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謝你,嚴建平先生,謝謝你的貢獻
原文為《晉陽科學學報》2020年第6期
引用時請注明來源
山西地方文獻及其彙編
翟建平
(山西師範大學曆史學院,臨沂041004)

闫建平,山西師範大學曆史學教授,研究宋史、文學和山西地方史。
摘要 山西在中國古代占有重要地位,開展山西自身文化乃至古代北方研究具有重大學術意義。山西研究的主要資料是在山西制作和儲存的,統稱為山西地方文獻,大緻包括方志、銘文、家譜和收藏四大類。山西現存的當地文獻豐富,數量衆多,其中題詞最有特色。近40年來,山西一批地方文獻被整理出版,為研究山西古代史和中國曆史提供了寶貴的基礎資訊,但整理過程中存在的不容忽視的無足輕重。文化的現實需要山西地方文學科學的緊急組織甚至出版,這将是一個有益于當代和有益的秋季的文化盛會。
關鍵詞: 山西;當地文學;區域社會;整理和出版
正史,方志,家譜,要稱為研究史的三大資料。鄭史(這裡說的是官方實踐的國家史書,不是所謂文獻史書)研究全國、方志研究區、家譜研究家族。而研究地方資訊,可稱為地方文學,一般認為以方志、銘文、光譜三類為主。
山西是中華民族的重要發源地之一,地處北部草原和中原的交彙區,為河北、中原、關中、山西等海拔較高地區,與黃河、太行山、長城四面相隔,防禦友善,為獨立地域機關,在中國古代占有重要地位, 所謂"世界上最重要的城鎮,世界強者"。山西研究在華北乃至中國的曆史研究中起着重要作用。
對山西資料的研究,産生并集中在山西地區,可以統稱為山西地方文獻。在新文化史的研究領域,方志、銘文、家譜、收藏、日記、文獻、檔案、信件、口頭資訊、圖像、傳說、實物文物、報紙雜志等,都應屬于這一類。狹義上,主要包括方志、銘文、家譜、收藏四大類。
山西特殊的地理環境,該域儲存了相對豐富的當地文獻,特别是以現有的銘文資料領先全國。在區域社會史研究過程中,省内外一批學者關注并投身于山西研究,是以山西地方文獻的收集和利用無疑具有積極的現實意義。由于山西地方文獻量大,整體上要讨論的文章很少。是以,筆者不揣測淺薄,結合自己十餘年的收藏、研究山西本土文獻的經驗,粗暴的寫作淺薄的文字,注重叙事,為了在目錄索引中起到一定的作用,對于山西研究人員來說,不足之處請予以指出。
本文所謂山西地方文獻,僅基于對古代山西史(1912年秦朝統一到清朝滅亡)的研究,山西地區社會具有資料利用的價值。
一、方志
1949年之前編纂的當地編年史被稱為《舊書》。據1998年出版的《山西文紀要》李玉敏先生統計,山西現存的老志在政區有458種,有20多種志向。二十年過去了,人們發現山西文獻摘要和地方曆史中現存的方志也是假的,如萬裡"山甯縣志"和順濟"山甯縣志"真的是一種;結合私人和國外收藏,筆者推測,山西現有的舊抱負将不少于500種,約占該國現有舊抱負的二十分之一。主要是在明朝末期,清朝、民國成書,以清朝為最。
山西古籍,現存已被列入珍貴的古籍,極少數流通。收藏中收錄了兩套方志系列叢書。台北承文出版社出版《中國方志叢書》(山西省)62種,鳳凰出版社出版《中國本土曆史融合》,山西省圖書173種,省級圖書2種。
