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數字農民”的一年:種出好産品,賣個好價格

古老的農事,正在發生翻天覆地的變革。小小的農産品,帶着大大的夢想,在鄉土與世界、農民與财富之間架起橋梁。搭上新電商的車,農民的錢袋子正日漸鼓起來。

文 | 吳一一

立冬前,氣溫降到零度以下。

每到這個季節,張定都不敢離開村子半步,用他自己的話說,哪怕到鄰村喝個酒也不行。

他有三個大棚,兩小一大。小的占地一畝,大的占地四畝。這會兒,裡面有上萬株“普羅旺斯”蕃茄正在茁壯生長。這種天氣裡,大棚随時需要打理,熱了要透氣,冷了要蓋被,被子結冰了要化,還要加強大棚,安裝保溫燈以防可能出現的極端低溫……張定說,伺候蕃茄,“活不累人,但磨人”。

不出意外,這些蕃茄很快就會挂果、成熟。在農曆新年之前,最早的一小批果實将被作為新年禮品被當地識貨人買走,而到了大年初六初七,年味還沒散去,村裡就會湧來大批收購蕃茄的買家。蕃茄會在采摘後,被就地分揀、包裝,随着拼多多等電商平台,發往全國各地。

“數字農民”的一年:種出好産品,賣個好價格

▲張定挑着自家種的蕃茄。攝影:王曉峰

一茬蕃茄賣掉後,張定會趕緊再種一茬,憑着手藝,“普羅旺斯”一直可以種到6月。然後,就該歇了。張定說,地要歇,人也得歇,這時候最多再種點芹菜、香菜之類的“懶菜”,否則人扛不住。直到9月,新一季的蕃茄苗又該下地了。

如此往複,就是一個農民的一年。

2022年,張定收成不錯,靠着投資二十多萬元建立的大棚,他的“普羅旺斯”總共賺了二十多萬元錢——正好給大棚回了本。2023年,“無債一身輕”的張定,期望能賺到更多的錢。

農民的荷包,是鄉村振興最直覺的名額之一。

日前召開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也着重強調了“精準務實培育鄉村産業”和“實施農民增收促進行動”。就在張定的腳下,古老的農事,正在翻天覆地的變革。農業緻富的新故事,正在無數的鄉村,遍地生發。

“數字農民”的一年:種出好産品,賣個好價格

▲臨近傍晚,豐收的洋芋陸續被薯農背上小三輪,即将奔向加工廠。攝影:孟雲歸

1

回鄉的新農人

1987年出生的張定,是陝西泾陽縣小裡村人。他17歲外出務工,走遍廣東、新疆、浙江等地打工十多年。2021年底他回到家,幫父母種植蕃茄。

他說,以前在外打工一年也能賺個12萬左右,但随着年紀增長,總想着能回家照顧家人。如何在祖先的一畝三分地裡,找到新的财富,成了張定,也是無數回鄉農人的生活課題。

泾陽是全國有名的蕃茄産地。獨特的氣候和土壤,很适合種植一種叫做“普羅旺斯”的蕃茄品種。在張定的印象裡,大約五六年前,這種從荷蘭引進的品種漸漸成了家鄉主要的經濟作物。他說,越冬茬的“普羅旺斯”不僅皮薄,而且沙瓤多汁,“特别好吃”。

2022年,張定說自己“上了頭”,決定用積蓄加貸款,建立了村裡最大的蕃茄大棚。他說,這幾年“普羅旺斯”在市場上特别受歡迎,行情節節走高,不愁銷路,而整個地區日漸完備的産銷體系,也讓他可以心無旁骛地專心種植。

事實上,如今的泾陽“普羅旺斯”蕃茄,是網上的搶手貨。在收獲季,每天上萬斤蕃茄從這裡發往全國。哪怕是小裡村的田間地頭,都會變得人聲鼎沸熙熙攘攘。

2023年,張定發現身邊有了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正在加入這條蕃茄賽道。“去年我建立的大棚還是村裡最大的,今年就不是了。”他說,村裡好多年輕人都從外地回來,帶着資金,也帶着熱情,“都開始種蕃茄”。

“數字農民”的一年:種出好産品,賣個好價格

▲張定在大棚内忙碌。攝影:王曉峰

張定說,這幾年“普羅旺斯”的市場一直走高,也得益于電商的蓬勃發展。“現在到了蕃茄成熟的季節,來村裡收貨的,基本看不到線下管道的人了,全是做電商的。”對張定來說,這是好事。“電商的節奏更快,傳統管道要的果子都是全熟的,電商因為要運輸,隻要八成熟的果子。”對種植戶而言,縮短的種植周期,就是真金白銀。“省下來的時間,我可以抓緊再種一茬。”

