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藍田四呂文化心‖清化寺·呂家的薦福寺(續)

作者:呂氏鄉約傳習所
藍田四呂文化心‖清化寺·呂家的薦福寺(續)

清化寺·呂家的薦福寺(續)

(摘自《藍田四呂及家族史料輯錄》)

奉聖夫人呂母李氏

生卒:

公元1375年,洪武八年,歲在乙卯。夫人以八年正月初二日生,公元1435年宣德十年八月十九日以疾終于賜第,享年六十有一。

宣德十年十一月初三日,葬夫人于東安縣王莊裡,從祖址也。

婚配兒女

夫人姓李氏,擇配得東安縣王莊裡(今廊坊市廣陽區王寨村)呂公斌,官昭勇将軍,都指揮佥事仲宣(斌公之父)。生子男一人,即俊,初娶張氏,繼娶李氏,今中軍都督府都督李英長女也。女四人,長适王綱,次适舍人馮哲,次适羽林前衛指揮佥事董貴,次适錦衣衛指揮佥事牛循。

籍貫

世為順天府武清縣崔黃口社中奕裡(今天津武清區下五旗鄉忠義村)人。

性格

李氏自幼端謹厚重,異于常女。

世系

曾祖諱雄飛,

祖諱友鄰,

父諱思恭,皆積善。母史氏,有賢德.贈淑人趙氏之子也.後被征事太宗皇帝,守城有功。

叙曰:

明宣宗皇帝稱呂母李氏。封賜奉聖夫人。

1975年,廊坊市文物管理處于廊坊市廣陽區王寨村東南出土了兩合墓志,分别為明宣宗乳母奉聖夫人呂母李氏及其子呂俊的墓志。志文的真實性告我們:

洪武三十二年(1399年)二月,夫人以簡拔入奉宣宗皇帝為乳哺,緻慎效勞,始終一緻.公用擢府軍衛百戶,任十有七年而沒.宣宗皇帝正位宸極,念夫人之保翊,官其子俊府軍衛正千戶,遽升指揮佥事.封夫人為奉聖夫人,給授田宅,日有常貴.玉音褒獎,期望益隆,贈公骠騎将軍,都督佥事,未幾,複升俊浙江都指揮佥事,随侍如故.封其妻為淑人.又授夫人兄貴錦衣衛副千戶,弟玉百戶,暨女夫王綱錦衣衛鎮撫.累世爵祿 三旌顯榮皆由夫人而推恩也.於乎盛哉!向非夫人之德,何足以緻此也。

呂母李氏墓志銘記有:“奉聖夫人以疾終于賜第。訃聞,朝廷嗟悼不已,太皇太後遣太監蘇進保,皇太後遣少監喜甯,皇上遣監丞黃繼,皆賜赙祭,敕有司殡葬如制。”這裡的太皇太後指仁宗誠孝張皇後,皇太後指宣宗孝恭孫皇後,皇上即明英宗,宣德十年(1435年)正月初三,明宣宗朱瞻基去世,其長子朱祁鎮繼位,是為明英宗。李氏曾經乳哺過朱瞻基,而且其夫呂斌曾跟随朱棣參加“靖難之役”,是以李氏備受恩遇。

“宣德元年(1426年)九月十三日,封乳母李氏奉聖夫人。保姆張氏佑聖夫人。李氏故夫呂斌,張氏故夫傅勝皆贈都督佥事。”

據志文載,李氏為武清縣崔黃口社中奕裡(今天津市武清區下五旗鄉忠義村)人,嫁東安縣王莊裡呂斌為妻.生于明洪武八年(1375年),卒于宣德十年(1435年),享年61歲。洪武三十二年(1399年)二月,即建文元年,李氏人燕王朱棣府,為燕王長孫朱瞻基即後來的宣宗皇帝哺乳,時年24歲。

明東安縣即今廊坊市廣陽,安次兩區地域,明初為燕王朱棣轄地.《明史?地理志》載:“東安,(順天)府東南.元東安州,治在西.洪武元年十二月降為縣.三年徙今治.”

