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多少的家庭,明明愛着,卻彼此煎熬,互相逼瘋

父母之愛子,毋庸置疑。可若愛錯了方式,結果隻能是互相煎熬。
一個和諧的家裡,每一分的愛,都要配上九分的尊重和包容。
作者 | 夏天
前段時間,石家莊一個10歲男孩上完美術課後離家出走,徹夜未歸。
男孩的家人急壞了,到處張貼尋人啟事,還聯系上了搜救隊。
200多名小區居民和救援隊隊員冒着零下十幾度的嚴寒徹夜尋找。
第二天清晨,應急救援隊的從業人員終于找到了男孩。
他正抱着腿,坐在一戶人家的陽台下面,凍得瑟瑟發抖。
救援隊的從業人員要送他回家時,他甯可繼續受凍也不願意回家,不願意面對父母。
經過了解,才知道:
原來,雙減過後,男孩的父母因為自身時間和學識受限,給男孩報了很多補習班:美術、數學、鋼琴……
男孩在練琴的時候有些厭倦,媽媽一氣之下又對男孩說了一些不好的話。
男孩覺得自己的壓力太大了,一時間不知道該如何排解,也不知道該如何面對父母,無奈才選擇了逃走。
說實話,我特别心疼這個小男孩,才10歲就要承受如此沉重的壓力,但同時我也很心疼為了男孩的前途和未來費盡心思籌謀的父母。
父母無疑是深愛孩子的。
可是,很多時候,父母的愛無形中也給孩子帶來了巨大的壓力和傷害。
就像《母愛的羁絆》裡所說的那樣:
“愛來自父母,令人悲哀的是傷害也來自父母,而這種傷害隐性而沉重。”
生活中,真的有太多的家庭,明明愛着,卻彼此煎熬,互相逼瘋。
電影《我們的世界》中有句台詞:
“孩子除了上學、放學,還能有什麼事兒呢?”
這是很多父母的心聲,同時也是很多孩子的噩夢。
正在熱播的《鳴龍少年》裡有一個叫禹洋的孩子。
他的爸爸是個卡車司機,媽媽是一個食堂阿姨。
媽媽不想讓他吃自己吃過的苦,一心想要把他培養成才,成為一個可以坐在辦公室裡吹空調、體面生活的人。
于是,為了更好地培養他,讓他考上大學,媽媽把家裡7成的收入都拿來給他報補習班,更是不讓他幹任何除學習以外的事。
為了更友善地監督他、照顧他,媽媽還特意包下了他所在高中的食堂,成了一名打飯阿姨。
為了讓他争分奪秒地看書,媽媽親自幫他脫衣服,幫他打熱水擦洗身子,哪怕是同僚們進了房間,也不顧他的羞恥心,一邊唠叨,一邊當着别人的面繼續幫他擦澡。
開學選班的時候,媽媽就像他的代言人一樣,替他在老師面前展示過往成績和證書,驕傲地告訴老師:
“他一門心思搞學習,除了吃飯睡覺,他就是要搞學習,連洗澡都不喜歡,就是要拿一本。”
媽媽幫他掃除了生活中一切對學習沒用的事,想讓他變得優秀。
可事實呢。
他的成績勉強隻能上個二本。
他被同學嘲笑是一個除了學習什麼都不會的“媽寶男”;
被老師奚落是一個隻會做漂亮筆記,不會動腦,不知道自己為什麼學習的表演型努力的人;
他看似每天都在學習,但沒有一次是不顧别人的期待,是自己想做,自己想學;
他變成了一個自卑、内向,時刻焦慮、緊張的“怪人”。
李玫瑾教授曾經說過:
“不要讓孩子一天到晚待家裡學習,不然他的大腦高度興奮,小腦得不到刺激。
腦部神經沒有興奮透,就容易出現心理問題。”
隻讓孩子學習的背後,藏着一系列的問題:
失去學習動力,對生活無興趣,社交無能力,找不到人生的意義……
學習,本來是為了讓孩子變得更加強大。
然而,隻讓孩子學習,反而鑄就了困住孩子的牢籠。
記得思想家歌德曾經說過:
“太多父母費盡心思想要讓孩子過得輕松些,到頭來卻讓孩子過得更辛苦了。”
一個家境優渥的女孩,國小時期一直是學霸,她的父母很是欣慰。
可是,當女孩考進當地的重點國中後,身邊出現了太多比她更優秀的孩子,她的父母就開始焦慮起來,開始不斷地逼女孩努力學習。
除了學校布置的作業,父母額外給女孩布置了很多作業,女孩每天都要學習到淩晨兩三點。
長期的重壓之下,女孩患上了嚴重的焦慮症及憂郁症,被迫休學在家。
可即便如此,女孩的父母依然怕她耽誤學校的課程,一個勁地逼她繼續去上學。
女孩被逼得無處可躲,在新學期開學的第一天爬上教室窗台試圖自殺,幸好被其他的家長救下來了,避免了一場更大的悲劇。
每一個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最優秀的那一個。
但現實是,不是每個孩子都能成為那個最頂尖的人。
孩子的能力有上限,承受力也有上限。
父母把自己的期望強加給孩子,一味地逼孩子努力,逼孩子優秀,無異于親自給孩子帶上了最沉重的枷鎖,讓孩子去完成一件根本不可能完成的事,毀孩子于無形。
有些父母害怕孩子會走上彎路,總是急切地想要幫孩子做出正确的選擇;
有些父母培養孩子,就是為了讓孩子實作自己的夢想;
