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由冷變熱”的北極:融化的冰蓋之下,北極或成俄西方博弈新戰場

作者:澎湃新聞
“由冷變熱”的北極:融化的冰蓋之下,北極或成俄西方博弈新戰場

據《參考消息》援引彭博社2023年12月24日報道,美國單方面宣布擴大了對北極和白令海大片區域的大陸架的主權要求。美國此次提出主權要求的大陸架面積約100萬平方公裡,主要位于北極和白令海。

盡管美方聲稱此次擴大對北極大陸架的主權要求不會引發與俄羅斯方面的領土争端,但其單方面的決定遭到了俄方的強烈反對。俄羅斯國家杜馬遠東和北極發展委員會主席哈裡托諾夫回應稱這一決定是“不可接受”的,可能導緻緊張局勢加劇。

曾幾何時,北極被認為是一片“例外”之地,不受地緣政治因素的影響。然而,氣候變化正在改變整個北極地區的面貌,令曾經長年冰封的航道能夠通行的時間越來越長,也使得被掩蓋在冰層之下的資源暴露在人們眼前。近年來,尤其是在俄烏沖突後,“北極例外論”的認知正在被打破,這片戰略重要性日益凸顯的極寒之地正在成為俄羅斯與以美國為首的西方進行博弈的又一戰場。

冰蓋下的“寶藏”

盡管美國宣稱此次擴大對北極大陸架主權要求“是地理問題而非資源問題”,但外界普遍認為,北極冰蓋下尚未被完全開發的資源寶藏是其擴大主權要求的關鍵目标之一。美國正在尋求電動汽車電池和可再生能源項目所需的關鍵礦産,拜登政府已将此列為美國國家安全的關鍵問題。

據新華社此前報道,根據美國地質調查局2008年釋出的北極油氣評估資料,北極圈以北25個區域待發現的石油(包括凝析液)儲量約為186億噸(1340億桶油當量),約占世界待發現正常石油資源的15%;天然氣約為47萬億立方米(423億噸油當量),約占世界待發現正常天然氣資源的30%。此外,北極還擁有豐富的金屬及非金屬礦産。在全球能源結構轉型的大背景下,這些資源對于各國而言均是亟待開發的“寶藏”。

根據《聯合國海洋法公約》,沿海國的大陸架包括其領海以外依其陸地領土的全部自然延伸,可由測算其領海寬度的基線擴充至大陸邊外緣200海裡的距離。大陸架在海床上的外部界線的各定點,不應超過從測算領海寬度的基線量起350海裡,或不應超過連接配接2500米深度各點的2500米等深線100海裡。在200海裡專屬經濟區内以及延伸至200海裡以外的“外大陸架”範圍内,沿海國有權對資源進行勘探和開發。也正是以,北極地區大陸架的主權歸屬問題成為各國尋求更多資源開發機會時的關注焦點。

除美國外,俄羅斯、加拿大、挪威和丹麥近年來均曾提出對北極地區大陸架的主權要求,并向根據《聯合國海洋法公約》所設立的大陸架界限委員會送出了相關材料。然而,各國所主張主權的大陸架範圍時常出現重合,進而引發大陸架主權之争。

據悉,在美國此次宣布擴大的大陸架範圍中,有約52.04萬平方公裡位于阿拉斯加以北向北冰洋延伸的區域,其中就包括一處與加拿大對大陸架主權主張重疊的區域。另有約17.63萬平方公裡的區域位于阿拉斯加和俄羅斯之間的白令海,美國國務院稱這一區域在美俄兩國海洋邊界的美國一側,不會引發與俄羅斯的領土争端。但美國未來将需要與加拿大在其主權主張重疊的地區劃定海洋邊界。

盡管美方聲稱此次主權要求是基于《聯合國海洋法公約》而确定的,并表示美國在北極、大西洋(東海岸)、白令海、太平洋(西海岸)、馬裡亞納群島和墨西哥灣的兩個地區擁有延伸至200海裡外、面積約為100萬平方公裡的“外大陸架”,但美國至今并未準許《聯合國海洋法公約》。

美國智庫威爾遜中心極地研究所所長麗貝卡·平卡斯日前分析認為,美國繞過公約、在未向大陸架界限委員會送出材料的情況下單方面擴大對大陸架主權要求的行為可能會引起其他國家的憤怒。

對于美方的做法,俄聯邦委員會(議會上院)副主席科薩切夫表示,美國此舉缺乏國際法律依據,國際社會有權不承認其所主張的“新邊界”。俄羅斯國家杜馬遠東和北極發展委員會主席哈裡托諾夫回應稱這一決定是“不可接受”的,可能導緻緊張局勢加劇。

連接配接太平洋與大西洋的“高速通道”