明太祖朱元璋去世後,其孫朱允蚊繼位,改年号建文.但燕王朱棣始終不承認建文皇帝的正統地位,不僅其北方屬地拒絕使用建文年号,更揮師南下,發起”靖難之役”,建文四年(1402年),朱棣攻破南京,于“秋七壬午朔,大祀天地于南郊,奉太祖配.時的恭聖夫人”

文獻記載中所見封為”奉聖夫人”的除宣德朝這位李氏外,還有嘉靖時的劉氏和天啟時的客氏,李氏乳哺的是明成祖朱棣的皇長孫,後來的宣德皇帝,而且其夫呂斌曾跟随朱棣參加”靖難之役”,是以受到格外恩遇。

從目前的史料看,她是明代第一個被封為”奉聖夫人”的皇帝乳母,其親屬多人被”推恩”得到了褒封.

銘日:

嗚呼夫人,生自名族.愛歸德門,端重誠笃.遭逢聖明,入勤保育.念德推恩,光被三族.夫人宜壽,宣福宜祿.讵意翩然,鼎湖追逐.王莊之原,山水清淑.永藏于茲,後嗣繁續。

呂俊紀年

名諱·生卒

公諱俊,字世英。公自永樂庚寅十一月初五日生,至易篑之日,實三十有九年。

今年夏五月廿七日以疾卒于賜第,将以是歲七月廿五日葬于祖茔之次。

婚配·兒女

公俊,初娶張氏,繼娶李氏。李氏,都督李英女,封淑人,生子三人,男曰震,曰霖,女曰妙慧.

世系

祖仲宣翁,古樸無流俗态,好施與,不吝積累,功行實多.

父斌,早負氣卓卓,人知其不凡,裡有李氏女,貞淑特異,翁擇而配之.洪武己卯,李氏以端謹淑靜被選入大内,

籍貫

順天府東安縣王莊裡人.先世力本,不他業,

叙曰

至仲宣翁,古樸無流俗态,好施與,不吝積累,功行實多.生子斌,早負氣卓卓,人知其不凡,裡有李氏女,貞淑特異,翁擇而配之.洪武己卯,李氏以端謹淑靜被選入大内,夙夜勞勤,小心恭慎,奉乳十餘年.宣廟既嗣大曆,賜李氏為奉聖夫人,贈其舅仲宣都指揮佥事,贈姑趙氏為淑人,夫斌贈都督佥事,俊授都指揮事,及推恩兄弟皆授錦衣戶侯之官,成出夫人之功.

俊公性格

公自髫亂及成童,不伍群兒,舉動以正,重者以偉器目之.比壯,崇問學務,通大義,尤注意孫吳諸子之書,必友勝己.每接賢士大夫,相與談道德,疊疊忘倦,其豪邁倜倘,好禮尚義,本乎天而由乎學.嘗日:吾藉母顯融,而無汗馬之勞,又幸際太平,吾不盡孝子之心,實忘生身之恩也.于是思其母之沒,念先君早喪,承母之教育,緻有榮顯,懵倦誠笃,泣請在朝缙紳大夫征哀挽之章,內建一帙,名日《善慶錄》,梓流傳,以一一母之沐恩寵之殊遇,而顯揚呂氏永不泯也.正以夙夜在公,貞确自明信,捐軀報國,誓以自期,不幸.蒙遣官谕祭

銘日:

東安之鄉,有翁孔良.有子卓立,有婦非

常.一門貴顯,由婦淑婉.奉聖功高,褒封及遠.婦有佳兒,表表天資.承君之官,行将有為 既厚其祿.乃澀其壽.任子有典,仁者有後.既有其後,以永其傳.與國同休,億萬斯年。

曆史物證與記載

由于清化寺的特殊性,故記載不多。現行資料以集轶雜家文詞為多,還需久集。正牌的詳實資料(硬體)有兩件,《敕賜清化寺鼎建寺宇碑》和一幅碑石拓片。

藍田四呂文化心‖清化寺·呂家的薦福寺(續)
藍田四呂文化心‖清化寺·呂家的薦福寺(續)
藍田四呂文化心‖清化寺·呂家的薦福寺(續)

清化寺原有賜進士奉議大夫金陵宋拯撰并書《敕賜清化寺鼎建寺宇碑》和正德壬申年修撰濮陽李廷相重修碑《重修清化寺宇碑》。李廷相碑何時遺失未見文獻記載。宋拯碑原置大雄寶殿左側,1965年北京市拉鎖廠擴建生産時将碑推倒,埋入地下。2016年清化寺二期騰退修繕時發現宋拯碑碑身,待出土。北京圖書館和首圖藏有民國二十四年宋拯碑拓片一張。