有些父母想讓孩子不付出任何代價地獲得幸福,一廂情願地幫孩子安排人生。
以上無論哪種,表面上看,都是為了孩子好。
可實際上,卻都是綿裡藏針的傷害。
一位網友在36歲時,被确診了癌症,竟然開心地在網上發帖說:
“我從來沒像現在這樣快樂過,總算可以想做什麼就做什麼了。”
看完她的自述才知道,她從小就是“别人家的孩子”,但她人生中的所有重大決定都是父母說了算:
中考志願、聯考志願、專業選擇、包括畢業後要從事的工作……
她試圖抗争過,但沒有一次成功。
大學選專業的時候,她喜歡英文傳譯,父母逼着她選擇國際金融,因為國際金融更熱門。
她在大學裡選修了中國文學,拿到了班級第一的好成績,父母不屑地說:
“沒有任何價值。”
她畢業後,為了讓父母高興,去了薪水高的四大會計事務所工作。
當她因為工作壓力太大,給爸爸打電話求安慰時,卻被爸爸罵了一頓。
工作幾年後,她拿到了中國最好的财經媒體記者的工作,被常青藤研究所學生錄取,父母再次逼着她去學自己不喜歡的金融。
她不喜歡高壓的工作,想辭職,想移民,一如既往地被家人反對。
直到得了癌症,生命進入倒計時,她終于看到了擺脫父母控制的曙光,擁有了按照自己意願生活的勇氣,想想真的令人心酸。
心理咨詢師武志紅曾說過:
“一個孩子從成長走向成熟,需要獲得父母的授權。
所謂授權,就是:
允許你離開我的身邊,脫離我的掌控;
允許你變得和我不一樣,甚至超越我;
允許你奔向更廣闊的世界,成為你自己……”
孩子不是我們的工具,不是我們的附屬品,他們擁有獨立的自我,有權利選擇自己的人生。
心理學專家陳瑜曾采訪過這樣倆個男孩:
一個男孩的父母忙于工作,沒空盯着他學習。
他是以有了很多自由探索的空間,趁機看了很多書。
慢慢地,他覺得學校教的内容喂不飽他,就提出休學一年,父母同意了。
這一年的時間裡,他閱讀了100本書,還拜知乎上一個厲害的答主為師,兩人合寫了10萬字的研究文章。
這些事做完,他回到了學校,陳瑜老師問他:
休學一年回去,有沒有遇到學業上的困難。
他笑着說道:
“唯一的困難就是經常發現老師講的不對,還要克制住反駁的沖動。”
另一個男孩的父母,從小就有意識地給他創造了很多自由探索的機會。
比如,經常帶他看很多的演出、展覽、電影、紀錄片,帶他旅行,為他打開廣博的世界。
他也是以得以不停地感受、測試自己喜歡什麼,擅長什麼,進而生發出對世界的巨大好奇。
在好奇心的驅使下,他學了很多很深很雜的知識,完全超出考綱的範圍,他把學習當成是一件自己熱愛的事,終身的事。
很多父母都以為,學習以外的事情對孩子是沒用的。
可事實上,多給孩子一些學習以外的自由探索,反而可以激發孩子的内驅力,幫助孩子找到學習的價值和意義,讓孩子用“自驅式努力”打敗“被迫式努力”,真正地愛上學習。
記得白岩松曾經對自己的兒子說:
“你要考第一名,我就和你斷絕關系。”
他還曾在給兒子的“人生郵件”中特别強調:
“人生不是競技,不必把撞線當成最大的光榮。
當了第一的人也許是脆弱的,衆人之上的滋味嘗盡,如再有下落,感受的可能就是悲涼,于是,就将永遠向前。
站在第一位置的人不一定是勝者,每一次第一總是一時的風光,卻賭不來一世的順暢。”
在白岩松的清醒和從容下,兒子白清揚擁有了很多跟别的孩子不一樣的經曆,也擁有了一種不一樣的闖勁兒。
他靠着自己的興趣潛心鑽研蒙古史,小小年紀就成了蒙古曆史專家。
他經常參加課外活動,被倫敦國王學院的老師相中,成了這所學校的預備生,獲得了免試入學的資格。
正如《園丁與木匠》中所說的那樣:
“木匠式的父母,是奔着‘塑造一個成品’去養孩子的,孩子被修剪到傷筋動骨,還不見得能讓你滿意。
而園丁式父母,是負責一個開放、穩定、充滿愛的空間,讓任何一個充滿無限可能的孩子,可以任意蓬勃發展。”
是以,你看,好的父母,關注的從來不是孩子的優秀,而是孩子能否成為最好的自己。
尊重孩子的選擇,退出孩子的人生,讓孩子選擇自己想走的路,才能讓孩子擷取成長的力量,把人生這條路越走越寬闊。
《好媽媽勝過好老師》中寫道:
“父母之愛都深如大海,但有質的差别。
決定品質高低的不是父母的學曆、收入、地位等,而是其對孩子的了解程度和對細節的處理水準。”
好的父母,從來不會把孩子放在火盆裡烤,而是想盡辦法點燃孩子的内心:
關心孩子被愛的需求是否得到了滿足;
接納孩子的普通和不完美;
把孩子想要的自由、尊重、寬容和欣賞,還給他們;
喚醒孩子的生命感和價值感。
隻有先滿足孩子的需求,發現孩子自身的價值,給足孩子心靈的養分和成長的空間,才能激發孩子的潛能,讓孩子更快更好地成長。
如此,才是對孩子最好的愛,最成功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