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甘藍甜、莴筍香,施秉縣楊柳塘鎮産業興旺“錢景”好

作者:天眼新聞

眼下,貴州省施秉縣楊柳塘鎮地壩村蔬菜種植基地迎來豐收。一片片長勢良好、青翠欲滴的莴苣、甘藍染綠了初冬大地,村民在田地裡忙着采摘、搬運、稱重、裝車,現場一派繁忙景象。

甘藍甜、莴筍香,施秉縣楊柳塘鎮産業興旺“錢景”好

施秉縣楊柳塘鎮地壩村蔬菜種植基地,村民正在采收莴筍。張勇 攝

“莴筍畝産量達3000斤左右。” 地壩村黨總支副書記王聲勇在莴筍采收現場介紹道。這些莴筍是今年的第二批秋冬種蔬菜,這些莴筍采收裝車後發往凱裡、貴陽等地,目前,地壩村莴苣種植面積百餘畝,産量在150噸左右,産值預計40多萬元。

莴苣行情尚可,甘藍也迎來了豐收。地壩村種植的甘藍個頭碩大、葉球幹爽,鮮嫩而富有光澤。為防止秋冬土地抛荒,自秋收以來,地壩村積極利用閑置田地進行輪作,大力發展蔬菜産業,提供全程跟蹤服務和技術指導,保證蔬菜種植高産高效,助力群衆增收、農業增效。

甘藍甜、莴筍香,施秉縣楊柳塘鎮産業興旺“錢景”好

村民在采收莴筍。張勇 攝

經過精心整理的甘藍,不一會兒就裝滿了一車,村民們将白菜采摘到路邊,過磅、稱重後送上了貨車,一車車的新鮮采摘的甘藍立馬被送往蔬菜市場。

“今年蔬菜大豐收”王聲勇告訴記者,為確定群衆增産增收,秋收過後地壩村積極調整土地資源,種上了時令蔬菜,促進“冬閑田”變成了“增收田”。現在是冬季時令蔬菜的上市高峰,基地裡每天都有十幾個人采摘莴筍。地壩村蔬菜産業在縣農業農村部門的關心幫助之下,農技專家入村進行種植技術指導,保證産品品質。

“大家快看看,這些莴筍長得又大又好。”菜地裡,村民廖大姐一邊采摘,一邊向記者展示剛采摘的莴筍,樂呵呵地說道。

甘藍甜、莴筍香,施秉縣楊柳塘鎮産業興旺“錢景”好

村民在采摘甘藍。張勇 攝

“這批蔬菜我們通過訂單的方式進行收購。”王聲勇介紹,通過合作社統一收購,解決了村民們的銷路難題,同時能保證這些新鮮蔬菜就可以第一時間送到市民的餐桌上。

地壩村僅僅是楊柳塘鎮發展山地特色農業的一個縮影。

近年來,楊柳塘鎮把轉變傳統農業生産方式、發展現代農業作為重點工作來抓,全力打造現代農業良好的生産環境,把發展蔬菜産業作為促農增收的切入點,從大棚搭建、育苗栽植、田間管理、技術教育訓練等方面入手,不斷激發群衆的積極性、主動性,耕種出了好“錢景”。同時,規模化種植、采收也為周邊群衆提供務工機會,真正實作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田增收,助力鄉村振興。

去年年初,楊柳塘鎮在地壩村探索建立“土地銀行”,引導群衆打破傳統觀念,通過“小改大”破除田土坎邊界,有效解決了土地碎片化問題,打破傳統土地流轉模式,促進了土地适度集中和規模化經營,為秋冬種早謀劃、早部署、早準備、早種植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秋冬時節,楊柳塘鎮堅持“早”字當頭,制定秋冬種工作計劃,拟進行青儲收割的同時謀劃秋冬産業,確定青儲收割後搶種甘藍,讓土地接上茬、不落荒,推進秋冬種早種植、早上市、促增收,守穩糧倉菜籃,助力鄉村振興。

甘藍甜、莴筍香,施秉縣楊柳塘鎮産業興旺“錢景”好

村民在采摘甘藍。張勇 攝

“去年年初,我們在鎮黨委、政府關于秋冬種早謀劃、早部署、早準備、早種植的工作部署下,提早推進秋冬種,第一輪秋冬種在壩區種植80畝蓮花白,預計畝産在8000-10000斤,帶動40餘人就近就業。”王聲勇說道。

該鎮以市場需求為導向,通過“黨支部+合作社+農戶”模式,動員種植大戶、緻富能手輻射帶動廣大農戶大力發展辣椒、魔芋、茶葉、靈芝等特色産業,推動農業産業規模化、集約化發展,切實讓産業發展成為農民緻富增收的“定海神針”,産業振興助推鄉村振興成效明顯。

據統計,目前楊柳塘鎮各類蔬菜秋冬種培育超過1.2萬畝。通過實施“土地銀行”,推行“小改大”削平田土坎,增加土地面積的同時,推動耕地集約化規模化機械化經營,有效降低農業生産投入,提高農業生産效率,該片區域也從“小改大”推行前的每年種植一季作物提高到每年種植兩季以上,農作物年畝産值從1100元提高到2300元。儲蓄土地的農戶在獲得土地“儲蓄”分紅的同時,還通過就近務工獲得務工工資,切實推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助力鄉村振興。

“我們要堅定不移走好産業振興之路,從現有産業挖潛、閑置資産盤活、優質資源提質、新産業新業态開發上不斷探索創新,通過‘一村一品’不斷加快新型農業經營體系建設,實作村有産業、戶有收入,讓瓜果蔬菜産業成長為促進農民增收、農業增效和鄉村振興的新引擎。”楊柳塘鎮黨委副書記、鎮長梅昌國說道,下一步,全鎮緊緊圍繞“興産業、帶就業、促增收”的發展思路,以壯大村集體經濟、村民“雙增收”為目标,積極探索延伸“黨建+合作社+科技員+農戶”種植模式,不斷優化産業結構,持續壯大産業規模,為鄉村振興裝上“助推器”。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楊正海

編輯 陳化勇

二審 石含開

三審 沈安永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