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說老舍:《正紅旗下》從哪裡開始?

作者:職場雞湯哥

#頭條講真的#

在老舍的全部作品裡,我最喜歡這部《正紅旗下》——其實,正紅旗的“正”,最早是讀完整的整的。不過,既然大家都習慣“正”的發音了,我還是就按約定俗成來讀。

老舍曾有個很大的計劃,要寫三部長篇。《正紅旗下》寫他的童年和家族史,從出生寫到簽訂《辛醜條約》。後兩部分别寫北京八大胡同的妓女,寫清朝的遺老遺少,構成一個舊文化的長卷。可惜,這部小說隻寫到八萬字就中斷了,成了絕響。

作家王朔,按北京話說,是個“混不吝的主兒”,就是呵佛罵祖,誰都不放在眼裡。這樣的人有種好處,我們可以借用他的敏銳,而不承擔他的虛妄。他對老舍的整體評價也挺苛刻的,但他承認:“要是《正紅旗下》能寫完,現代文學史就不至于這麼寒碜了”。

說老舍:《正紅旗下》從哪裡開始?

那麼,這半部讓老舍牽腸挂肚,又連“動物兇猛”的王朔都折服的小說,究竟寫的是什麼呢?

《正紅旗下》講了什麼故事

《正紅旗下》從老舍降生寫起,用的是第一人稱。老舍生于1899年2月3日,清光緒二十四年臘月23,在北方民俗裡,這一天稱為小年。按小說裡的話是“竈王爺上了天,我卻落了地”。

老舍父親是守衛京城的護兵,隸屬正紅旗。全家都仗着他三兩銀子的月饷和春秋兩季的老米維持。多虧他母親竭力操持,才讓他們沒有淪為乞丐。

除了父母姐姐,老舍家還住着他守寡的老姑母,這個姑母的脾氣和派頭都特别大。姑母白住他家房子,自己領了好幾份朝廷空饷,又有積蓄,比他們要寬裕得多。

母親生老舍這一年已經四十歲了,差一點兒難産而死。是以,特别盼着大女兒能回來,好一家團圓。但大姐婆婆的派頭和脾氣,一點兒也不比姑母小。她的所有的才幹,都用在了支使兒媳上,故意不放她回家看新生的小弟弟。

大姐公公是四品頂戴的武官,但最擅長的好像隻是養鳥。大姐夫的名言是“咱們旗人,别的不行,要講吃喝玩樂,天下第一”,從來沒幹過正經事兒,能為了隻鴿子去和人拼命。他們爺倆比賽着花錢,家裡已經債台高築了。

老舍降生時,父親值班沒回家,沒人主持家庭事務。出來解圍的是大舅家的表哥福海。大舅是三品官,福海當着旗兵,居然還是個油漆匠。他生得短小精悍,說話做事穩重而灑脫,既漂亮又老成,到處受人歡迎。

戊戌變法時,傳說旗人要自力更生,大姐夫佩服過兩天福海。等變法潮浪一過,立刻又不佩服了。由福海出面,給老舍張羅了寒酸,但也說得過去的嬰兒洗三儀式。所謂洗三,就是孩子出生後第三天,舉行沐浴儀式,親友會來給孩子道賀祝福。

來道賀的客人裡,除了滿族親友,還有開肉鋪、賣熟食的山東人老王掌櫃。王掌櫃是窮旗人的朋友,一個規矩老派的生意人。過完除夕,親戚們互相走動拜年。父親才知道大姐夫家連房契都抵押了出去,才過了這個肥年。

這時,老舍家來了位富貴的定大爺,因為他也在臘月裡得了一個女兒,是以來道喜。未來,老舍能上學讀書,多虧了這位定大爺。

說老舍:《正紅旗下》從哪裡開始?

這年夏天,王掌櫃的兒子十成來了北京。十成在山東參加過義和團,隊伍被官兵打散了,來這裡躲幾天。福海雖然被十成挖苦了一頓,但很佩服他的淳樸豪爽,送給他回老家的路費。

十成走後,王掌櫃被一個叫多老大的旗人給訛上了。多老大看出來了:這年頭,連皇上都怕洋人,于是混進基督教會騙兩頓飯吃。

教堂的牛牧師是個不學無術、隻想到中國來發橫财的美國人。他想借着鬧教案的機會,在北京挑撥點亂子,就決定給多老大撐腰,慫恿他去誣告王掌櫃。

福海很同情王掌櫃,替他向定大爺求助。定大爺雖然不是官,但有錢有勢。他自居是個開明旗人,為人玩世不恭。定大爺無可無不可地答應了,覺得隻要把牛牧師叫到家裡來吃頓飯就能解決。