門額青石質,額撰“敕賜清化寺禅林”。

明末清初,清化寺原有兩通石碑還在。

按清吳長元《宸垣識略》記載,清乾隆末年李廷相碑尚存,但到1930年北平寺廟調查時僅存宋拯碑,其間李廷相碑因何遺失或損毀,未見文獻記載。

關于記載清化寺的文獻有

① 河北省文物局主辦的《文物春秋》刊載過《明奉聖夫人李氏及其子呂俊墓志考》。

藍田四呂文化心‖清化寺·呂家的薦福寺(續)
藍田四呂文化心‖清化寺·呂家的薦福寺(續)

宣宗乳母奉聖夫人呂母李氏墓志

志蓋,志石均為正方形,青石質,長51

厘米,厚15厘米.志蓋篆書陰刻”奉聖夫人

呂母李氏墓志銘”4行11字(圖一),志石镌刻楷書銘文28行,滿行30字,共608字。

錄文如下:

奉聖夫人呂母李氏墓志銘

翰林院侍講學士,奉直大夫兼修國史廬陵陳循撰文.承德郎,戶部廣東清吏司主事,前中書舍人金台何友書丹.奉政大夫,吏部郎中兼翰林院侍書廣平程南雲篆蓋.

宣德十年八月十九日,奉聖夫人以疾終于賜第,享年六十有一.訃聞,朝廷嗟悼不已,太皇太後遣太監蘇進保,皇太後遣少監喜甯,皇上遣監丞黃繼,皆賜祭,敕有司殡葬如制.既而,其子俊求予為墓銘,将以宣德十年十一月初三日,葬夫人于東安縣王莊裡,從祖址也.夫人姓李氏,世為順天府武清縣崔黃口社中奕裡人.曾祖諱雄飛,祖諱友鄰,父諱思恭,皆積善.母史氏,有賢德.夫人以洪武八年正月初二日生,自幼端謹厚重,異于常女.及長,擇配得東安縣王莊裡呂公斌,今昭勇将軍,都指揮佥事仲宣,贈淑人趙氏之子也.後被征事太宗皇帝,守城有功.洪武三十二年二月,夫人以簡拔入奉宣宗皇帝為乳哺,緻慎效勞,始終一緻.公用擢府軍衛百戶,任十有七年而沒.宣宗皇帝正位宸極,念夫人之保翊,官其子俊府軍衛正千戶,遽升指揮佥事.封夫人為奉聖夫人,給授田宅,日有常貴.玉音褒獎,期望益隆,贈公骠騎将軍,都督佥事,未幾,複升俊浙江都指揮佥事,随侍如故.封其妻為淑人.又授夫人兄貴錦衣衛副千戶,弟玉百戶,暨女夫王綱錦衣衛鎮撫.累世爵祿 三旌顯榮皆由夫人而推恩也.於乎盛哉!向非夫人之德,何足以緻此也.子男一人,即俊,初娶張氏,繼娶李氏,今中軍都督府都督李英長女也.女四人,長适王綱,次适舍人馮哲,次适羽林前衛指揮佥事董貴,次适錦衣衛指揮佥事牛循.

銘日:

嗚呼夫人,生自名族.愛歸德門,端重誠笃.遭逢聖明,入勤保育.念德推恩,光被三族.夫人宜壽,宣福宜祿.讵意翩然,鼎湖追逐.王莊之原,山水清淑.永藏于茲,後嗣繁續。

呂俊墓志

蓋,石均為正方形,青石質,邊長51厘米,厚15厘米.志蓋正面題”大明故昭勇将軍都指揮佥事呂公墓銘”4行16字,篆書陰刻而成.墓志镌刻楷書銘文29行,滿行30字,共615字.錄文如下:

