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地震的成因類型及地震效應

作者:研地科工

一、地震的成因類型

地震按其發生原因可以分為以下四種類型:

(一)構造地震

由岩石圈及上地幔物質的機械運動使剛性岩塊突然斷裂而引起的地震,稱為構造地震(tectonicearthquake)。每年發生的構造地震約占地震總數的90%,包括絕大部分淺源地震和全部中源、深源地震。

構造地震很少孤立發生。一個地區在一定時期内往往出現由弱到強再到弱的一系列地震,稱為一個地震序列(seismicsequence)。其中最強的一次或相伴的幾次強震稱為主震(mainshock),主震之前發生的連續中小地震稱為前震(fore

-shock),主震之後的連續中小地震稱為餘震(after-shock)。1966年3月8日和22日,河北邢台地區發生了6.8級和7.2級兩次強震,在此前一個月内地震台網已監測到該區發生了數百次小震和個别的中強震。3月22日之後的幾年中該區又發生了數以千計的小震和少量的中強震。這是一個具有雙主震的地震序列。

地震的成因類型及地震效應

(二)火山地震

與火山噴發有明顯成因聯系的地震稱為火山地震(volcanicearthquake)。火山地震均為淺源地震。火山地震約占全球地震總量的7%,地震的震級較小,一般很少造成大的災害。

(三)陷落地震

地下洞穴的頂闆突然嚴重崩塌和陡峭山崖大量岩塊突然崩墜而引發的地震,稱為陷落地震(collapseearthquake)。陷落地震震級較小,其波及的範圍也較小。此外,由大隕石墜落到地面上也可引發地震,但在大陸上這種成因的地震極少。

(四)誘發地震

由于人為因素誘使地下岩塊中積蓄的應力突然釋放而形成的地震稱為誘發地震(inducedearthquake)。例如某區域在修大型水庫前的地震強度不大,數量較少。庫區蓄上幾億至幾十億立方水後,地震發生頻率顯著增高,甚至發生一些較強地震,其中一些地震應屬于誘發地震。在地下進行核爆炸也可能誘發地震。

二、地震效應

地震前後在地下和地面上由于地震而形成的直接的和間接的影響統稱為地震效應(earthquakeeffect)。它反映了地震的強度。一次大地震發生前,地下岩塊在構造運動的應力作用下不斷積累能量,這一過程相當長久。當應力作用達到一定程度後,地下岩塊将發生相應程度的變形和變位,地面可能出現局部的升降,引起地下水位的升降和成分的變化,甚至引起局部地段地電場和地磁場

的變化,個别地段岩塊的破裂會産生較小的地震。地下岩塊突然大規模斷裂和位移,産生該次地震的主震,不僅造成地面變形和地面建築物的毀壞,還會使地下水帶動泥沙從地裂縫中湧出地面(圖12-26,圖12-27)。如1970年1月5日雲南通海7.6級強震,在地面上出現一條斷續延伸60km的斷裂帶,兩盤水準錯開2.2m,許多地段湧水、冒沙。主震之後,地下斷裂位移的岩塊在後繼應

力作用下調整位态以達到新的平衡,是以在較長時間内還會不斷發生較小地震;受其影響的地面變形變位和地下水位,也有一個調整過程。是以,地震效應是地震破壞力、地震地質環境和人類活動互相影響的結果。地震烈度表主要是以地震效應為基礎編制出來的(表12-2)。

地震的成因類型及地震效應
地震的成因類型及地震效應
地震的成因類型及地震效應
地震的成因類型及地震效應
地震的成因類型及地震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