山西舊書的整理,包括影印、印刷、指點、記譜、标點符号、翻譯、錄音等多種方式,或官方出版或内部印刷,或電彙或膠印,或鉛或油印。(一) 影印件。如嘉靖"山西同治"、齊政"舒平福志"、乾龍"玉州扶志"、嘉靖"太原縣志"、萬裡、順志、鹹豐"太谷縣志"、康熙"楊渠縣志"、餘政"嶽陽縣志"、"雍和縣志"、"千龍"再修砝縣志"、千龍"餘志"等。(2)列印。主要在東南地區的晉,現在長治和晉城兩座城市,在20世紀80年代将福州縣志的絕大部分領土上已經印刷線出版,内部印刷。(三) 點校。省知成、萬裡、康熙、龔正、光緒"山西同治";(四) 點注。如萬裡"太原府志"、萬裡"元府志"、大同縣志、光緒"浦縣志"、民國"少陵縣新志"、"太平縣志"、民國"益城縣志"等。(五) 标點符号。如順基、乾隆"元福志"、康熙"平陽富志"、乾隆"浦州福志"、萬裡"傣州志"、"潺利"澤州志"、民國"洪東縣志"等。(六) 翻譯。如乾隆渾元志、民國、宜城縣智金譯、民國永和縣智。(7)系列。如《永樂太原府志》就是《永樂大報》系列中"太原府志"的殘餘;《禹州府之平遙》是萬裡和乾隆"禹州福志"點派在平遙的内容,"甯武古志融合"中的"三官之甯武地理總考"是明朝遼錫岩《三卦志》。另外,《叮當老志內建》(康熙、龔铮、同濟)和萬裡"玉舟志"是影印和标點符号的結合,一頁分為兩列,下一欄是影印一頁,上欄是相應的簡體文字,标點符号豎排,優點是可以控制影印版。
使用山西,當然,版畫或影印是最好的,但雕刻越來越稀有;由此可見,現存山西書的編輯影印出版,絕對是一次不錯的文化活動。近年來,《山西文華史》的出版影印了萬裡《益安福志》、康熙《平陽福志》、龔正《淑平福志》、齊正《澤州首都志》、錢龍《禹州福志》、乾隆《蒲州福志》、光緒《戴州志》、光緒《凱州志》、廣徐志、光緒志等多種山西古籍。兩套山西古書《中國方志叢書》(山西省)和《中國地方編年史》(山西省縣、省編年史)隻去掉了一百本,隻有山西現存方志的四分之一,而且版本是清朝共和國,早的版本少一些。幸運的是,一些國内外圖書館(如國家圖書館)、文化協會網站可以讀到一些珍貴的原山圖檔。在原件和影印件中看不到的情況下,點對照或标點符号就用上了這個,這也是山西老志成的主要整理方式。截至2002年,山西省有101種舊的志緻音符或标點符号,根據任根柱先生在《習志語》一書中收到的文章"山西新方志生涯回顧"。劉一玲的《山西地方史》統計的山西老志結點學校有129種,時間顯示截至2010年。據作者收藏,截至目前,山西舊志點書或标點書(不含影印本)有190餘種,加上整理專業,至少220種,約占山西現有舊書的五分之二。如果您添加影印件,則超過一半。
山西老志精加工到長治市最為有效,在20世紀80年代,福州縣志的大部分版本都是标點印刷線内部出版的,本世紀前後,新點學校,标點整理,除了長治、平順兩個縣外,其餘市縣和縣福州縣志已有的老志都已正式出版, 是一兩本書。太原市縣點學校或标點符号出版《太原市政府志學》4種,《太原古縣志學》12種,前者合著1卷,後者合著3卷,實作舊政區志志全部正式組織和出版。此外,開墅市、壽陽縣、靜樂縣、阜陽市、小義市、通城縣、廣陵縣、營賢縣、戴縣、阜城縣、香甯縣、昊州市、薊縣、冀縣、甬縣、蘇水縣等均曾轄舊知齊點整理出版,包括通城、叮弋、廣陵、益賢、玉水等5本。加上影印本,絕大多數縣市都組織出版了至少一種舊志,但至今沒有組織和發表過任何一種舊志的縣。
