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3塊錢的飲料,正在集體消失

作者:試水商情

現在便利店的飲料是越來越貴了,很多小夥伴哪怕認真工作,工資漲了,對着動不動就五六元一瓶的飲料,還是有點心疼錢包。

許多人都有這樣的體驗,口渴了走進便利店,站冰櫃前左顧右盼半天,還是選了瓶最便宜的礦泉水,就這也得兩三塊起步。

而這幾年火起來的椰子水、無糖茶等飲品,不但一個比一個貴,還經常擺在便利店最顯眼的貨架上,生怕你看不到。想喝便宜點的冰紅茶,還得彎彎腰去最下面那層找。

飲料怎麼越賣越貴了?飲料變貴隻是通貨膨脹的“鍋”嗎?

三塊錢,快買不到飲料了

今年以來,多家飲料公司都宣布要漲價了。

11 月 2 日,#康師傅漲價# 的消息上了微網誌熱搜。二十年沒給冰紅茶漲價的康師傅,在公告裡說從 11 月 1 日開始,要把中包裝茶和果汁的建議零售價,從 3 塊錢調整為 3 塊 5,一升裝的從 4 元漲到 5 元。

3塊錢的飲料,正在集體消失

這消息一出,許多網友紛紛炸鍋,表示“你漲你的,我買算我輸”。還有人調侃,這下潑天的富貴不是輪到統一,就是輪到檸檬茶四元一杯的“雪王”了。

不隻是康師傅,今年四月,寶礦力電解質水就已經陸續調價 [1]。到了七月,2021 年剛漲過價的可口可樂,又宣布因為原材料成本上漲等原因,要繼續提高飲料價格 [2]。

這波漲價潮讓本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可以說,飲料界的“三元時代”幾乎算是結束了。

數讀菌逛了好幾家便利店,抄下每瓶飲料的價格,發現很難找到三元以下的飲料。

3塊錢的飲料,正在集體消失

不算上活動促銷的話,超過六成的飲料價格都在五元以上,還有近 20% 的飲料至少要賣七塊,都夠一頓早飯錢了。

看不同飲料種類的平均價格,老牌的可樂、雪碧等碳酸飲料算比較廉價的了,平均一瓶四元出頭。

相比之下,咖啡飲料最貴,其次是果汁、蔬菜汁,動不動一瓶就六元以上。

3塊錢的飲料,正在集體消失

對比不同品牌的話,會發現國産汽水要比百事、可口可樂等洋汽水更貴,元氣森林、農夫山泉等品牌的飲料,平均要比康師傅、統一要貴。

飲料變貴,糖價要“背鍋”

那麼,到底為什麼飲料越來越貴了呢?

按各家品牌公告的意思是,道理很簡單,因為成本漲了。

前兩年農夫山泉漲價,是因為受到了國際原油價格上漲的影響,飲料用的 PET 塑膠瓶,原材料就是原油 [3]。而今年飲料漲價,許多都是因為糖變貴了。

别小看糖的價格,按海通證券測算,軟飲料行業原材料端成本中,15% 來自白砂糖 [4]。

3塊錢的飲料,正在集體消失

比如康師傅的冰紅茶,配料表裡排名第二位的就是白砂糖,一瓶 500 毫升的冰紅茶下肚,相當于吃了 11 塊方糖,是中國營養學會推薦的成年人每天糖攝入量的兩倍 [5]。

3塊錢的飲料,正在集體消失

而今年以來,糖的價格偏偏漲到離譜的程度。因為出口限制、氣候變化等原因,好幾個國際産糖大國,像印度、泰國的食糖都減産了 [6]。

聯合國糧農組織釋出的資料顯示,2023 年 9 月,全球食糖價格指數達到了近 13 年以來的最高水準 [7]。

3塊錢的飲料,正在集體消失

糖變貴了,要用那麼多糖的飲料公司自然就坐不住了。據媒體報道,有企業甚至表示,成本上漲已經達到了公司可承受的極限 [8]。

但這還不足以解釋為什麼現在的飲料越來越貴。

糖是貴了,可現在便利店裡許多擺在 C 位的飲料都說自己“無糖”。那些寫着“0 糖 0 脂”、配料表少得可憐的飲料反而才是“飲料刺客”。

認真比對一下就會發現,這些宣傳更健康的飲料,價格往往比加了大量糖的飲料還要貴。比如 420ml 的統一茶裡王賣 6 元,而 1L 裝的統一綠茶才 5.5 元。一排養樂多低糖版,比原味也要貴出 4 元。