除自然資源之外,在北極融化的海冰下,北極航道可通航時間正在氣候變化的影響下逐漸變長。

北極航道穿過北冰洋,是連接配接太平洋和大西洋的“高速通道”,能夠縮短運輸周期、降低成本,具有巨大的經濟效益。該路線主要由三條航道組成,分别為加拿大北極群島水域的“西北航道”(Northwest Passage, NWP)、俄羅斯北部西伯利亞沿岸的“東北航道”(Northeast Passage, NEP)以及穿越北冰洋中部的“中央航道”(Transpolar Sea Route, TSR)。其中,“東北航道”是目前北極地區全年通航時間相對較長的航道,可持續2個半月至3個月,時段大緻為每年7月下旬至10月中上旬。

對于在俄烏沖突後面臨西方全方位制裁、物流鍊受到破壞的俄羅斯而言,北極航道在其實作“突圍”的過程中扮演着至關重要的角色。

俄烏沖突爆發後,面對西方對包括俄能源在内的多領域制裁,俄羅斯加速了“向東轉”的程序。尤其在能源領域,俄副總理諾瓦克曾表示,2022年5月時,俄羅斯對亞洲國家的石油出口量就已超過對歐洲的出口量。2022年全年,俄羅斯将近4000萬噸原本向歐洲市場供應的石油和石油産品改銷往東方市場。在此背景下,北方的航道成為幫助俄實作“突圍”的視窗。

2022年,俄羅斯宣布在2035年前投資約1.8萬億盧布(約合人民币1437億元),用于發展“北方海路”,也即北極地區的“東北航道”。這條路線位于俄羅斯與挪威邊境附近的巴倫支海和北太平洋的白令海峽之間,延伸超過5550公裡,是亞歐之間最短的海運路線,較傳統的馬六甲海峽、蘇伊士運河航線縮短三分之一。2023年12月,諾瓦克表示,俄2023年沿“北方海路”的石油運輸量達到150萬噸,未來将繼續增長。

目前,由于北極地區航道冰封時間長、全年可通航時間短,加之破冰費用、保險費用較高,俄“北方海路”的潛力仍無法充分釋放。不過,俄正加速推進這一航線的全年通航。俄羅斯總統普京2023年10月在北京出席“一帶一路”高峰論壇時宣布,“北方海路”自2024年起将全年向破冰級貨船開放。

關注北極航道的絕非僅有俄羅斯一國。如今,随着巴以沖突引發連鎖反應、紅海局勢日趨緊張,亞歐傳統海運航線受到較大沖擊。此外,受持續幹旱影響,巴拿馬運河船舶通行條件惡化、貨物運輸受阻。兩大航運“大動脈”受阻使得全球供應鍊的脆弱性日益凸顯,也使得北極航道受到越來越多的國際關注。

俄羅斯外交部無任所大使、北極理事會進階官員委員會主席尼古拉·科爾丘諾夫近日就曾表示,俄“北方海路”可以成為紅海航線的替代路線。

然而,與北極豐富的自然資源一樣,關于北極航道的控制權,各方立場不一。随着航道可通行時間在氣候變化的影響之下慢慢變長,北極航道争奪恐将進一步白熱化。

據《環球時報》援引俄羅斯《消息報》報道,就在2023年12月,俄北方艦隊剛剛宣布組建

一個混合航空軍團來保護俄在北極地區的航道。該軍團已開始執行作戰任務,編制包括2個殲擊航空團、1個混合航空團和1個直升機團。俄羅斯專家指出,目前由于一些國家對俄羅斯北極航道的歸屬存在争議,是以俄羅斯需要加強對北方邊境的保護。

軍事化趨勢按下“加速鍵”

在北極地區利益角逐的推動下,北極軍事化趨勢日益加劇。而在資源競争之外,北極作為美俄之間洲際彈道飛彈和轟炸機到達對方目标的最短路徑,早在俄烏沖突前就已成為軍事博弈的一大關鍵地區。俄烏沖突後,北極地區的軍事化更是被按下了“加速鍵”。

俄烏沖突爆發後不久,北約于2022年3月至4月在挪威及其附近海域舉行了“寒冷反應-2022”軍事演習,這也是北約近30年來在北極附近舉行的最大規模演習。當時,尚未申請加入北約的瑞典和芬蘭與25個北約成員國共同參與軍演。

随後,芬蘭、瑞典于2022年5月攜手申請加入北約。其中,芬蘭已于2023年4月成為北約第31個成員國。而一旦瑞典完成加入北約的程式,在加拿大、丹麥、芬蘭、冰島、挪威、瑞典、俄羅斯、美國8個環北極國家中,俄羅斯将成為唯一一個非北約國家。

2022年10月,美國釋出新版《北極地區國家戰略》。新版戰略特别強調了“在北極地區日益激烈的戰略競争”,将美國國家安全的優先級排在環境、經濟發展和國際合作之前,将其作為美國在北極地區利益的主要支柱,并呼籲盟國之間深化合作,加強北極地區軍事存在。

2023年年底,美國接連與瑞典、芬蘭、丹麥簽署防務協定,3個環北極國家宣布向美國開放多處軍事設施。此前,美國與挪威和冰島也簽署過類似的防務協定。有分析認為,美國與北歐地區的防務夥伴關系網絡得到了進一步完善,未來将在包括北極在内的多個地區就整合軍事力量進行更多協作。

