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三的高句舊城雕石碑為國内罕見的關于高古裡平壤市的雕刻石碑(圖1),延伸見鐘偉先生的新書《紙上的金石——一個小小的好眼記錄》,現藏于上海圖書館。到目前為止,在平壤市共發現了六個類似的雕刻品,統稱為高曲麗(高曲麗也做高句)平壤市雕刻石。鐘偉先生的解釋是:□□21日,此後到了東十二裡省,小弟弟就不需要□□了。與上部作品和其他幾件高句李平壤市雕刻的石材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這件作品應該是平壤市的第二塊雕刻石碑,完整的銘文應該是:自當年3月21日起向東十二英裡的小姐夫一定是百頭段。

另外五塊石刻是,第一塊石刻:醜陋的5月28日開始向西服務,到十一裡姐夫如裡創造。第三塊石刻:醜年三月21日從現在開始到□十二裡以下的百人頭下做節的地方。第四塊石刻:C在12月中旬首爾的弟弟文達節之後從這條西北線牽扯而來。第五塊石刻:八卦格切小哥加組從現在開始向東回到上四尺統治。第六石刻:市役四十二年。第一塊石頭、第三塊石頭和第六塊石頭都死了,第二塊石頭遺骸現在在南韓梨花女子大學博物館,第四塊石頭現在在北韓中央曆史博物館,第五塊石頭仍然建在平壤的城牆上。
一、影片片名及相關人物
資料片的右側和左側各有一個題目和視圖,右側為王偉,共五列,最右邊的欄目,字型稍大,書名寫:老城雕石的高句。其餘四列字型都很小,寫為樣闆書的标題,從右到左依:張俊陽山從三韓武義美/轉給于光緒二十九年/8月4日初王宇編造收藏/在收藏中已有三十年的曆史。書的印刷品有兩面,分别是"王偉的印刷"(白色)和"孝玉"(朱文)。左邊是魏偉的書名,上面寫着:光書C.K.,4月15日,日本快水一洞定海房山陰維隐觀點。下面有一本書印着,為《魏偉長壽》(白色),右邊的視圖有一本書印有《琅山驗證》(朱文)。所有四個密封件都是方形的。
雖然頂闆上的右手題很短,但它顯示了頂部的來源以及王偉進入頂部的邊緣和時間。王偉(1847-?年)字孝玉或孝道,清末,金石科學家、畫家之初。光緒時期以金石收藏、書法名稱移位一段時間,官員向江蘇道家轉移。作為一名前從業人員,我見過和聽到過很多聯系。張俊陽山是浙江人張陽山,因為經營松竹耆南紙店在北京是衆所周知的,松竹齋是榮寶齋的前身,始建于清康西十一年(1672年),當時松竹齋的經營範圍主要有三個方面:一是官方折疊官紙;吳義美,即吳清錫(1831-1879),祖籍海州(今南韓黃海南路首府),出生于首爾(今南韓首爾),字元義,耆第一鎮,又稱義美、天珠齋,北韓時代著名金石科學家、翻譯家、思想家,著有《三朝訪》《天竺齋》等。
按照王偉的片名,這部電影最初是張洋山從吳清溪獲得的,後來由張陽山轉交給王偉,王偉在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編造筆記,當時,這幅作品已經在書集裡藏了30年,是以推測王琦可能就是在張陽山的12年(1873年),是以推測王琦可能在張陽山的12年(1873年), 王琦26歲時。
左手邊的視圖是魏偉寫的,時間是光緒C.K.,即1906年,應該是魏偉等人來觀看王偉藏平壤市雕刻的石碑,人物包括日本的急水洞、定海廣場、陰魏山等。快速水中的一個洞(?1941年,日本外務省委員,師從日本明治時期著名詩人顧北二,1897年在日本駐杭州領事館任職,後擔任日本駐遼陽、奉天、島際領事館副領事或代理領事,1917年任日本駐遼陽領事館領事。1926年,《印度支那》出版。魏偉(1860-1927),名龍昌,字",鐵山字,也做鐵三,因為好書《龍藏寺紀念碑》,龍藏人數量多,晚數鑼。光緒十一年(1885年)進入計程車,交替執政。出生于浙江省山陰縣(今浙江省紹興市),書法,尤其是魏石,也因魏尚武而被譽為"高雅國術書商"。