牛牧師崇拜闊人,覺得這是打進上流社會的好機會。定家的奢華,确實讓他大開眼界。這一天,定大爺還請了滿漢兩位翰林,還有一僧一道,這又讓牛牧師覺得是種侮辱,他覺得其他宗教都不配稱為宗教。然而一聽開飯,他的氣兒立刻消了……

這本書魅力何在

可惜,小說隻寫到這裡。《正紅旗下》的故事挺簡單的,它的魅力在于老舍那種溫暖的幽默,他深藏不露的文字功夫,對于人世的深切領悟,都在這八萬字裡完美地融合起來了。這既是中國小說的高峰,也是一道讓人感慨的斷崖。

觀察他的叙事節奏,要全部寫完,至少還得再有二十萬字左右。後面的情節,能肯定的是:老舍的父親在八國聯軍攻入北京時陣亡,連遺體都沒有留下。我有時候會猜測,小說前面的诙諧,該怎麼樣轉換到這種凄慘。笑中帶有憂傷,也正是我們熟悉的老舍。

殘缺的文學經典,有點兒像天妒紅顔,既讓人遺憾,又可以寄托遐想。關于《正紅旗下》的特殊魅力,我先說比較明顯的兩條:

首先,這篇小說是老舍個人,甚至也是中國小說語言的最高成就。老舍越到老年,文字越圓熟飽滿,收放自如,這很不容易,作家年老以後,風格容易轉向内斂和晦澀。

更重要的是,在這部小說裡,老舍拿出了最基礎、最完整的人生體驗,情感非常充沛。南非小說家庫切,是當代最傑出的作家,他有這麼句話:“所有的自傳,都是在講故事,而所有創作都是一種自傳。”這是說,在小說裡,虛構和個人經驗是沒法區分的。

有一種讀小說的方法,是觀察作者怎麼把自己埋藏在故事裡。一個好作家,也許能在生活裡掩飾自己,但在小說裡是藏不住的。尤其是寫童年,那些情感底色是袒露無遺的。

童年經曆對小說家的影響

從生理到心理,童年經驗都是人的生命基礎。

兒童時期的感覺是赤裸的,最初接收到什麼,不管能不能了解,能不能記住,都會保留在潛意識裡,成為經驗的底色。這些資訊,會一直影響他的性格和情感模式,在做人生抉擇時不由自主地冒出來。這個收集存檔階段,在六七歲前的作用最明顯。

之後,人格會在這個基礎上不斷發展。美國心理學家埃裡克森建立了一套社會心理發展理論,把人格的形成,具體分成八個階段,每個階段都有相應的任務。

嬰兒期的第一個任務是建立信任感。當嬰兒哭或餓的時候,父母立刻出現,會讓他建立敢于希望的性格特質。

老舍的父親死于戰争,嬰兒時的老舍,差一點死在八國聯軍的刺刀下。他的基本生理需求,估計是沒有什麼回應的。可以說,老舍一出生,就有一抹凄涼的悲劇色彩。按俗話來說,真是苦命人。關于他的悲觀性格,我們在第六講說幽默話題時再讨論。

說老舍:《正紅旗下》從哪裡開始?

《正紅旗下》寫到,老舍少年時見過父親的腰牌,上面有“面黃無須”幾個字。這是他對父親的唯一想象。老舍最善于刻畫男性心理了。但是,凡是遇到描寫父子關系,都顯得有點兒乏力。具體原因,你應該猜到了吧?

另外,很多研究者發現:老舍還總在回避浪漫愛情題材。我們可以試着破案:這就要說到人在6-12歲的人格任務了,在這個階段,人會建立對生活的掌控感,反之,就形成自卑人格。

小說裡定大爺的原型叫劉壽綿,是北京有名的大财主。老舍說“他絕不以我為一個苦孩子而冷淡我”。

但有一件事,很可能形成了老舍的自卑:他愛上劉壽綿的女兒,也就是小說裡提到的那個和他同年同月的女嬰,《正紅旗下》寫得娓娓道來,但并沒有閑筆。家境相差這麼懸殊,少年時的老舍當然不敢做非分之想。

劉壽綿極為慷慨,也揮霍無度,他散盡了萬貫家财。最後一貧如洗,全家都出家了。他後來成了北京有名的高僧宗月大師。這樣的人,還有賈寶玉,都是容易成為高僧的。你看:困擾我們的欲望,對他們從來都不是問題;我們在追求小目标時,他們已經發現物質欲望不能解決人生困惑了。

他的那個女兒也一起出家做了尼姑。這件事,給老舍這個自尊與自卑都特别強烈的少年,留下了終生傷痛。

本講小結

這一講我們主要說了《正紅旗下》的概要。我們講到埃裡克森的社會心理發展理論,人在一生中的每個階段,都會完成一種人格的選擇,童年特别重要。小說家尤其明顯。

讨論題:早期記憶既然如此重要,那你覺得,父母的家庭教育裡,最容易犯的錯誤是什麼?希望在留言區看到你的精彩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