張定意識到,自己的“一畝三分地”正在飛速融入一條大大的産業鍊裡去。

“以前我們要負責給管道商裝貨,把蕃茄摘下來之後,一個一個按标準裝進大筐裡運走。我們這兒的農民,經常兩口子一裝就是一整天。”張定說,“但現在來的都是電商,我們基本隻需要負責采摘,他們會帶專門的人,直接在地頭把蕃茄裝進紙箱裡,就地發貨。”

同時,村裡也湧現出了越來越多的電商公司——有些兒時一起長大的小夥伴,也把電商公司辦得紅紅火火。

和張定一樣,呂洋也是泾陽本地人。2017年,他返鄉接觸電商,幾次失敗的嘗試後,最終把目光瞄準了家門口的“普羅旺斯”。呂洋說,他曾跑遍縣裡大棚基地,挨個品嘗,并開出高于市場的收購價,并研發新包裝,每顆蕃茄套上獨立網套。2021年,呂洋每日發貨兩三百單,全年賣出27萬箱普羅旺斯蕃茄,到2022年每日發貨近3000單,占據拼多多類目銷售榜和好評榜榜首。而上個收獲季,呂洋團隊總共收購周邊超過100萬斤普羅旺斯蕃茄,與約一百戶農戶簽訂采購合約。呂洋說: “拼多多平台操作簡單易上手,農産品的扶持和補貼力度大。産地直發,加上平台扶持,能實作物美價廉。”

2

新的産業鍊

公開資料顯示,蕃茄每年能給泾陽縣菜農帶來近13億元的收入。當地目前從事蕃茄電商銷售的企業已有八十多家,銷售量超過1000萬斤。

而在這些數字背後,近些年,泾陽縣整合土地資源,擴大溫室大棚面積,也通過優化品種、建立冷庫、延長産業鍊等措施,實作了效益的最大化。

農民增收的背後,是農村和農業的産業革新。

“産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重中之重。”農業農村部總農藝師、發展規劃司司長曾衍德在日前舉行的國新辦釋出會上介紹,近些年來,鄉村産業發展取得積極成效,形成了特色種植、特色養殖、特色食品、特色手工等各具特色的産業,個性化、多樣化産品更加豐富。産業鍊條也不斷延伸拓展。

2022年全國規模以上農産品加工企業營業收入超過19萬億元。2023年前三季度,鄉村休閑旅遊穩步恢複,農産品網絡零售額保持兩位數增長。

在雲南,“滇二娃”洋芋片工廠的負責人李豔瓊同樣能感受到電商,為當地農業轉型更新帶來的動力。

這家主打當地“中式薯片”的企業,不僅給雲南的洋芋産業帶來了新的突破,也為薯農們,帶去了更穩定的收入。

“數字農民”的一年:種出好産品,賣個好價格

▲5月底,尋甸回族彜族自治縣倘甸鎮的薯農們正忙着收獲洋芋。攝影:孟雲歸

過去一年裡,“滇二娃”的新工廠在昆明建成投産,截至目前,年銷售額已超過一億元。“其中50%是線上的電商。”李豔瓊說,“滇二娃”的原切洋芋片,線上上日銷超10萬袋。以2023年6·18為例,他們提前準備了100萬袋洋芋片,大約用了180餘噸雲南洋芋,按照每公斤收購價3.6元計算,“滇二娃”每在該平台上賣出一包薯片,薯農就能收入0.65元。

雲南是中國馬鈴薯種植大省,各州市均有馬鈴薯分布,且一年四季都可種植。事實上,炸洋芋片拌上辣椒粉,一直是大陸西南地區流行的小食,但過去很長時間難以走出雲貴川,更無力與西式薯片競争。

而在供應鍊的另一側,農民們以往卻因為種植品種陳舊、廣種薄收,加上位置偏僻、交通不便,不僅銷路難拓,還難賣好價。不少薯農依靠十多畝地,一年最多不過兩三萬元收入。

“雲南不同地區的洋芋,收獲時節是不同的,我們和不同地區的種子公司、合作社都簽了協定,鼓勵他們種植,并做保底收購,這樣一來,我們一年四季都獲得了穩定的、新鮮的洋芋原料,農戶也種得更放心。”李豔瓊介紹說,洋芋的價格一直在波動,而“滇二娃”通過設定保底價的方式,一方面在低價時給農民“兜底”,另一方面,也在高價時,不讓農民吃虧。

如今,中式薯片出圈,盤活了雲南多個馬鈴薯産區的生意,薯農們笑意盈盈。

得益于加工薯需求穩定,以及商品薯打開線上銷路,當地農戶的年均收入快速增長。在尋甸縣六哨鄉下洋灑拉村,一些大戶的洋芋種植規模達到70畝至80畝,畝均産值3噸,年收入可達50萬元。