與此同時,俄羅斯作為傳統的北極國家,早在2014年便組建北方艦隊聯合戰略司令部,2021年又更新為獨立軍事行政機關,同時定期在高緯度地區舉行軍演,并且重新開放了蘇聯解體後北極地區被廢棄的部分基地和機場。

2022年7月,在長達55頁的新版《俄羅斯聯邦海洋學說》中,有22頁提到了北極。其中,俄羅斯将美國和北約在北極的活動确定為“主要安全威脅”。面對北約在北極地區的“包圍”,俄國防部于2023年7月做出決定,北方艦隊将建成新的包括摩托化步兵旅、團和師在内的諸兵種合成集團軍,重點任務為保衛俄羅斯北部邊界,集團軍成員将接受極地作戰訓練。

對于北極地區日益加劇的軍事化趨勢,俄羅斯海軍總司令葉夫梅諾夫于2023年12月表示,随着北極周邊其他國家與俄合作的中斷、芬蘭“入約”及瑞典申請“入約”,加之傳統上導緻北極緊張局勢更新的資源及航道競争等因素持續存在,在北極地區,俄羅斯所面臨的威脅正在增加。

剛剛從瑞典手中接過北歐防務合作組織(NORDEFCO)主席國一職的丹麥日前也表示,由于軍事活動的增加,北極地區的安全環境預計将變得更加不穩定。丹麥方面援引《北約2022戰略概念》指出,俄羅斯具備“破壞盟軍增援和北大西洋航行自由”的能力,并稱丹麥的目标是“在北大西洋和北極地區面臨新的特殊挑戰時仍将該地區的緊張局勢保持在較低水準”。

“由冷變熱”的北極與“由熱變冷”的合作

2023年12月,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釋出《2023北極報告單》。該報告指出,北極地區在2023年經曆了自1900年有記錄以來最暖夏季,7月至9月平均氣溫為6.4攝氏度,重新整理120餘年來最高紀錄。

近年來,許多研究報告顯示,北極正成為全球升溫最快的地區。越來越溫暖的氣溫讓北極的戰略重要性日益凸顯、競争愈發激烈。然而,北極地區的合作卻進入“寒冬”。在北極地區的國際合作架構内,俄羅斯與其他國家的合作近乎陷入停滞。

作為北極地區最為重要的合作機制,北極理事會在俄烏沖突後實際上已經停擺。2022年3月,除俄羅斯外的七個成員國,即美國、加拿大、挪威、瑞典、丹麥、芬蘭、冰島,宣布暫停參與北極理事會的活動。2023年5月,挪威自俄羅斯手中接過北極理事會輪值主席國一職,并于9月表示北極理事會正在規劃恢複工作。然而,在俄烏沖突持續的背景下,北極理事會恢複正常運轉仍然面臨重重困難。

同年9月,俄羅斯外交部宣布退出由丹麥、芬蘭、冰島、挪威、俄羅斯、瑞典和歐盟委員會組成的巴倫支海歐洲-北極圈理事會。據新華社報道,俄方表示,由于西方成員的過錯,該理事會的活動自2022年3月以來幾乎陷入癱瘓。現任理事會主席國芬蘭并未确認2023年10月将輪值主席權移交俄方,這違反了輪換原則,擾亂相關工作準備。是以,俄方被迫宣布退出該機制。

對于難以恢複合作的北極周邊國家而言,該地區相關合作機制已陷入癱瘓。這不僅使各方失去了交流的管道,也使得相關科學研究在地緣政治競争之下陷入僵局。

據悉,大多數歐盟和北約成員國已經暫停或大幅限制對涉及俄羅斯的學術研究。資料共享在很大程度上已被禁止,能夠進行的學術交流極為有限,這對北極地區的氣候研究造成了不利影響。在2023年10月于冰島舉行的一次北極問題相關會議上,冰島前總統格裡姆松表示,各國需要考慮的一個基本問題是,如果無法獲得來自俄羅斯的北極地區資料,是否能夠完成“有意義的北極科學”和“有意義的全球氣候科學”。

挪威駐北極理事會大使莫滕·霍格隆德(Morten Hoglund)日前也在接受采訪時坦言:“盡管偶爾出現動蕩,北極理事會此前或多或少能夠繼續努力維持工作。但這一次,不可能像什麼都沒發生一樣繼續下去了。将俄羅斯排除在外意味着北極地區的很大一部分被排除在該組織之外,也會削弱北極理事會作為知識共享平台的作用。”

霍格隆德另外補充說:“此時此刻,我們當然不能計劃與俄羅斯聯邦實作關系正常化。我們不知道這個階段會持續多久,也不知道未來10年、15年、20年會發生什麼。但在處理北極的氣候或其他環境問題時,按下暫停按鈕太久是有風險的。我們能負擔得起嗎?”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