某種程度上,這種現象也能用成本解釋。像無糖的東方樹葉,用的茶葉品質要比許多茶飲好一些。那些加了代糖的飲料,要實作差不多的甜度,以 500 毫升中加 20 克赤藓糖醇計算,差不多要比加白砂糖貴五毛錢。

3塊錢的飲料,正在集體消失

貴價背後,藏着飲料界的變革

但這些解釋還不夠。

層出不窮的新興飲料賣得一個比一個貴,背後還藏着一場飲料行業的革命。

想想東方樹葉剛面世時,總被诟病又貴又難喝,喝慣了甜茶飲料的中國人根本就不買賬,這和回家喝隔夜茶水有什麼差別?

3塊錢的飲料,正在集體消失

而現在東方樹葉是越賣越火,經銷商搶着拿貨,打勞工天天捧着當水喝。還有之前大家瞧不上的三得利、元氣森林,也成了便利店老闆的搖錢樹,倒逼可口可樂、康師傅這些老牌企業都推出走健康路線的新産品。

說到底時代變了。過去實作溫飽沒多久,大家能喝到一瓶甜飲料都覺得是人間美味,根本沒人想健不健康這件事。

而現在,我們的錢包比以前鼓,選擇也比以前多多了,再喝甜到發膩的飲料,不但可能沒以前快樂,還會眉頭一皺,捏一把自己肚子上的肉。

尼爾森調查顯示,現在已經有近八成的消費者會關注食品飲料的成分 [9]。

3塊錢的飲料,正在集體消失

既然人們越來越注重健康,那商家就有底氣定出更高的價格。比如花四元買糖分超标的茶,還是花五元買零糖或加了代糖的茶,相信已經有很多人會選擇後者。

靠多花這一塊錢就能獲得健康,或者自以為健康的心理體驗,何樂而不為呢?

也正是如此,《健康中國飲料食品減糖行動白皮書 2021》顯示,近年來無糖飲料越賣越好,從 2014 年到 2021 年,年複合增長率接近 40%,預計到 2027 年,無糖飲料市場規模将達到 276.6 億元 [10]。

3塊錢的飲料,正在集體消失

以農夫山泉為例,他們家的無糖茶、純果汁等飲料品類,近年來的零售額增幅遠高于其他普通品類 [12]。

3塊錢的飲料,正在集體消失

不僅賣得好,這些走中高端路線的飲料毛利率還高。

像農夫山泉定位比較高端的茶飲料和功能飲料,毛利率均高于 50% [11]。而相對較少涉足中高端飲品的康師傅、統一,飲品業務毛利率都不到 40% [12][13]。

3塊錢的飲料,正在集體消失

而且在飲料行業,過去還能靠低價打開市場,但如今這條老路已經走不通了。低價市場大多被頭部幾家公司的主流産品壟斷,走高端或差異化路線、多整點新活成了現在許多飲料企業的新出路。

正因如此,我們發現除了老産品漲價外,如今許多頭部企業推出的新品售價還普遍高于老産品。

3塊錢的飲料,正在集體消失

而且這些貴價飲料還會留較多利潤給便利店、商超等管道商。

以元氣森林氣泡水為例,它們留給終端及管道商的利潤達到 46% [14]。便利店老闆更願意賣,飲料企業也就更好打開市場。

3塊錢的飲料,正在集體消失

是以回到開頭的問題,飲料為什麼變貴,背後的道理其實比較反直覺。

不是貴了,大家就不買了,而是偏偏要變貴,打造不一樣的概念,說更多的新故事,才能迎合消費者日新月異的需求。

就像喜茶把街頭幾塊錢的奶茶做到一杯十幾二十元,重新定義了一杯奶茶錢,但仍有很多人願意為更好的原料、口味買單。

不過換個角度想,現在那些無糖或代糖飲料賣得貴,傳統的、加了很多糖的飲料反而便宜,甚至一升大桶裝的可樂才賣四五元,那麼這樣的飲料也就更可能成為經濟地位相對較低的人的選擇。

發表在《公共科學圖書館醫學》上的一項研究就顯示,窮人家庭更有可能購買大量含糖飲料 [15]。往深了說,這何嘗不是一種隐性的不平等呢?

更多行業新動态請持續關注我們!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