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行甲(農健/圖)
“《南方周末》傳達了一種對社會、對弱者的關懷。希望她能繼續關懷蒼生,堅守人文情懷。”在《南方周末》創刊40周年之際,遠在甘肅的陳行甲送上了自己的祝福。
他說,在很長的時間裡,很多年輕人透過《南方周末》看到了人性關懷的希望之光,“我祝福她能夠保持住這種光芒,給年輕一代持續傳遞向上、溫暖的力量”。
陳行甲曾是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巴東縣委書記,2015年當選“全國優秀縣委書記”。但他被列入提拔幹部後,選擇辭官,把主要精力投入到了深圳市恒晖公益基金會上。
在過去的十年間,處于不同人生階段的他數次出現在《南方周末》的文字中。“對我來說,《南方周末》像一個老朋友。”
“縱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懼。應盡便須盡,無複獨多慮。”他借陶淵明的詩句送給不惑之年的《南方周末》,同時也激勵自己。
“不惑,就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為什麼不惑?因為胸中有想去的遠方,前方始終有光亮在召喚。”陳行甲說。
一位縣委書記的憤怒
在巴東,甚至整個湖北,陳行甲都小有名氣。他曾以一系列不尋常的言行,給這個曾經的國家級貧困縣注入了官場新氣象。
作為外地調任幹部,陳行甲在本土幹部占絕對優勢的巴東,工作之初舉步維艱,一度面臨内憂外患的局面,以至于他的上下級同僚都擔心他的安全。
2015年,一篇題為《一位縣委書記的憤怒》的發言稿,把時任縣委書記陳行甲和他所在的湖北巴東推進輿論漩渦。這份引起巨大反響的發言稿出自當年3月的巴東縣紀委全體(擴大)會議,會議上,陳行甲怒陳本縣政治生态的種種怪象。
“這是我正面跟腐敗分子團夥亮劍的标志,敵人的力量強大,我斟酌再三之後選擇公開宣戰,讓50萬名老百姓站在我身後。”
《南方周末》是較早關注到陳行甲的媒體。
2016年7月2日發表的《“官當到多大算大”——全國優秀縣委書記陳行甲煉成記》一文中,披露了巴東官員行賄、受賄的諸多細節,陳行甲曾對南方周末記者說,“我以前在一個經濟發達的縣級市任市長,也算見過錢的,但調到巴東當縣委書記後,開了眼界。”
《南方周末》2016年7月2日刊
在這場與腐敗的鬥争中,陳行甲擺出決一死戰的架勢,抓捕涉及腐敗官員和商人多達87人,直接牽連出5名縣上司、2名州上司,可以說扭轉了全縣的政治生态。
對待媒體,他一向保持開放。他告訴南方周末記者,為官那些年也碰到過不少“麻煩事”,很多人(官員)害怕記者,找公關撤稿子,防着記者不讓到現場,“但是在我這兒完全是反向操作,一律是公開的”。
2015年6月30日,中組部表彰了102名優秀縣委書記,巴東縣委書記陳行甲名列其中。“一身正氣,一身殺氣,一身朝氣。”湖北省第三巡視組組長樊仁富在巴東巡視時如此評價他。
陳行甲還為了給巴東縣旅遊代言,表演高空跳傘、演唱拍攝MV,每一次都在網上掀起熱議。有人質疑他是作為縣委書記自我炒作、撈取政治資本。
陳行甲曾向南方周末記者透露,關于巴東旅遊的歌曲,曾考慮過請專業歌手演唱,但代言費要20萬。2015年他被授予“全國優秀縣委書記”稱号後,當地旅遊局認為,以他當時的知名度,若親自演唱既能省下20萬元又可能有較好的宣傳效果。結果他演唱的MV上線後,一天的點選量就達到了15.5萬。
“我不需要大家點贊,就是希望大家到巴東玩,我不想我們美麗的巴東這麼孤獨地美着。我不在乎别人怎麼看我。”
中國公益的命脈是信任
2016年12月2日,陳行甲在微信朋友圈發出一封名為《再見,我的巴東》的告别信,宣布任期屆滿離任。正值巴東縣委換屆之際,他的辭職讓許多人意外。
“我不辭職還可以當官,做的事情有更大的社會價值,付出的機會成本才值得,我是懷着這樣的社會理想辭職做公益的。”陳行甲向南方周末記者表示,作為列入提拔幹部後辭職的官員,他不後悔當初的決定,“我很喜歡當初勇敢的自己,為了自己的理想和熱情去搏一把。”
2017年5月6日,沉寂半年後,陳行甲通過微信公号發出《你好,我的下半場》一文,宣告創辦深圳市恒晖公益基金會,緻力于中國欠發達地區兒童青少年的大病救助和教育關懷。
基金會成立不久,南方周末記者專程跑到深圳,近距離觀察陳行甲的公益實驗。他對南方周末記者透露,基金會将選擇一個貧困地區作為試點,通過公益行動與當地政府、醫療機構、保險公司深度合作,實作區域内所有兒童白血病的整體免費醫療。
“我們從資料裡找方法,在兒童白血病患者兜底治療的資訊上面建立資料庫,探索從患者、醫生、藥物三個層面幫助貧困地區提升重大疾病的治療能力、完善藥物政策。”陳行甲表示,“這個項目深受廣東省民政廳和深圳市民政局的重視和支援,目前已經從廣東河源這塊試驗田走出去了。”
除了關注欠發達地區的兒童白血病以外,為激勵偏遠山村的孩子們,陳行甲還開啟了帶着黔東南山村留守兒童看大海的夢想行動,以及關注青少年精神健康關懷的知更鳥項目。
對于這些長期的公益項目,陳行甲說,“公益并不是單純地給錢,慈善是要用心的。是以我希望不僅給他們物質條件,還盡可能地陪伴他們成長。”
2019年9月,在南方周末主辦的第二屆“中國公益傳媒獎學金班”上,陳行甲做了分享,“我現在的心得是,做公益要像小崗村一樣,成為一條先行路、一塊試驗田。這其中,考核的是自己的内心、自己的良知。”
恒晖公益基金會創立6年來,得到社會各界廣泛的支援,從創立到成為國家5A級公益基金會,用時僅3年。
“中國公益的命脈是信任,過去好官的形象幫了我很多。大家選擇信任我,我會把它用好。”陳行甲說。
南方周末記者 趙繼林
責編 張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