方茹(1869-1955),城中,字楚清,小名玉寶,還有藥雨字,園林數,晚數古币豐富。浙江定海人,收藏古泉、石托,尤其是古泉為最,曾與杭州古代泉水收藏家張樹君、重慶古代春藏家羅肇定對峙,時稱北、南張、羅錫義、"學校紀念碑用筆"等。方早年因攻擊慈禧的虐待而被通緝,康有偉、梁啟超等人在僞陣地淪陷期間被通緝離開日本、天津。
金石形成于北宋,作為中國古代文人研究古物、培養興趣的特殊載體,在傳承古代文明的過程中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收藏金石碑也成為一種優雅的古代識字、互相觀察、贈送各自收藏的金石碑,成為本次活動的主體考核的重要環節。王偉藏高句在古城上刻有石碑上的兩處銘文,一篇是供王偉本人觀察題材寫的關于展開片的傳播過程,擷取機會和時間的題目跋涉,另一篇是用好魏炜、方茹等人觀察時寫的标題。
平壤市雕刻石塊的發現及其與平壤市的建設
自發現以來,平壤市雕石已成為中國、北韓半島和日本學者關注的對象,對平壤市雕石的發現、傳承和初步研究,吳清錫《三北韓金石記錄》、劉錫海《海東金石園》等都有記錄。吳清錫本人曾收集過平壤市雕刻的第二塊石材,吳清錫的兒子吳世昌在平壤市雕刻的第二塊石墨托本和雙鈎書的标題跋涉為上述工藝描述較為詳細。鑒于這兩類問題的重要性,我們将其轉錄如下。
高句麗苑市銘文(Motuben)題詞(圖2):平壤知玄純廟一直醜陋九層城坍塌出來的兩座芝士/一石有自己醜陋的3月21日從現在開始向東十二英裡的東西去小弟弟/扼殺了一百頭的福比節二十七個字一石有自己醜陋的三月/21日從現在到東往東下走了兩英裡内百頭信使爾瓦節/27字這塊石頭出B難看為雲神金秋世政/快樂的品味到中國劉彥亭西海炎兄弟兩個字/為句古物無疑醜陋如長壽王燕亭奈/海東金石園這第一塊石頭也超過二十六年B/聖王被仔細驗證到藏族休閑或者為了擴大給人們一瞬間/年不扔回家遠離家鄉的屢次家人不辭職/誤摔了石二線三月21字碾碎的日文字元/但儲存半形可以赢得南韓金石總編輯的收藏/時間禮物戶本的書是其時代平原王十一/年雲雲未知的地方漢金三王的祖先/第一次記載其略顯覆寫的首都平壤從東川/王石石或居住地或建城的人民的曆史/東川王到韓延玄十年鼎譽建造的平壤城開始死亡/國元王到金賢和九年中午興平壤市都有關他們自己的醜陋/沒有參與此刻,當在長壽之王特别在石兒醜陋/即長壽國王三十六年時,中國宋文帝元甲二十六年/魏太平真王十年也因其人物畫由于石材的走向随機對角線/各到下一段的字逐漸變大,筆出的波浪之間的規律在這個也/足夠看六朝換筆平壤志柱為/因為菲比都懷念九層城市未知也/長壽王在經曆了1475年的苦難之後醜陋/人民的人民。
這件作品和銘文有五個印章,其中橢圓形的"長壽石玄"印刷(白色)位于延伸部分的右下角,矩形的"青城舊物"印刷(朱文)位于銘文裂縫的延伸部分,蘋果形的"橙色"印刷(Ju Wen)位于銘文右側的中間, 方形的"吳世昌藏"印花(白色)和正方形的"武世昌手拉手石"(朱)位于銘文的左側。和雙鈎這個标題跋涉上沒有印記。
高句麗苑城銘文(雙鈎書)标題跋涉:自3月21日以來,醜陋的一年向東走十二英裡/小弟弟的石頭必須做百頭/右七字石刻為純血統九年/九疊城崛起事件攜帶平壤志/第一位紳士曾造訪過這塊石頭在武丹城/姜羽按他的話覆寫長壽王/三十六年建城時也刻着文字/畫因石材任意水準坡的趨勢/每到下一段字逐漸變大而筆出/波浪之間的古意境多同/出一塊石頭也有文學上自醜的三月//某一天從此向東兩英裡以内百頭/上位做出節日七字這塊石頭出來/純祖傳九年一直為神雲/花房醜陋
