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曆經兩千餘年,長城為何屹立不倒?秦始皇竟用這種殘忍方法維持

作者:吥廢話科普

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動員全體國人,總量達到全國人口十分之一,動工興建長城工程。然而在工程實施過程中,出現了嚴重缺乏勞動力的問題。

曆經兩千餘年,長城為何屹立不倒?秦始皇竟用這種殘忍方法維持

北長城山體無人施工,北方匈奴可自由出入,給當時的秦國帶來重大安全隐憂。

長城建造

秦始皇統一天下之後,為了抵抗北方遊牧民族進犯,采納道士和風水師的意見,動員廣大群眾修建長城。

曆經兩千餘年,長城為何屹立不倒?秦始皇竟用這種殘忍方法維持

事實上,秦國并非首創或唯一維護長城的政權。長城建設淵源甚遠,早在西周末期即已存在,知名的“烽火戲諸侯”傳說便與此密切相關,沿途的烽火台便是其見證。

為防患未然,将秦王朝曆時六世才實作的革命成果付諸實踐,秦始皇決定以長城作為防線,防範外族入侵——如廣為人知的匈奴。為此,他組織蒙恬率領30萬大軍抗擊匈奴。

曆經兩千餘年,長城為何屹立不倒?秦始皇竟用這種殘忍方法維持

然而,李斯卻強烈反對,他警告說,在國家尚未穩定之際,如果耗費大量人力物力攻擊匈奴,隻會弊大于利。最後,秦始皇采納了李斯的建議,選擇修建長城來抵禦外敵。

匈奴之是以能夠以一敵五,主要憑借其卓越的騎兵戰鬥技能。而長城的建成,令其無法進入内部,即使邊境出現漏洞,由主力部隊及時補救,也能杜絕匈奴的行動。這樣一來,匈奴将被迫放棄傳統的騎兵戰法,轉而施行陣地戰。

曆經兩千餘年,長城為何屹立不倒?秦始皇竟用這種殘忍方法維持

在秦朝建立初期,秦、燕、趙三國已經修築過長城以抗擊匈奴,這些高大、堅固、寬闊且持久的城池成功抵擋了以機動性見稱的匈奴。

是以,為了保障新生的秦朝政權及領土的穩定,防止被番邦消滅,秦始皇必須盡快完成長城的修建工程。

曆經兩千餘年,長城為何屹立不倒?秦始皇竟用這種殘忍方法維持

面對匈奴的入侵,秦始皇決定修建萬裡長城以抵禦他們,這是千年前曆史中的偉大壯舉。從西邊的臨洮至東邊的遼東,總長達驚人的萬裡,是以也被尊稱為“萬裡長城”。

此項工程獨具特色:一是其長度,超過地球自轉周長的四分之一;二是形态美觀,堪稱奇觀。宇航員甚至開玩笑稱,在太空中也可見其蹤影。

曆經兩千餘年,長城為何屹立不倒?秦始皇竟用這種殘忍方法維持

然而,盡管有些地方已破損斷裂,若把損壞部分包含在内,長城實際長度仍達五萬公裡以上。從任何角度看,它都是名副其實的“萬裡長城”。

長城的另一亮點在于它的寬度差異極大——最狹窄處僅約合40厘米,窄得難以通行,而最寬處則能容下8輛急馳的車輛。此外,每個地方的長城尺寸亦不盡相同。

曆經兩千餘年,長城為何屹立不倒?秦始皇竟用這種殘忍方法維持

長城的選址更是獨具匠心,部分長城坐落于陡峭險峰,令人望而生畏;而在平原地帶的長城則雄視四方,不同地勢都能找到長城的身影。無論是高山、深谷,亦或是肥沃平原,隻要具備條件,長城都會應運而生。

“應地勢、不随山水”,正是長城的一大魅力所在。不僅如此,曆經兩千餘年風雨洗禮,長城依然屹立不倒,堪稱奇迹!

曆經兩千餘年,長城為何屹立不倒?秦始皇竟用這種殘忍方法維持

值得注意的是,長城若非遭受自然或人為破壞,牆上磚石絲毫未動。比照同期其他建築,多數未能存世百年即告消失,唯有長城若璞玉渾金,曆經風霜雨雪,無懼戰火硝煙,驚豔亮相至今。

秦始皇造就長城之艱辛曆程及殘酷統治

長城的修築,其複雜性以及資源短缺無不讓人望而生畏。這樣的龐大工程,僅憑少量人力顯然難以完成,尤其是此時秦剛剛統一六國,戰争留下的創傷還未愈合,經濟凋敝,百姓困苦。是以,唯有采取雷霆手段,方能實作這宏偉目标。

曆經兩千餘年,長城為何屹立不倒?秦始皇竟用這種殘忍方法維持

為此,秦始皇施行嚴酷的律令,以無情的制裁手段推動工程進行,違背者必将加以重懲,包括連坐、斬首、車裂、刺鼻等極端刑罰。

秦國始于法治,秦律的嚴苛早已聲名遠揚天下。在恐怖的統治下,全國人民隻能無可奈何地投入這個艱巨的任務。

曆經兩千餘年,長城為何屹立不倒?秦始皇竟用這種殘忍方法維持

監察官全天候盯守工地,嚴厲督促壯丁勞作;各級官員亦盡力以赴,提供财力物力支援。所有人都不敢有絲毫懈怠或逃避。

堅如磐石的長城内幕

那麼,長城何以能保持如此之久的穩定與牢固呢?首要因素在于選取的原材料。長城所用之主材包括石材、木材及黃土等,大多就地取材,據地貌特性選擇适合的修築方式。

在山區,人們從山上挖掘石材,然後制成整齊劃一的鋪路磚,再覆以砂土及石灰。

曆經兩千餘年,長城為何屹立不倒?秦始皇竟用這種殘忍方法維持

當時長城每塊磚約達30公斤,為確定品質,勞工需把兩塊磚分别平放于地面,另一塊置于兩塊磚之間的空隙中,用力敲擊第四塊,若任何一塊折斷,造磚人便面臨生死風險。這使得所有人都不敢偷工減料,保證了長城磚的品質。