大明故昭勇将軍,都指揮佥事呂公墓志銘奉議大夫,戶部郎中蜀郡張溶撰.征仕郎,中書舍人金台趙昂書.奉議大夫,戶部郎中廣陽何友篆.戶部郎中何君文輔,持其友

故昭勇将軍都指揮佥事呂公狀

請餘志其墓且銘,辭弗獲,乃據狀以複 公諱俊,字世英,順天府東安縣王莊裡人.先世力本,不他業,至仲宣翁,古樸無流俗态,好施與,不吝積累,功行實多.生子斌,早負氣卓卓,人知其不凡,裡有李氏女,貞淑特異,翁擇而配之.洪武己卯,李氏以端謹淑靜被選入大内,夙夜勞勤,小心恭慎,奉乳十餘年.宣廟既嗣大曆,服李氏為奉聖夫人,贈其舅仲宣都指揮佥事,贈姑趙氏為淑人,夫斌贈都督佥事,俊授都指揮事,及推恩兄弟皆授錦衣戶侯之官,成出夫人之功.公自髫亂及成童,不伍群兒,舉動以正,重者以偉器目之.比壯,崇問學務,通大義,尤注意孫吳諸子之書,必友勝己.每接賢士大夫,相與談道德,疊疊忘倦,其豪邁倜倘,好禮尚義,本乎天而由乎學.嘗日:吾藉母顯融,而無汗馬之勞,又幸際太平,吾不盡孝子之心,實忘生身之恩也.于是思其母之沒,念先君早喪,承母之教育,緻有榮顯,懵倦誠笃,泣請在朝缙紳大夫征哀挽之章,內建一帙,名日《善慶錄》,梓流傳,以一一母之沐恩寵之殊遇,而顯揚呂氏永不泯也.正以夙夜在公,貞确自明信,捐軀報國,誓以自期,不幸今年夏五月廿七日以疾卒于賜第.蒙遣官谕祭.公娶李氏,都督李英女,封淑人,生子三人,男曰震,曰霖,女曰妙慧.公自永樂庚寅十一月初五日生,至易篑之日,實三十有九年,将以是歲七月廿五日葬于祖茔之次.銘日:

東安之鄉,有翁孔良.有子卓立,有婦非常.一門貴顯,由婦淑婉.奉聖功高,褒封及遠.婦有佳兒,表表天資.承君之官,行将有為 既厚其祿.乃澀其壽.任子有典,仁者有後.既有其後,以永其傳.與國同休,億萬斯年。

② 北平圖書館藏紅格抄本《宣宗實錄》卷二十一記載:“宣德元年(1426年)九月十三日,封乳母李氏奉聖夫人。保姆張氏佑聖夫人。李氏故夫呂斌,張氏故夫傅勝皆贈都督佥事。”

③ 清吳長元《宸垣識略》記載。

④《敕賜清化寺鼎建寺宇碑》

20世紀60年代初,北京市拉鎖廠擴建生産時将這塊碑拆除,埋入地下。在修繕時,施工機關将它原址保護起來,如今就在大雄寶殿的東側,由于石碑是朝下掩埋的,是以上面的碑文仍保留着,成為清化寺的“身份證”。

《敕賜清化寺鼎建寺宇碑》碑文與呂母李氏墓志銘記載的相吻合。

《敕賜清化寺鼎建寺宇碑》碑文中諱言孫太後及太皇太後之宮闱故事,并諱言洪武三十二年李氏奉乳是在燕王府,隐諱洪武三十二年乃建文元年的年号。

宣德十年(1435年)李氏拟續建清化寺而籌措資金,之時恰逢宣德皇帝駕崩,傷心之緻,李氏亦疾病加身,于同年去世。其子呂俊忙于扶柩歸葬故裡,并在丁母憂期間,忙于泣請在朝缙紳大夫征哀挽之章,內建一帙,名曰《善慶錄》,再度使清化寺的工期延誤了下來。

英宗(朱祁鎮)正式即位(宣德十年1435年,年号“正統”),時年僅八歲,孫太後掌管後宮,太皇太後張氏健在,她們暫時無暇顧及未竣工的清化寺,也未及賜名。

⑤ 碑石拓片

藍田四呂文化心‖清化寺·呂家的薦福寺(續)

⑥ 「勳賜清化寺鼎建寺宇碑」

碑載:「仰惟天恩廣大,無以補報於涓埃。」遂「捐所之白金若幹兩,〕「又捐貴鴻材,于川辇石于山,陶凳于野,工慵役,建正殿於中,踵後殿於北,正殿奉大雄,後殿奉大士。翼兩庑于左右,敞山門於其南。」,由「僧慧聰、明喜者率衆焚修于斯。收起入寺建成於正統九年(1444年)歲在甲子閏七月上瀚日。

今之清化寺已重修。

⑦ 載于清《欽定日下舊聞考》《日下舊聞考》纂修年代尚完存,碑碣齊全)。

⑧ 清初張遠撰《噢志》載「王夫人妙秀」、乾隆時修「日下舊聞考」時所沿用“王夫人妙秀”。

清化寺曆史沿革

清化寺院僅存一通“明代英宗朱祁鎮正統九年甲子年(公元1444年)潤七月所立的《敕賜清化寺鼎建寺宇碑》”,碑記載,北京東城清華寺(清化寺)原為保安寺,在崇文門南三裡河之陽,由于年久失修,隻剩遺址。重建于明代宣宗朱瞻基宣德七年壬子年(公元1432年)。沒有往後的寺院曆史記載。

