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玉生
近日,環保部向媒體通報,2015年74個城市,最近10個城市的空氣品質相對較差,前10名城市的空氣品質相對較好。
包括空氣品質在内的生态環境保護,事關國民經濟、民生和人民群衆的健康福祉,始終受到黨和政府的密切關注和高度重視。對74個重點城市空氣品質綜合指數實行全天候自動監測和系統評價排名,旨在展示我國空氣品質整體狀況,努力提高好壞比重,鼓勵先進,推後,以促進各地大氣環境的可持續變化。
十八大以來,黨和政府狠抓生态保護實踐,無論是認知提升、力量增強還是跟蹤效果,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發揮了積極作用。其中最突出的是生态文明建設融入法治軌道、"法治理念"和上司幹部認真問責的"責任制"。
生态保護的法律管理和對失職者的問責,是建設法治國家的必要條件。随着工業化程序的加快,導緻環境污染和生态破壞的事件時有發生,近年來一直受到诟病。面對緊迫緊迫的破題嚴峻現實和人民群衆對目前和秋季工作的人民訴求,黨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設列為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五位一體"布局之一。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關于大力推進生态文明建設的集體研究中指出,隻有最嚴格的制度和最嚴格的法治,才能為生态文明建設提供可靠的保障。
法治背景下的生态保護不再是部門的事情,而是全體人民的責任;這就要求全國以法治的心态看待和處理環保問題。無論是企業排放污染,還是部門監管不力,還是由于環境災害決策不力造成的,處罰和問責都是問題的含義。中央釋出的《黨政上司乾部生态破壞責任辦法(審判)》明确詳細列舉了"問責"情況,表達了"終身問責"的零容忍态度。
法律是紅線,法治是底線。"說到生态保護,就是不要再往前走一步,否則就應該受到懲罰。各級政府要在自己的管轄範圍内培育一方的生态"責任田",始終擰緊環境保護的繩子,不侮辱"守土守土"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