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考古學家的研究,大約在公元前7500年的新石器時代,中東地區的人類開始馴化并飼養鳥類。而雞恰恰是他們初次嘗試的對象之一。與野生鳥相比,馴養的雞有着明顯的改變。首先,它們的體型變得更加飽滿,肉質也更加豐腴。其次,它們的産蛋周期明顯增加,為人們提供了更多的食物來源。
曾幾何時,一聲“咯咯咯”的鳴叫聲在清晨喚醒了人們,雞,也成為鄉村的代言人。如今馴化的雞群遍布世界的大地,它們與人類的命運緊緊相連。從營養豐富的蛋白質到美味的肉質,雞帶給了人類不可或缺的食物。
土雞和飼料雞的差别:
土雞,又稱為農家雞或草雞,這種土雞,因為生長在廣袤的自然環境中,它們享受着新鮮空氣、天然食物,是以品質上乘,營養豐富,味道鮮美,是人們追求健康飲食的首選。
而飼料雞被關在密集養殖場中,人為地控制着它們的活動範圍、生長速度與飲食,旨在追求規模化的養殖效益。這些飼料雞長在人工養殖的環境裡,食用的是添加劑與飼料,是以肉質骨瘦如柴,營養價值相對較低。盡管如此,飼料雞也具有它們的價值,它們以其高産而廣泛被用于肉食的供應。
土雞和飼料雞,它們各有所長,各自适應于不同的環境與需求。但是它們價格差很多,購買時要學會區分,不然多花錢吃大虧。
平時我們吃的炸雞、漢堡、雞公煲、黃焖雞等食物,都是用飼料雞加工的。因為飼料雞的成本低,商家利潤大。
飼料雞除了成本低之外,它的肉質嫩,也是飼料雞受歡迎的原因之一。是以這些商家從不會選擇用土雞,除非是那些炖雞湯的商家,選擇用土雞,炖出來的雞湯會更鮮美,更加營養。
土雞長期放養,導緻它體内的油脂比較豐富,肉質相對較柴,是以适合煲雞湯。這樣的土雞湯,喝下去不補也養人。
農村裡,每逢過節過年,都會殺雞慶祝。每次殺雞時,小孩子總會在邊上看着,每次總會看到土雞肚子裡滿滿的黃油,這是飼料雞不可能出現的情況。飼料雞從小雞苗到成熟出售,總共也才幾十天的時間,是以體内不可能産生這麼多黃油。
土雞在農村散養,吃的是山裡的各種野菜和小蟲子,有時候還會經常用剩菜剩飯喂食,而且生長速度緩慢。是以,土雞的體内常常會積累很多黃油。
很多人不知道,殺雞時,肚子裡有塊“黃油”常被丢掉,殊不知是個寶,扔掉可惜了。超市裡賣的雞汁,其實就是這種黃油熬出來的。
雞肚子裡的黃油到底是什麼?
雞肚子裡的“黃油”,其實就是脂肪,但不是普通的脂肪。
這種黃油是雞長時間裡由脂肪凝聚而成的,是以隻有土雞身上才有。時間越長,産生的黃油就越大,營養價值就越高。因為土雞吃的是山裡的野菜和小蟲子,甚至會吃到一些中草藥,其中一些藥性就會集中在這雞身上,是以營養價值就非常高。
而且,這黃油含有較多的不飽和脂肪酸,具有降低血脂和膽固醇的功效,有助于心腦血管病健康。
當然,黃油畢竟也是脂肪,含有較高的熱量,不能過度食用。雞肚子裡的黃油十分難得,如果處理土雞時,發現有黃油的話,建議儲存起來,将它熬成雞油,類似豬油一樣,凝固起來儲存即可。
#文章首發挑戰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