曆經兩千餘年,長城為何屹立不倒?秦始皇竟用這種殘忍方法維持

除此之外,長城磚所用的膠結劑也極具特色,并非用常見的草木泥土混合而成的黏土,而是采用了大量的糯米。混合糯米粉和沙粒後,膠結劑黏性大大增強,且風幹後更為堅固。

古人無法享受到糯米的香糯滋味,然而秦始皇卻舍得用于建長城的材料,可見其對長城的高度重視。

從長城構造上看,其堅固是因為每一塊磚石皆經過精心雕琢以確定尺寸一緻并緊密連接配接,進而構成如今所見的萬裡長城。

曆經兩千餘年,長城為何屹立不倒?秦始皇竟用這種殘忍方法維持

修築長城所需的巨大人力物力,以及工匠們在酷熱嚴寒中的持續工作,使得環境變得異常艱辛。特别是惡劣的《秦律》規定下,即使再艱難,他們也隻能默默忍受。

長城主要分布于險峻地理位置,物資運輸成為擺在眼前的難題。石材、木材等建材體積龐大,為了提高運輸效率,秦朝研發并制造了簡易木車及各式滑車與絞車。

曆經兩千餘年,長城為何屹立不倒?秦始皇竟用這種殘忍方法維持

此外,牛馬等動物也發揮了重要作用。然而,更多時候仍需依賴衆多的農民們,他們負重走路,翻山越嶺。

一旦發生錯誤,如摔倒、磕絆、碰撞或物料散落,搬運者将遭受到殘酷的鞭打懲罰,嚴重情況下甚至可能喪生。正因如此,官員和平民都竭盡全力、盡職盡責地投入到長城的修築工程中,日複一日,長達十餘年。

蒙恬帶領的三十萬大軍亦參與其中。史記記載,秦下令全國募集壯丁,高達五十萬人次,包括婦女在内,幾乎傾盡全國勞動力。

曆經兩千餘年,長城為何屹立不倒?秦始皇竟用這種殘忍方法維持

以下便有約十三萬人民是以獻出了寶貴的生命,他們永遠沉睡在長城腳下,或與其融為一體。由此可見,這座飽含古人辛酸血淚的建築何其堅固。

長城在古代的功能及其深遠意義

戰國期間,面臨北方遊牧民族匈奴的威脅,與外族接壤的諸侯國紛紛修建長城以作防禦工事。作為世界古代軍事防禦工程之巨擘,長城囊括了城牆、烽火台、敵樓、關城、墩堡、營城、衛所、鎮城等多元設施。

曆經兩千餘年,長城為何屹立不倒?秦始皇竟用這種殘忍方法維持

利用這些設施,長城建構起了全面有效的防禦體系。此外,長城亦發揮了"雷達預警"與"貿易節點"的重要作用。烽火燃起即意味着敵情來臨,後方士兵可根據烽火的外觀及旗幟傳遞資訊,評估敵軍位置、數量以及行動趨勢。

曆經兩千餘年,長城為何屹立不倒?秦始皇竟用這種殘忍方法維持

正是因有此宏偉之長城,使得"匈奴已退至七百餘裡之外,胡族不進南疆牧馬,士人不敢彎弓而抱怨"。

作為世界新八大奇觀之一,長城不僅是中國古代最龐大的軍事防禦工程,也是古代建築史中的一座豐碑。曆經風雨不倒,恰似中華民族曆經挫折卻始終堅定向前的優秀品質。

曆經兩千餘年,長城為何屹立不倒?秦始皇竟用這種殘忍方法維持

長城在現代的影響力及其文化意義

時至今日,長城這一壯麗輝煌的古迹已名揚四海。作為全球公認的世界文化遺産,長城吸引着衆多渴望了解文化内涵的人們前往遊覽。其令人歎為觀止的自然風光以及承載深厚曆史文化底蘊的壁壘,提供了生動且深沉的教育體驗。

曆經兩千餘年,長城為何屹立不倒?秦始皇竟用這種殘忍方法維持

對建設長城的古人肅然起敬,面對陡峭山峰,兩千多年來的搭建技藝、高度以及精度仍令人矚目。此時此刻,每個人都了解了所謂的"未到長城非好漢",長城憑借其悠久的曆史和豐富的文化内涵讓人心生贊歎。

曆經兩千餘年,長城為何屹立不倒?秦始皇竟用這種殘忍方法維持

長城不僅成為中國的标志,更被視為全球文化遺産的璀璨明珠。它的存在使我們得以深入了解并尊重中國古代文明和曆史,也激勵我們珍視和保護這些珍貴的文化遺産。

曆經兩千餘年,長城為何屹立不倒?秦始皇竟用這種殘忍方法維持

期待更多人能有機會踏上長城之旅,領略并欣賞這份難得的曆史文化遺産。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