據吳世昌的兩處銘文記載,1828年(木子年,北韓純祖29年)由于河水洶湧,城牆(即平壤外側)坍塌,發現了兩塊"自醜"的城石(其實根據延伸和相關記載,武世昌銘文中的第一塊石碑"自醜"應視為"自醜")," 這件事在當時被認為是"敬虔的"。二十六年後,1855年,吳清錫在平壤市參觀的一塊石頭(平壤市雕刻的第二塊石頭)并收集了它,并在業餘時間詳細檢查并制作了一部電影送給Tong。吳清錫在《漢金三記》中首次将自己的書記錄下來,證明了自己醜陋的一年,就是王三十六年的長壽。很快吳家因為家更疊儲存不完,第二行的"三二十一"字被粉碎了。期間,吳清希的朋友金正熙曾制作過一部獻給清代金石科學家劉希海的電影,劉希海将這本書記錄在《海東金石園》中。金正熙認為,銘文石上刻有"小弟弟"字樣,應該是高句的遺物,題詞"自醜"的年份為長壽的國王時期。後來,當《南韓金石總評論》主編吳世昌一度出鏡時,書中認為雕刻石器時代是高古裡平原之王11年(569年)。平壤市的第二塊石頭是吳京植之子吳世昌的藏品,于1965年10月25日被南韓梨花女子大學博物館以10萬元(韓元)的價格購買,博物館編号2475被指定為南韓珍寶642号。
平壤市雕石第一石,劉曦海的《海東金石園》第一卷包含兩塊(即平壤市的第一塊石和第二塊石),在這一塊,金正熙的稱号跋涉:此時此刻走出了公元六十四年,再也找不到了。這個醜陋的,當長壽女王1381年,金正熙的書。這裡的C年是1766年,而這六十四年,1829年,表明這塊石頭最遲在1829年就死了。關于第一顆寶石發現的位置沒有準确的資訊,是以我們認為需要進一步的研究。
平壤市刻石第三塊石頭,應該用第二塊石頭找到,位置應該是在平壤外城武丹,武清錫"三漢金石"引用"平壤志":純廟醜陋,大高樓立,九摞城倒塌,并走出第二個志石。一塊石頭有自己醜陋的3月21日,從那時起向東兩英裡内,百頭咬住,使27個字的Lfal節。發現時間應與第二塊石頭1829年相同。
平壤市雕石第四塊石頭(圖三),日本學者朝日傳人早前寫過這塊石頭,即1913年在修複道路下平壤牡丹台的牆上發現,《北韓的金石概要》如下:大正兩年平壤的鏡子自立大同河牆被發現,即東牆附近的平壤内城玉路大橋。雕刻的石頭目前在南韓中央曆史博物館,儲存完好。
根據北韓學者崔在林的說法,雕刻在平壤市的第五塊石頭(圖四)于1964年在平壤市中心南門洞(平壤内城南牆)的靜海門以南150米處被發現,後來于1978年被拆除并建在原來的位置。它仍然在城牆上,儲存完好,位于北韓平壤人民大學習大廳後面。
平壤市雕石第六塊石頭,南韓時間學者于瑜于1830年編寫了《平壤複興》第一卷《城市池》《北城》一文:1714年,在北城建設時在鎮上發現了這種刻石,即舊城底有石雕,為這座城市服務了42年。目前,這塊石頭已經死了。
高譚市位于今北韓平壤市錦繡山南側,是平壤市(427年)之後建造的平地首都的所在地,但特定時代的學者之間仍然存在一些差異。該遺址建在大同河和普通河上,是一個不規則的三角形,周長約23公裡,可分為外城、中城、内城和北城四部分(圖五)。城牆主要由石與土和石混合而成,土石混合在牆下發現底座凹槽,目前共發出16個城門,包括外城和中城,中間城和内城之間共有兩個城牆。大型建築遺址大多集中在内城的Thetai地區,1935年發現東北-西南走向36、4米寬的大型建築工地和門址,被證明是北面保護的宮城營房遺址。