3

農民的新角色

産業結構的變革,也在影響着每個農人的命運。千百年來與土地綁定的生産與生活方式,正演化出新的模樣。

在“滇二娃”的工廠,目前有130多名生産線上的勞工,基本都是雲南本地薯農出身。與在家種洋芋相比,他們選擇進廠務工,除了五險一金或相應的保險,每月可以到手五千多元。與此同時,“滇二娃”也會在每年中秋前後幾個月的農閑時,為薯農們提供兼職崗位。李豔瓊介紹說,這些崗位大約有幾十個,會優先考慮勞工家屬,主要負責打包等較簡單的工作。

“數字農民”的一年:種出好産品,賣個好價格

▲李豔瓊的工廠有員工130名,兩條生産線每月最多消耗洋芋1500噸左右。攝影:孟雲歸

在泾陽,蕃茄産業同樣給本地人帶來了更多掙錢的機會。幾年來,當地漸漸出現了大批熟練的采摘工和分揀工。張定說,每到最忙碌的季節,他都要雇上一些勞工幫助采摘,“否則根本忙不過來”。而這些勞工每采摘一斤蕃茄,大約可以收入一毛錢——錢雖不多,但對于不少缺乏資本與技能的普通農民,仍然是很好的收入補充。

而分揀工,更是電商産業鍊上不可或缺的一環。他們可以按照不同電商企業标準,比對不同個頭、成色、成熟度的農産品,助力産品打通細分市場。在呂洋看來,這些電商平台打造的模式,正在幫助農産品商品化,去觸達不同需求的消費者,“不僅賣得出去,還賣得上價”。

新的生産模式,正在悄然改變着千百年來“農民”的定義。

李豔瓊離開大理的家鄉已經二十多年了,很少回去。但她穿行在雲南各處的山川之間,仍能切身感受到農村翻天覆地的變化。“以前農民大多是單純地在家裡種田,但現在農村成立了很多合作社,這些合作社會根據市場需求來規劃生産。很多農民即便留在農村,也是在這些合作社搭建的農業公司上班,有比較穩定的收入,“其實和我們在城裡面上班的感覺是一樣的”。他們既能掙到錢,也能抵禦風險,還能照顧家人。

“是以整個來講,農村這幾年變化挺大的,因為農民的收入比較穩定,現在新農村的建設也做得非常好,農民的幸福感我覺得還是比較強的。”

農業農村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龐靜泊表示,在狠抓鄉村産業的同時,擴大就業,同樣是促進農民增收的重要方法。“目前,工資性收入占農民收入的四成以上,是農民增收貢獻的大頭。要雙管齊下,既充分實作家門口就業,又有效引導外出務工。一方面,發展比較優勢明顯、帶動能力強、就業容量大的縣域富民産業,帶動農民就近就地就業創業;另一方面,實施以農民工為重點的職業技能提升計劃,千方百計促進農民工穩崗就業。

與此同時,随着農業領域“産學研”的飛速結合,科技興農正在遍地開花。而作為銷售端的電商平台,也在積極搭建科技合作平台,反哺生産端。

“數字農民”的一年:種出好産品,賣個好價格

▲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投入科技興農的賽道中。攝影:孟雲歸

作為全國最大的農産品上行平台,拼多多積極參與農業科技創新,以銷量反哺科研,加速供給側的品種培優、标準化生産及品質提升;鼓勵青年科技人才将自己的人生追求與國家的發展進步緊密結合,吸引、帶動更多青年才俊投身農業,為“三農”建設提供實際助力;持續加大農研投入,推動前沿技術的探索、應用以及産業難題的攻堅。

2023年,“多多農研科技大賽”已經進行到第三屆,多項垂直農業科技描繪未來農業圖景,也向農人們展示了不少“硬核”農業技術。比如,在比賽中,上海農科院隊最後一茬生菜的生産效率達到0.18kg/㎡/天。若以這一種植方案推算,其在實際生産中,效率完全可能達到0.4 kg/㎡/天的國際先進水準。

“數字農民”的一年:種出好産品,賣個好價格

▲集裝箱裡成長中的翠恬生菜。攝影:陳達通

新的希望,似乎每天都在古老的原野上生發。

李豔瓊說,“滇二娃”與雲南省農科院合作探索的新品種洋芋,正在研究中,而新的薯片産品,也會在2024年面世。與此同時,規模更大的薯片工廠項目,也已經上馬。小小的薯片,将帶着大大的夢想,在鄉土與世界、農民與财富之間,架起橋梁。

而在張定看來,“老婆孩子熱炕頭”的好日子,才剛剛開始。他希望能踏踏實實地種出更多更好的蕃茄,以一個讓自己滿意的價錢,賣去天南海北。他想買一輛車,想在閑時帶家人出去玩玩,看看世界。

這是這個時代裡,農民應有的生活。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