山西古編纂過程中,出現了著名的書志、晚清祥甯人楊杜,一生修行(含訂閱)13種,山西11種,河北2種,被公認為中國曆史上最古老的人物,其中山西為11種為廣修"山西同治",廣蘇為"戴州志",廣蘇為"戴州志", 光緒"九關縣志",光緒"長子縣志",光緒"更新李城縣志",光緒"團居縣志",光緒"長治縣志",光緒"天城縣志",光緒"天鎮縣志",光緒"長岐縣志"光緒"五台縣志"。山西的舊野心有"山西同治"、"光緒"山西同治"、康熙"平陽扶志"、乾隆的"禹州福志"、光緒的"五台新志"等等。山西老志精加工過程中,可能給李玉敏先生點學校完成得最多,如成華"山西同志"、萬裡"禹州福志"、餘正"舒平福志"、啟示錄《文水縣志》、康熙"甯鄉縣志"、萬裡"元起縣志"、于政"嶽陽縣志"、"民國"安澤縣志"、"廣珠"都用舊書編纂的資訊書, 有:李玉敏的《山西古代方志集》和《金志鈎沉》,郭占祥等《山西省西部總局、山西省地震局》《山西省地震曆史資料彙編》。運用山西舊志的工具書,有:李玉敏的《山西地方史總綱要》、劉偉義主編的山西文獻總結、山西西部史總結、餘明《山西地方史總結》、《山西西部編年史》、一秀雲的《< 山西同治>人物傳記索引》、張國軒的《山西西部史》、趙保平的《晉中總報告》。全面研究山西舊書,取得較大學術成果的是新出版的劉義玲《山西地方史》,全面梳理了山西地方史發展史、編纂史、摘要特征,翟志文系列、附錄現存和死書目錄,形成了最新的高層次研究成果。
山西整理舊書,除影印本外,本體均為點音符或标點符号,按古書整理方法的原則點數較少,且在整理過程中錄音、标點、錯誤一般,使用時一定要小心,最好檢查原件或影印本。可見,所有影印件都是必要的,影印件同時或然後仔細指向出版物,将大大友善公衆閱讀和利用。
二、題詞
山西的銘文受到重視,曆久彌新。如成化《山西同治》第17卷就是"紀念碑",分為17類,載有600多處銘文,包括紀念碑名稱、時代、作者姓名等。清末,山西巡撫主席胡聘編纂了《山右石刻系列》,收集了北魏至元朝末期840多年的720處銘文,記錄大小、字型、位置、題詞和檢驗。光緒方志家、甯鄉人楊杜編纂了《山西同治》的《金石》(該系列為《山右金石》單行出版後),共七卷,其中漢至園山山的銘文1550餘遍,列有銘文名稱、時代、作者姓名、地點、經語言檢驗和驗證,現收藏的銘文大多已死。在民國中,山西各地編輯了各種《金石志》、《金石》、《金石》、《濮陽縣金石》、《定裕金石考試》、《凱虎金石》等,許多題詞,略帶印證,供時日來人研究山西地區文化,儲存寶貴資料。
山西現存的銘文陳舊、順序齊全、數量多,支撐了山西地區的社會曆史,受到學術界的高度重視,研究進一步深入。東漢最早,特别是宋金元時期的銘文數量在同一時期,明清時期的銘文比比皆是。在1949年之前至少有30,000個銘文。太原金金"金王銘文和勳章"、臨沂"密雲太守何陽紀念碑"、"文西"賢宗皇書"和"平淮西碑"、夏縣"司馬溫宮神道紀念碑"、信義"雙落紀念碑"、廬山"姚天府神道"紀念碑、萬榮"、"銀陰二世聖明"、"福山"大唐龍角山青塘關聖明"、宜城"玉功和尚道紀念碑"等三晉著名古迹, 大同《大金溪井大慈恩寺修大寺紀念碑》(俗稱"朱禹紀念碑")等。