平壤市雕石的内容包括施工時間、負責人、施工距離、完工時間等,對探索平壤市建設過程具有很大的參考價值。其中,小弟弟為高句李官名,《北方史》第94卷《高麗傳記》:"高句李,其第一個出自丈夫于......官吏有大到璐、太大哥、大哥、小弟弟,甚至奢侈、笨笨、過大的信使、大使、小信使、奢侈、屬、仙人掌、凡十二等,分為内政和外事。"其實'哥哥'應該是高王的氏族,五個高貴的孩子就可以在官職上任職。丸頭山市宮遺址曾發現多箱刻有"小弟弟"字樣的桶磚,推測當時"小弟"這樣的官員應該已經參與了高沽李丸樓的城市和宮殿建築的建設。第一塊石頭、第二塊石頭、第四塊石頭、第五塊石頭分别出現在小弟弟的丈夫Jo-Yuli、小弟弟的胡子上,首爾下後哥哥文達節、小弟弟加組、老公喬甫背後的弟弟、胡子、文達祭,加上小弟弟的名字都可以算是小弟弟的名字。首爾第四石的下背部兄弟可能是居住在首爾地區的高曲麗(奴隸部門)後方的弟弟。第三塊石頭的上部位置是上部信使,記錄了"新唐書""通書"等檔案。唐代,高璆的官吏由吐溫、顧裕加(或大嘎)、上使者、小弟弟等17個官位組成,上述官員主要由五貴族和五名非貴族組成,而高璆的官僚制度則進一步擴大為太大哥的姐夫團和醫生的信使, 大使、使者、上級信使、小信使為核心的哥哥官團,高等哥哥、小弟弟屬于正六品,小弟弟屬于正七。第二塊石頭,第三塊石頭已經出現了一百頭,因為文獻中沒有一百個相關記載,是以我們不熟悉這個位置,但可以認為内百頭的第三塊石頭應該是從裡面(即桂羽部)百頭, 從銘文中百頭的位置是位于小弟弟(第二石)之後,上部位置在(第三石)之後的情況來看,百頭的位置可能是在兄弟(真七)和上部信使(真)之間。而小弟弟在物件前,一百頭前的胡須(第二塊石頭),小弟弟之前的八卦geche(第五塊石頭)我們還不知道到底是什麼意思。就他所承擔的工作量而言,第一塊石頭的小弟弟擔了十一英裡,第二塊石頭的兄弟和百頭熊了十二英裡,第三塊石頭的百頭和上部的信使承擔了十二英裡,第五塊石頭的小弟弟擔了十二英裡四英尺。高麗儀裡——640.08米,1英尺-35.56厘米,然後是11英裡的第一塊石頭為7040.88米,第二塊12英裡為7680.96米,第三塊12英裡為7680.96米,第五塊石頭為1英裡,4英尺為641.5米。
因為第一塊石頭、第二塊石頭、第三塊石頭、第四塊石頭分别出現了自己的醜陋、自我醜陋、自我醜陋、C-Jiang幹枝年,再加上高句李江都平壤(427)和平壤建(552)的文獻,我們可以推測,自我醜陋、自我妖術、C-Yi分别是569年、589年、566年。該市的42年服務應該意味着花了42年時間建造了平壤市,該市始于552年,結束于593年,為期42年。566,569,589在這42年。
一方面,高曲力平壤市的雕刻石材清晰地顯示了牆體的建造時間、數字和工程體積等資訊,為我們修複平壤市的建設過程提供了難得的資訊,另一方面,從銘文的内容中可以看出"作品名稱的材料", 這些應該受到當時中原勞工制度的影響。
三、晚清時期,中國和北韓的金石交流
王偉收藏的老城高句刻石碑取自南韓著名金石科學家吳清錫,吳清錫不僅與二哥吳清潤、三兄弟吳慶林、四兄弟吳慶然都是當時著名的書法家,還有吳海州在北韓曆史上的著名翻譯家,還有吳清錫的兒子吳世昌, 吳海洲的九代有10多名譯者。吳清錫曾13次在北京和首爾之間擔任翻譯、官員了解中央政府事務,崇正博士(來自一個産品)、崇祿博士(來自一個産品)等等。正是他獨特的翻譯身份,促使吳某密切關注當時的東亞形勢,他當時在中國購買了新書,如魏元的《海國圖志》和許繼軒的《易知魯》,這些書帶回了南韓,推動了《北韓近代史》的開放。是以,吳也被視為開化黨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與劉洪基(劉粗略)和樸根惠一起,被稱為北韓現代開化思想的祖先。吳氏對金石的偏愛,陶醉于繪畫,再加上一些中國金石科學家開始收集北韓半島銘文等因素,吳大昭、王偉榮、潘祖銀等幾十處近距離接觸,這就是吳某的"迷墨圖"繼劉雙仁、張東、徐未洲、周守昌、顧朝錫、吳大昭(圖六)等題目跋涉之後。