1432年,該寺宣德壬子【1432】始建。

1435年,明朝宣德十年乙卯年(兔年)正月三日明宣宗朱瞻基逝世

1435年八月十九日,李氏亦疾病加身,于“宣德十年八月十九日,以疾終于賜第。”

1444年,正統甲子【1444】完工。

1444年潤七月,立《敕賜清化寺鼎建寺宇碑》。

1512年,毀于正德七年【1512】申火災。1515年,正德乙亥【1515】重建訖。

清化寺在宣德七年(1432)鼎建人系呂母李氏,正統中期續建清化寺實際變成了孫太後和太皇太後張氏。她們發内帑支援李氏之子呂俊,慈旨修建清化寺大雄寶殿為庑殿頂,并責成工部營繕司按官式做法建構。建成後,英宗賜名清化寺,這才有了宋拯撰并書《敕賜清化寺鼎建寺宇碑》。

清化寺的初容與異容

奉聖夫人李氏仰惟天恩廣大,無以補報扵淯埃。乃捐所赉之白金若幹兩,買保安寺基之為蔬圃者,凡若幹畝鼎建清化寺。建正殿于中,踵後殿于北。正殿奉大雄,後殿奉大士,翼兩庑于左右,敞山門于其南,崇高墉于其外。以奉聖之勳,荷賞赉之恩,仰祝萬萬歲天夀。

按明代宋拯撰并書《敕賜清化寺鼎建寺宇碑》碑文“崇高墉于其外”,可知清化寺原有高大的院牆,占地面積應包括今清華街5号院、9号院。按碑文“鐘鼓昕晡”,清化寺營建之初應有鐘鼓樓。

新中國成立初,清化寺儲存基本完好。三座大殿及兩座配殿裡的佛像各個栩栩如生。全寺路面均為青磚墁地。

1962年,房管局拆除三間山門及天王殿前西房五間,建了一座簡易磚木結構二層樓。1965年,北京市拉鎖廠四工廠中的房間為擴大生産規模,拆除了寺廟裡的所有佛像。

2000年,擴建兩廣大街東珠市口段拆除了觀音殿。

2014-2015年,實施保護性修繕。清化寺現存天王殿和大雄寶殿,大雄寶殿為北京外城祭壇外罕見的庑殿頂建築。東城區普查登記文物機關。

正殿——即大雄寶殿面闊三間,單檐庑殿頂,為崇文區天壇以外現存唯一的庑殿頂建築。從其殘存結構觀察,盡管清代有過重修,但改動很小,不論從梁架結構到鬥拱細部的做法都儲存着明代前期建築的顯著特征,内檐梁架上的明代早期彩繪還依稀可辨(被覆寫在表層油漆之下),據介紹這是目前北京舊城在故宮以外唯一的同類遺存,十分珍貴。

  1,屋頂:大雄寶殿為單檐庑殿頂,這種屋頂形式在明代敕建的廟宇當中十分流行。而其庑殿4條垂脊的弧度平緩,曲線優美,屋頂推山适當,這些都表現了明代庑殿頂的特征。

  2,梁架:大雄寶殿梁架采用了庑殿頂建築中的趴梁式,其頂部的雷公柱懸挑,這一點同會同四譯館如出一轍。最重要的是,大殿的梁架中未使用抹角梁,這一點甚至展現了宋元時期的做法特征,不同于一般的明代官式做法,甚為珍貴!

  3,鬥拱:清化寺大殿的鬥拱非常非常重要。它的諸多做法展現了明中期以前的許多特征,這在北京城内還是非常少見的!它對研究明代官式建築做法之“源”和“流”及其之前、之後的演變具有重大價值……下面簡單介紹一下它的鬥拱。

  清化寺大殿施五踩單翹單昂鬥拱,一律用單材拱。整個大殿面闊和進身兩個方向上,不同開間的鬥拱其橫拱的長度均不一樣。從北立面看,明間寬于次間,因而其明間施鬥拱平身科5攢,而次間施4攢。但是由于明間鬥拱較次間更密,是以為了保持視覺上的平衡,大殿明間的鬥拱橫拱拱長就被調整縮短,較之次間拱長為小。而處于明、次間之間的鬥拱柱頭科,則也為了保持視覺上的平衡,其左、右兩側分别處于明、次兩個開間當中的橫拱拱長均被調整,明間一側的随明間鬥拱平身科拱長,次間一側的随諸次間拱長,導緻柱頭科鬥拱左右拱長不相等……這是明代早期官式建築的一大特征,展現了官式做法與地方做法的傳承關系。