使用銘文時,最好檢視原銘文、延伸版和銘文更清晰的照片,如果這些條件尚不可用,那麼使用已出版的銘文書籍就成為最重要的方式。山西出版了一部銘文集,第一部推《三金石雕》,從2009年《臨沂市洪東縣卷》出版,現已出版近60個市縣,目前山西119個縣市和城區,近一半。基本上,每個縣卷,紅東縣、泸縣、孝義市、澤州縣、朔城市等5個縣市都是上下兩卷;《三金石雕》分縣安排,第一本書有省、市、縣銘文概況說明,可以先了解,包括現存和死銘文、标點符号記錄、簡解、附錄部分的延伸和擴充部分,但大部分銘文都沒有記錄銘文的陰名,主體是人名, 而且有捐贈公司、組織、個人和基金,這是基層社會史、企業史的研究,明顯缺乏資訊。當時,編纂原則不接受墓碑,但大多數縣收到了近年來出版的一些紀念碑。所謂大全,其實還算不完,比如上面提到的《靈秋》、《渾元》、《福山》、《曲伏》都曾出版過續集。《三金石雕大全金市澤州縣卷》(2卷)比晚出的《澤州銘文》(4卷)收到的銘文較少。《三金石雕》出版前,先後編纂出版了《三金石雕總書》9卷,除了泸州、陸亮之外,還有,每一座城市卷,都是家底,但《将軍》有很多錯誤,使用起來很用心。但《三金石雕》畢竟已經成為一本研究和使用山西現有銘文時優先使用銘文資訊的書,其價值不容置疑。《三金石雕》出版作品,晉城6縣全部出版,臨沂市出版數量最多,17個縣市已出版13個縣,而漳州市出版最慢。
除了《三金石雕》一路領先外,全省銘文收藏還出版了《明清山西銘文選材選》和《續一》、《續兩》3卷,入選《山西紀念碑》和《山西紀念碑續集》。市内銘文如金城金石之、晉中銘文、臨沂王朝銘文精選、河東白通紀念碑等。縣題文彙編如《澤州銘文》、《高平金石志》、《靈石碑文集》、《靈石古韻》(石卷)、《開湖石集》、《以觀古銘文集》等,選作如《甯村銘文選編》(前文集)、《玉都朝銘文選編》、《林縣銘文》、《玉水碑文"、"河碑文"等。村祇題,如古村郭威銘文收藏。編纂流域銘文,如泸縣五河石雕。
山西出版了《山西地震銘文集》、《山西戲文系列考察》、《晉尚銘文選刊》(一)、《山西清宮戲曲題錄試驗》、《金嶼紀念碑》、《河東鹽池紀念碑》等主題題刻。《河東出土墓書》、《河東水資源石雕》、《河東區書院銘文》、《弘東開湖水碑焚燒叢書》、《廣聖寺文獻與文獻彙編》、《五台山銘文》(同名兩部,漳州市文物局和五台山佛教協會分别編纂了一本《五台台山佛教》(金石)、《五台台山銘文選集》, 《陽澄唐寺銘文選編》、《太行山城堂寺銘文收藏》、《三金石雕大全長治市長知縣燕地紀念碑卷》、《晉城佛教金石記錄》、《高平訴訟紀念碑抄錄》。《中古西牛的焚燒紀念碑收藏》第三卷近年來出土于東南唐宋黨牛的墓志銘81廣場。市縣文史資料也有銘文冊,如《禹州史》有《古銘文》5輯5冊,市縣曆史資料也出版銘文、銘文冊。還有銘文工具,如"<山右石雕系列>,<山西同治金石>石雕子領域目錄"。45-48 研究山西銘文書籍,如《談山西銘文》、《金石證據史:三金石的曆史細節》等。
副市、縣《三金石雕》等山西銘文書,整理工作相當困難,但錄音和斷句往往有誤,使用時必須注意。使用銘文時,如果能親自放置原址的銘文,綜合考慮銘文、建築與田野的互相聯系,實作本土化,與地區的社會文化充分融合,這更有利于了解銘文所反映的文化資訊。
