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麒麟鑒史
編輯|麒麟鑒史
現在的你還看春晚嗎?
00後說從來不看,90後說偶爾去看看趙本山。
80後說基本會聽,因為包餃子時能當個背景音樂。
即便很多人對春晚失望一年又一年,但是每年春晚總有一群人,他們看春晚總是一屆都不落,台下也總是座無虛席。
既然春晚從不對外售票,我們看到的現場觀衆又是從何而來呢?
傑出人物
其實,春晚現場觀衆的邀請是經過精心的篩選群組織安排,確定能夠呈現出豐富多樣的觀衆群體。
商界精英、文化領域的代表以及為國家做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範都有可能會被邀請參加春晚。
是以每年的春晚節目組都會邀請各行各業的傑出人物,這個名額大概配置設定給了100名突出貢獻者,每個節目組成員都會參與他們的評選。
而關于春晚的座位安排,節目組有着嚴格的要求。
每一排的誰去坐都經過精心篩選,座位都是根據他們的身份和貢獻程度特别指定的。
觀衆席中最靠近舞台的位置是圓桌,這些座位通常被留給一些特殊群體。
特殊群體
對于一些退伍老兵、勞動模範、感動中國人物等人來說,這是一個難得的機會,他們被邀請到春晚的現場,還可以坐在觀衆席的前排位置。
這不僅給他們帶來了莫大的榮耀和自豪,還讓他們能夠與節目主持人和嘉賓近距離互動,與其他觀衆分享他們的感人故事和經曆。
這是對他們在各自領域所作出的突出貢獻的表彰,也是對他們事迹的最好宣傳。
除了這些有着突出貢獻的人,參加春晚的明星嘉賓也是其中一員。
明星嘉賓
作為春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春晚演出的明星嘉賓也會獲得一定數量的觀衆席。
這些明星大腕也有權邀請自己的親朋好友,伴随他們共同見證自己的精彩表演和辛勤工作的成果。
除了專門邀請各行各業傑出代表和明星嘉賓,春晚也非常重視對幕後從業人員的關懷。
從業人員的家人
為了讓從業人員能夠全情投入春晚的籌備工作,他們的家人也會被邀請到現場觀看表演。
從業人員的努力是春晚成功的關鍵,他們付出了數月的辛勤努力和無數的彩排,為保證節目的順利進行貢獻了無數的心血。
邀請他們的家人來到現場觀看春晚不僅是對從業人員辛勤工作的認可,也是為了讓他們能夠在春晚這一特殊的時刻與家人團聚,共同感受節日的快樂和溫馨。
另外,春晚也會邀請一些普通的觀衆。
粉絲觀衆
節目組會通過各種方式選拔“幸運兒”,春晚的邀請函是以成為一種極其珍貴的“特權”,就連花錢也無法買到。
他們是來自全國各地的春晚粉絲,長久以來對春晚節目充滿了期待和熱愛。
這些觀衆平時沒有什麼特殊貢獻和身份,但正是他們的支援和關注,才讓春晚成為了中國人過年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們的出席是對春晚最大的肯定。
春晚的規模極為龐大,盡管一直堅持不對外售賣門票,但每年現場的座位依舊爆滿的原因便是如此。
那麼我們為什麼每年都會守在電視機前觀看春晚呢?
春晚的意義
春晚的邀請函代表着身份的象征和成就的回報,是受邀者驕傲和自豪的标志。
無論是明星還是普通人,收到春晚的邀請函都表示他們的付出和努力得到了肯定,他們将和衆多頂級藝術家共同享受一個難能可貴的時刻。
趙本山曾在一次采訪中稱,“能到現場的都不是什麼簡單的人物”。
這一席話也道出了春晚觀衆的“特殊性”。
或許我們無法親臨現場觀看春晚,但我們同樣可以在家中與親人共同團聚,通過電視機收看春晚,一同與全國觀衆團結在一起感受節日氣氛,分享快樂的時刻。
畢竟,春節最重要的意義就是與家人團圓,彼此之間分享歡樂、傳遞溫暖。
而相較于以前守着電視機觀看春晚,現在的年輕人似乎對于春晚并不熱衷,那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轉變呢?
物質和精神生活不同
春晚這一文化盛事已經經曆了幾代人的共同陪伴,從1983年誕生以來,已經成為中國人迎接新年的一種固定儀式。
在那個和近幾年相比物質和精神都相對匮乏的年代,春晚的出現給人們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歡聲笑語。
然而,随着時代的變遷和科技的進步,尤其是網際網路的興起,年輕一代對春晚的熱情似乎有所衰減。
這并不意味着他們不再重視這一節目,而是因為其物質和精神生活更為豐富。
現在的年輕人可以随時随地通過網際網路接觸到大量的視訊、電影、綜藝節目等各種文娛産品。
這些都為他們的生活提供了更多的選擇,也更符合年輕人的審美和興趣,是以如今的年輕人對春晚的熱衷相對較低。
需求不同
另外,随着社會的發展和城市化程序的加快,年輕一代的家庭結構也發生着變化。
與過去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現在的年輕人大多在外地上班或求學,與家人團聚的機會較少。
雖然春晚意味着團聚,但年輕人可能更多地選擇了和同齡人一起度過這個假期,或者選擇在親戚家聚會,而不是守在電視機前守着一檔節目。
然而,盡管年輕一代對春晚的熱情相對減弱,春晚依然承載着幾代人的回憶和情感,是承載家庭溫暖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但近幾年春晚的各類節目,似乎并不如人意,每逢春晚,“春晚無聊”的詞條也總會沖上熱搜。
那為什麼會出現此種評價呢?
“口味”變化
随着時代的發展,我們所觀看的諸如春晚此類文化産品的内容和形式逐漸過渡為由大衆興趣決定,這就使得春晚所代表的主流文化無法滿足群衆的文化需求。
例如,年輕人在網際網路上閑暇時間更多地參與各種自媒體平台,通過創作、分享、點贊等方式表達自己的文化興趣和态度。
與此同時,社交媒體上湧現出形形色色的網紅和自媒體大V,他們以新穎的語言和風格吸引了大量年輕觀衆,給傳統的春晚節目造成了競争壓力。
是以,當春晚仍然奉行傳統模式時,觀衆們卻已經轉向其他更符合他們口味的内容,理所當然地覺得春晚“無聊”。
内容形式的單一
近年來,春晚引進了許多新科技和新的表演形式,然而,這些方式的引入并沒有伴随着相應的内容更新,導緻觀衆失去了對這些節目的興趣。
以脫口秀表演為例,近年來在各大綜藝節目中備受矚目,也深受當代年輕人的喜愛。
在這樣的背景下,春晚引入了脫口秀表演,希望能夠吸引年輕觀衆的眼球。
然而,由于春晚節目的整體定位較為傳統保守,很難突破内容限制來展現脫口秀的真正魅力。
這就造成了在春晚的舞台上,脫口秀表演的過于“溫和”,失去了原本的鋒芒和沖擊力,觀衆也是以感到“無聊”。
要想解決這些問題,春晚需要更多地關注大衆的需求,更加開放地接納多元化文化。
在保持傳統文化的同時,注重内容的豐富與創新。隻有這樣,春晚才能重新煥發活力,成為群衆喜聞樂見的文化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