  這個現象隐含的更深層次曆史資訊是,明代建築的設計順序是先确定柱間距,再向上平均配置設定鬥拱的攢檔。因而造成明代建築當中各間鬥拱中距互相不一的現象。而清代建築中,建築的一切尺寸都是由首先确定好的鬥拱鬥口尺寸為模數來制定的。鬥拱中距也是被規定為十一個鬥口,是以北京的清代官式建築當中基本不會出現攢檔不等的現象。

清化寺用庑殿頂之謎

藍田四呂文化心‖清化寺·呂家的薦福寺(續)

乳母李氏采用庑殿頂鼎建清化寺确實是個難解之謎。為什麼呢?原因有三:

⑴ 按明宮室之制分析,鼎建清化寺采用庑殿頂不合乎明禮志。

⑵ 從清化寺建築群體形制分析大雄寶殿庑殿頂與前殿天王殿硬山頂、大殿配庑清水脊也不比對。

⑶ 從古建築作為藝術作為文化遺産傳承關系分析,明清時期尚不存在“保護性修繕”或“依舊修建”原則。

據《明史》後妃列傳記,清化寺在宣德時鼎建人系呂母李氏,正統中期續建清化寺實際變成了孫太後和太皇太後張氏。她們為了“以隆宗廟之福,以延國家之祚,以普濟于幽顯”發内帑支援李氏之子呂俊,慈旨修建清化寺大雄寶殿為庑殿頂。并責成工部營繕寺按官式做法建構。建成後英宗賜名清化寺。這才有了奉議大夫金陵宋拯撰并書《敕賜清化寺鼎建寺宇碑》。宋拯在碑文中諱言孫太後及太皇太後之宮闱故事,導緻清化寺大雄寶殿庑殿頂給後人帶來了難解之謎。

宋拯碑銘曰:梵宮言言,如翚斯骞。昔焉蔬圃,今也祗圜。祗圜孔邃,萬瓦鱗次,中居大雄,後列大士。缁流扵斯,或誦纮禅。锺鼓昕晡,祝聖萬年。祝聖之馀,普資三世。智炬朝燃,潮音夜吼。智炬恒明,象教雲興。資爾來裔,是繼是承。”充分揭示了自正統朝明代北京帝王後妃佞佛與大量修建佛教寺院的曆史風氣。

明代前期建築“活化石”

現代的清化寺院内,氣勢恢宏的大雄寶殿頂部是寬大的庑殿頂,一條正脊和四條垂脊勾勒出屋頂的外形,垂脊弧度平緩、曲線優美,一端卷翹着,延伸向天空的方向。檐下鬥拱美觀大方,彩繪精美。是京城現存屈指可數的明代前期建築,堪稱明代前期建築的‘活化石’。

2013年,清化寺被公布為東城區未核定文物保護機關的不可移動文物。2017年前後,東城區對其進行了騰退和修繕,現存寺廟内儲存基本完整的是大雄寶殿、天王殿。

清化寺裡“大雄寶殿的屋頂是北京外城罕見的庑殿頂建築。”然,庑殿頂是中國古建中等級頗高的屋頂形式,比清化寺的單檐庑殿頂等級再高的就是重檐庑殿頂,像故宮中的太和殿、保和殿。

寺内還保留着康熙朝起居注官李仙根題記過的“大雄寶殿”匾額一方,與故宮太和殿琉璃瓦同款款識印記的黃琉璃勾頭瓦等,都保留在寺廟裡,向世人訴說着寺廟的前世故事。

2017年前後,東城區對清化寺進行了騰退和修繕,并将其作為工匠營,更好地培養古建工藝技術人才,深耕這一領域的實踐與技術傳承。

2020年起,工匠營開設實操教育訓練課程,包括瓦作、木作、油漆、彩畫、水、電等幾大類課程,京誠集團邀請老工匠們入住,手把手地教新人。

自2021年成立以來,工匠營已邀請50餘位專家學者及一線技術勞工公開授課,參與人數達到2676人。

“傳統建築營造手藝,是最需要保護和堅持的技術遺産。”将工匠營的教育訓練結果運用到實際項目中,為老城保護、古建保護作出貢獻。

藍田四呂文化心‖清化寺·呂家的薦福寺(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