三、頻譜
魏金堂是一個閘閥社團,光譜很流行,但幾乎都是散落的。自趙松以來,竺族、修複譜系受到極大提倡,新的譜系也逐漸修訂,記載了千年曆史,華南之數、華北之質。山西現存的家譜中,宋金元時期流傳較多,以明清兩代和民國為主,尤其是清朝、民國最為多。雖然許多戰争,自然災害和其他原因已被破壞,但仍有許多剩餘的頻譜小費。或刻或鉛印刷或影印,大部分藏在私人場所,現在圖書館、博物館也收藏了很多,如山西省社會科學院家譜研究中心、文西縣檔案館、山西大學圖書館等。至于确切的物種數量,沒有确定的數字,保守估計超過2000種應該是沒有問題的。《山西文獻摘要》中有461種"光譜摘要",分為現存、待探、死三類,附簡要摘要。《中國國家家譜目錄》和《中國國家家譜總目錄》包含更多的山西家譜。文熙的"俞氏家譜"、戴縣的"馮氏家譜"、戴縣"楊氏家譜"、戴縣"崔氏家譜"、五個"徐家譜"、"魏縣徐氏家譜"、"丁氏"俞氏氏族譜圖"、泸州"朱氏家譜"、泸州"陳氏家譜"、"王氏家譜"、"太原"王家譜"、"張氏家族"、靈石"王家譜"、"陳氏家族"、淩石家譜、淩石家譜、淩石家譜、 邵守陽家譜、禾浙氏家譜、魯縣羅氏家譜、燕縣文家譜、石獅家譜、同成安王家譜、石樓楊家譜、香甯石基村楊家譜、連氏家譜、無鄉"信義成家譜"、"泸縣吳氏人物"、呂縣東山趙家譜、魏縣魏家譜、陽城"黃城村陳家譜", 燕縣《更新張家譜》、平定的《窦氏家譜》、平定的《周氏家譜》、平定的《禹氏家譜》、洪東的《漢族家譜》、曲沃的《俞氏家譜》、文西的《趙氏家譜》、文西的《郭氏家譜》、鶴進的《樸氏家譜》、榮熙的《徐氏家譜》、魯山的《段家譜》、夏縣的《俞水志源譜》、雲城的《河東路家譜》。例如,民國肮髒的《禹氏宗傳譜》第二卷為《墓碑》,記載了一百多處彜族祖先的銘文,價值非常高;近年來,一些舊的家譜被發現,或者影印、抄襲,特别是一些新修複的家譜全部或部分使用了舊家譜的内容,而且舊的家譜還在繼續傳承。但總體而言,在1949年之前,家譜的破壞遠遠超過現有的家譜,導緻山西地方文化研究存在重大缺陷。山西省文化廳組織或計劃設立一個大學科似乎非常必要,逐漸收集山西現有家譜,還要按地區進行普查,編制總清單,内容彙總,最好先影印再指向學校,最後出版山西現有家譜彙編, 這必将是嘉會學術界、廣大公衆的文化成就。
利用家譜資料,除了查找新舊家譜外,山西還出版了幾本家譜文化書籍,可以看到,如《林縣家譜文化》、《玉仙家族文化》、山西縣姓氏來源檢驗、《易以文史資料》系列6、《關氏三千年》、《洪東大桦樹根》、《 "紅洞大樹"(上下)包括很多當地的家譜。山西學者張海軒、李繼在山西家譜研究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張海璇先後撰寫了《家譜家族名研究集》、《家族名與源頭求根》、《王太原史》、《張太原史》和《太原史集》 : 張海軒《光譜選集》,并曾編輯《漢族譜的融合》;對山西家族成就的研究,如周正松對何東璇的研究,是《魏晉唐代河東》、《中國姓氏譜系:魏氏》、《家族史研究及其他》的作者,大量使用銘文;山西省社會科學院成立了家譜資料研究中心,收集了近3000種家譜資料,以及縮微膠卷近千張CD光牒,出版了《中國國家家譜目錄》,影印出版了《中國家譜整合》(全100冊)、《山西省社會科學院家》。家譜資訊研究中心藏族名人家譜系列(共285冊)、山西省社會科學院家譜資料研究中心藏族早期珍稀家譜系列(全部137卷)、月曆族名文學叢書(全部93卷),出版了《家譜研究四輯》期刊,譜系七輯。
