榮、文明創新持續關切和思考——

天天學習|中南海2023年刊·文化篇

2023年,總書記首次提出“全球文明倡議”,首次論述“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這個重大命題,鮮明闡釋“兩個結合”……全國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會議首次提出習近平文化思想。

這一年,總書記的文化足迹蘊含深意。考察中國國家版本館、中國曆史研究院,從對曆史的思考中汲取走向未來的智慧;調研古城蘇州,感受文化賦予經濟發展的充沛動能;走進陝西漢中市博物館,思考傳統文化的傳承創新……

這一年,習主席着力推動文明交流互鑒。在一次次外事會見中做“文化代言人”,在一次次主場外交中以中華文明博大精深的鮮活場景、器物,生動诠釋“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鑒而豐富”。

央視網《中南海年刊》運用智能大資料,與您一起回顧習近平總書記2023年關于中華文明創新發展的所思所行,汲取強國建設、民族複興的磅礴之力。

天天學習|中南海2023年刊·文化篇

對曆史最好的繼承就是創造新的曆史,對人類文明最大的禮敬就是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态。習近平總書記一直在思考“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這個重大命題。

2023年6月,一場以“文化傳承發展”為主題、攸關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設的座談會應時召開。觀察央視網I學習資料庫生成的知識圖譜,資訊量豐富,文化底蘊深厚。

北京中軸線北延長線上,中國曆史研究院建築似鼎如尊,碩大篆書“史”字懸于其上,彰顯中華民族五千年曆史的深厚底蘊。

一路向北,中國國家版本館中央總館掩映在青山茂林之中,中華文化種子基因“藏之名山、傳之後世”。

天天學習|中南海2023年刊·文化篇

2023年6月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國家版本館考察時,在蘭台洞庫了解館藏精品版本儲存情況。

座談會召開前,習近平總書記專門考察“一館一院”,尋找“何以中國”的文明答案。“走一下,體會一下。這些雕版、典籍,蘊含着中華民族的智慧、精神、文化,更蘊含着生生不息的力量。”

回望,望向曆史的深處,望向泱泱文脈、九州精華。總書記在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亦從璀璨而久遠的中華文明講起。連續性、創新性、統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總書記用五個突出特性為中華文明“精準畫像”,意蘊深刻,引人深思。

展望,望向遼闊的未來,望向強國之路、複興征途。前提是彼此契合,結果是互相成就,築牢了道路根基,打開了創新空間,鞏固了文化主體性……總書記深刻闡釋“兩個結合”的重大意義,揭示了開辟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由之路,也揭示了黨推動理論創新和推動文化繁榮的必由之路。

合生萬物。“結合”是中華民族一貫提倡的思維方法和政治智慧。讓馬克思主義成為中國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成為現代的,讓經由“結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為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形态。“曆史正反兩方面的經驗表明,‘兩個結合’是我們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寶。”總書記表示。

“在新的起點上繼續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是我們在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總書記錨定目标,明确新征程文化繁榮的任務。

2023年10月,全國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會議召開,首次提出并闡釋習近平文化思想。習近平文化思想為做好新時代新征程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提供了強大思想武器和科學行動指南。

在文化的中軸線上,把握曆史、現實與未來,總書記關于文化建設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融民族性與時代性于一體,引領新時代文化建設的偉大程序。

天天學習|中南海2023年刊·文化篇

建設怎樣的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如何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器以藏禮,物以載道。觀察央視網I學習資料庫生成的關聯圖譜,東莊彩陶盆、“通天神樹”等熠熠生輝的不朽造物,以不同形式承載着中華文明生生不息的發展密碼,訴說着“何以中國”的文明答案。

運城,古稱“河東”,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之一。東莊彩陶盆、冶銅鼓風嘴等文物就陳列在山西運城博物館内。這些曾在地下沉睡千年的文物,無不講述着我們勤勞勇敢的祖先在這裡創造的燦爛文化。“它們實證了大陸百萬年的人類史、一萬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要深入實施中華文明探源工程,把中國文明曆史研究引向深入。”總書記語重心長囑托。

“通天神樹”上,金烏栖息、遊龍蜿蜒;青銅縱目面具,凸眼巨耳、神秘莊嚴;青銅鳥足神像,頭頂尊、手撐罍、腳踏鳥……“沉睡數千年,一醒驚天下”。三星堆文物,正是中華文明滿天星鬥中的璀璨星辰。“看過以後民族自豪感倍增,五千年中華文明啊,而且更期待着更長的中華文明的發現發掘。”總書記感慨。