王琦在清代編纂的《金石摘錄》是較早的外國金石著作集,當時隻有北韓半島的"大唐平白雞"為紀念碑。随着清末中國與北韓金石界的交流,出現了一大批熱衷于此的兩國學者,如北韓的金正熙、趙勇、金山泉、李山迪等,中方以劉錫海、王方剛父子為代表, 其中,劉希海準備了《海東金石源》,王的父子《海東金石零》等成為這次交流的結晶。
金正熙(1786-1856),《元春字》,No.出生于中慶南道裡山縣裡山縣的一個貴族家庭。1809年,他的父親、擔任冬至副大臣的金景祿前往北京,與清朝著名學者王芳剛、于淵等有過多次接觸。成都廳官員、程成、曹軍人等他對金石、書法、中國詩歌等有更深的了解,他的書法力度大,被譽為"秋史體"。他是《禮堂之眼上的金石》一書的作者。
劉希海(1879-1852),字"濟福"字。燕亭、烽庭、延庭、3号巴爾子、房間名嘉音玉、品鑒館、17樹梅花山博物館、來鳳塘等,山東諸城(今山東省高密市)人、清代金石科學家、古代泉石科學家、收藏家、官員據四川特使、浙江政使。劉氏的家族是山東王族,其中劉偉是他的祖先,劉氏堅持家學,陶醉于金石,著有《海東金石園》《三巴金石園》等。北韓學者李山迪為劉希海的《海東金石園》做了序言詩,贊美劉希海,而劉希海也知道這本書的完成和北韓學者的幫助是分不開的,是以聲明:于有雲石趙軍,朱林集美;學會緻富,緻富,做中國老師,看見國光。鴨水泉冷,鳳城小軒。後攬勝,經曆了12,000次高峰;石墨繭,130卷。遇見帽子,文字打結在奇緣;拿着禮品袋,金石鑄成富亞奇。其中,雲石趙軍是趙玉勇(1782-1850),名永勇、義清、雲石,祖籍肥沃的土(今揚州市京畿道),趙鳳麗的政治力量,核心人物之一,官政官員(真人),有"文素",有"雲石傳承"等傳記。1815年,趙維永帶着表弟冬至代表趙忠勇造中國,次年春天趙和北京玻璃廠會見劉西海,在劉晖寫《海東金石園》的過程中,趙雲石有幾十塊古石給劉西海,還有97個北韓銘文目錄抄送給劉西海。劉還感歎道:雲石,博雅斯也,給了于墨本很搭檔......無雲石,怎能使玉秀羅這麼寬!竹林跟随美國即趙兵龜(1801-1845),字京寶,沒有。山泉金,或金山泉,是應劉西海的邀請送到劉西海的,劉西海收集了北韓的金石碑和北韓古籍目錄。于琦的名字是金正熙,為金山泉兄弟,全力支援劉錫海的金石收藏工作,一直将新的羅振興王巡撫石碑和第二石碑送往平壤市,這送給平壤市雕石的第二塊石碑之事,吳世昌藏石第二石墨兜售在文中都有提及。而最早列入銘文的"海東金石園"是"高句麗園石雕"。
提到王玉三的高句石城雕刻石碑,可以算是當時中朝金石學界交流的一面,王偉除了收藏這件來自吳清錫的平壤市雕石之外,還包含了一幅"新羅珍興王定傑紀念碑"的上部作品(作者将不加讨論)。通過互相交流,中國學者獲得了北韓半島上許多早期的石雕材料,特别是新羅統一時代的銘文,為研究唐朝與神道統一的關系提供了新的證據。北韓學者不僅從中國獲得了金石,還獲得了《海國圖》、《易直隸》等新作、《清朝的演繹》等傳統經典作品,為他們了解中國古代社會、推動南韓社會開放進步提供了動力,更重要的是, 促進中國與北韓半島人文交流和北韓半島社會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