明朝初期,金南洪東大桉樹移民、金杯馬兒針溝移民,都是政府組織的移民活動,後代遍布全國許多省市縣,是以有許多家譜都自稱是大桉樹的後代移民,洪東大桉樹已成為世界各地華人的精神家園, 漢族,這是山西乃至各階層的普遍現象。事實上,山西古今長期地處邊疆地區,因官員、駐軍、商事、逃兵和遷徙的老百姓曆年。如晉南、晉東南多河南、山東移民,以及晉中人因商出入境,金北、晉西北人"西進口"和三次困難時期遷往内蒙古較多,1949年以前晉中、晉南、晉東南幹部留在華中、華南、西南的人數衆多。特别是在兩省之間的邊界,移民更加頻繁。通過閱讀相關頻譜,可以清楚地呈現上述曆史資訊和特征。
譜系一般疾病,記錄往往有誇張的美的元素,追溯遠祖,往往依附于高貴聖賢,使用前提的前提必須經過測試才能識别,才能虛假地儲存真相。但是,家譜注重家族,是一個家族的曆史,可以彌補曆史,方志記錄不足,是研究家族出身的姓氏、傳承、家族規則、世系、成員功利、當地社會的寶貴資訊。
四、收藏
該系列,也稱為集合,是個人寫的詩集。對于研究人物、家族譜系、巡回教師、思想命題、學術成果、活動空間和區域社會的生活經曆,具有很高的資料價值。特别是那些在古代未能通過科教道路而長期居住于民基層從事文化教育事業的人,他們為研究當地社會而收集的資訊是一種難得而寶貴的資訊。這裡提到的72-75年詩集是基于研究山西地方文化的價值,是以還包括金詩集和選集。晉人文收藏,以明清和民國為儲存量最大的,這與民族現象是一樣的。
《山西文集》一書《其他文集》有687種,"合集"68種,部分死者不存在,這些資料會過于準确,其中一些書嚴格不算詩集,包括一些寬泛的,也可以大緻反映晉人詩集的現狀。
晉人詩集、收入系列,如《民國志》《山右詩集》(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影印本,上海古代出版社2014年點校本)收錄了十幾本,如《文藝集》、《宋禹集》、《莊靖先生遺産集》、《西台灣文集》等。近年來,山西出版了大型系列叢書《山西文華》,先後出版了《王姬集》、《文廷賢書》、《袁好題集》、《席偉集》、《餘雲石集》、《陳庭經集》、《陳庭京集》、《吳衛集》、《張申豔集》等;孔文谷續集、孔文谷詩集、大索爾唐詩選、酒吧廳集、酒吧廳續集、仰光廳收藏、斯諾登收藏、達斯瑪·張海紅收藏、張忠禮公共收藏、張世立第一集、句子筆記山莊收藏、孫仲景公共收藏。晉城三金文化研究會出版了《晉城史與人類沉積》,包括《何雨堂詩集》、《靈川詩集》、《壯經詩集》、《西北詩集》、《正午亭》、《定期回顧集》、《池水禁食集》、《六草堂詩集》、《燕學堂詩集》、《東谷詩集》。李宇主編《陽城史名人文》共28人,在陽城明清時期共37部作品,另有收入陽城詩集7部,其中明清市詩人130多部作品近千部,包括《寶水齋鈔票》、《寶水齋詩集》、《東谷詩集》, "回程收藏"、"三宇收藏"、"正午亭"等。《高平史文資料》主編,包括高平的散文集,包括《交換詩集》、《高平的遺産III》、《張麗本詩集》、《緻昌先生雲山集》、《浦西陰社三詩集》、《劉宮湛天集》、《畢振集》。田同徐主編《蘇水曆名家的生平》收錄了蘇水縣8位古代名家繼承人的11個藏品。《現代藝術系列》收到《懸停詩集》、《間諜之書》、《鏡書》等10餘種。