文物承載燦爛文明,傳承曆史文化,維系民族精神。隻有深入認識古代之中國,才能深刻了解現代之中國,方能不斷創造未來之中國。

蘇州平江曆史文化街區、景德鎮陶陽裡曆史文化街區、婺源縣千年古村石門自然村……從總書記2023年的“文化足迹”中,可以清晰定位“文化關乎國本、國運”的坐标,也可以深刻感覺“兩個結合”的時代注腳。

一座姑蘇城,半部江南史。始建于南朝梁時的北寺塔與蘇州工業園區拔地而起的摩天大樓,古今同框、新老對望,一面人文鼎盛,一面經濟繁榮。“我慕名而來。”7月,總書記在這裡考察時指出,“蘇州在傳統與現代的結合上做得很好,這裡不僅有曆史文化的傳承,而且有高科技創新和高品質發展,代表未來的發展方向。”

天天學習|中南海2023年刊·文化篇

2023年10月1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景德鎮市陶陽裡曆史文化街區明清窯作群考察。

景德鎮,千年窯火生生不息,是中華文明連續性的一個例證,也是文化自信的曆史依據和現實底氣。如今,千年陶瓷文化擁抱“年輕态”和“國際化”,賦能中國文化以新力量,綻放出恒久的文明光彩。總書記殷殷勉勵:“老祖宗傳下來的優秀傳統文化,我們要繼續攥在手裡,與時俱進,讓它發揚光大。”這是對景德鎮的囑托,也是對中華文化傳承發展的期許。

新時代蘇州與景德鎮的豐富實踐,描繪出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現實圖景。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是曆史的總結、思想的解放,指向未來,也領航未來。

天天學習|中南海2023年刊·文化篇

于曆史深處探尋,中華文明綿延傳承,始終在兼收并蓄中曆久彌新。央視網I學習資料庫梳理分析總書記2023年重要講話,文化主題高頻詞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守正創新”“文明交流互鑒”等關鍵詞,總書記念茲在茲。

今日中國,“文博熱”流行、“文創風”勁吹,“詩詞熱”興起,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産、書寫在古籍裡的文字活了起來,人民群衆的文化生活愈發豐富,生活方式與精神風貌為之一新。在總書記的關心推動下,中華文化如“一池春水”,生機勃勃。

2023年6月7日,首屆文化強國建設高峰論壇在深圳開幕。總書記發來賀信,“堅持守正創新,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再次發出創造新文化、建設新文明的時代強音。

9月14日,2023北京文化論壇開幕,中外嘉賓彙聚一堂,為促進人類文明共同進步彙聚智慧力量。總書記在賀信中期待各方嘉賓:“共同推動文化繁榮發展、文化遺産保護、文明交流互鑒。”

12月3日,首屆“良渚論壇”在浙江杭州開幕,總書記在賀信中一語言明中華文明的包容性:“中華文明開放包容、兼收并蓄,不斷豐富發展、曆久彌新,不斷吸取世界不同文明的精華,極大豐富了世界文明百花園。”

此外,一場場“文化外交”,也為世界打開了一扇讀懂“何以中國”的視窗。

天天學習|中南海2023年刊·文化篇

2023年4月7日,習近平主席在廣東省廣州市松園同法國總統馬克龍舉行非正式會晤。這是兩國元首在白雲廳欣賞古琴演奏。

4月,廣州嶺南園林,習近平總書記邀請法國總統馬克龍觀景品茗。千年古琴奏出一曲《高山流水》,兩國元首一起欣賞。馬克龍深有感觸地說:“這兩天裡,我們的交流友好深入,使我進一步領略了中國悠久燦爛的曆史文化,增進了對現代中國治國理政理念的了解。”

5月,灞河之濱、長安塔下,中國—中亞峰會在西安舉行。百花齊放,禮樂和鳴。中亞各國元首在唐風古韻中,感受中華文化兼納百川、包容四海的雍容氣度。各美其美、美美與共。

10月,錢塘江畔,流光溢彩的“大蓮花”彙聚成歡樂的海洋,科技之光與人文之美交相輝映,定格下亞洲體育新的輝煌和榮光,展示了中國式現代化的萬千氣象。

3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共産黨與世界政黨高層對話會上,面向世界首次提出全球文明倡議。“我們願同國際社會一道,努力開創世界各國人文交流、文化交融、民心相通新局面,讓世界文明百花園姹紫嫣紅、生機盎然。”總書記發出的宣言擲地有聲,彰顯大國底蘊。

強國建設、民族複興的新征程,以文化之聲講好中國故事、以文化之魂凝聚價值共識、以文明互鑒推動建構人類命運共同體……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既有古老大國走向複興的雄渾底色,也蘊含推動人類文明未來發展的力量。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