單行晉人文詩集,如《郭洪農集校筆記》、《司馬光集》、《文彥博集校筆記》(《文藝公集》、《袁玉功詩校筆記》、《袁玉山詩集筆記》)、《于文中公陵川》詩集、年表、年鑒、筆記、薛偉集、王家平詩譯、王家平、王瓊、霜紅詩集、 福山書、西北詩集、正午亭、孫家璇詩集、于承龍詩集、康克天和餘玉蘭詩集、夏銀堂詩集、寶水齋詩集、吳偉詩集、六草堂詩集、廬山家詩、程昆侖詩集、徐繼軒詩集、張瑞軒詩集、曹潤堂詩集(影印本)、建紅齋詩集, 晚香詩篇、吳衛詩集、楊杜詩選集、卧虎山人民情感集、陳景軒詩集、專文等。
還有一些家族、地區詩集,如《陳金城詩集》、《廈門梁詩集》、《潤城古詩集》(潤城、西坡、北銀、上莊、中莊、下莊、屯城、上府、下伏卷,共4卷)、《渝水詩集》、《義安詩集》、《河古詩集》、《玉榮詩集》等。
上述晉人詩集,基于對山西地區價值的研究,主要是那些在山西生活多年的官員、神職人員,寫的與晉人土地關系較多,利用自然價值較高。而一批常年從事晉人文領域的官員收藏,對山西地方文化的研究價值并不高。相反,大量前官員、居住在山西的外籍省級官員,他們的詩集,也應該多加重視,特别是當他們在晉民的住所為晉人寫序、志明和唱詩酬、看詩、研究山西地區的社會曆史具有重要的資料使用價值。
山西的地方文獻,除了以上四部,比較集中的還有地方曆史,也可以單獨分類,集中記錄晉帝史,價值也很高,完成出版如《金玉淵》、《晉政鑰匙》、《成山平科本末期》、《田園愛堂》、《河東鹽法學派釋義》、《山西武甫忠義孝道法》等。 金友日記、《山西客商入敗》等。
上述《方志》、銘文、家譜、山西地方文獻四大類集,很多都是正式出版的,也有部分内部印刷,隻列出作者的收藏和知識,不能完整,難免挂漏,但肯定有一定的代表性。再加上本土文獻的整理和出版,許多後代作者和當地文化愛好者參與收藏有一定的難度,有時需要到當地考察。山西地方文化研究機構,主要在各級省市三津文化研究會、地方辦、政協文史委、檔案館、圖書館、民間地方文學收藏家、愛好者和書商等都廣泛收藏,這些都是收藏應優先的對象。
近40年來,一批山西地方文獻被整理出版,為研究山西古代史和中國曆史提供了系統的基礎,但整理過程中的不規則性和錯誤不容忽視。現實文化發展需要,迫切需要山西地方文獻科學整理甚至整體編輯出版,編纂"舊史整合"、"石雕"、"光譜彙編"、"散文集"等,如地方系列的收藏、編纂性質,這必将有利于秋季的當代文化活動。[4]72-75
引用
任根。西義志語言.M. 北京: 方智出版社, 2003.
翟建平.山西省碑文藏與山西省檔案館使用,2015年(5).
劉偉毅.山西文獻綜述(M)太原: 山西人民出版社, 1998.
翟建平.臨沂地區文學及其彙編 s.J.漳州師範學院學報, 2018 (1).
一歌 曆史 研究資訊 一
電子郵件: [email protected]
編輯:Pam Simm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