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地震的成因类型及地震效应

作者:研地科工

一、地震的成因类型

地震按其发生原因可以分为以下四种类型:

(一)构造地震

由岩石圈及上地幔物质的机械运动使刚性岩块突然断裂而引起的地震,称为构造地震(tectonicearthquake)。每年发生的构造地震约占地震总数的90%,包括绝大部分浅源地震和全部中源、深源地震。

构造地震很少孤立发生。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内往往出现由弱到强再到弱的一系列地震,称为一个地震序列(seismicsequence)。其中最强的一次或相伴的几次强震称为主震(mainshock),主震之前发生的连续中小地震称为前震(fore

-shock),主震之后的连续中小地震称为余震(after-shock)。1966年3月8日和22日,河北邢台地区发生了6.8级和7.2级两次强震,在此前一个月内地震台网已监测到该区发生了数百次小震和个别的中强震。3月22日之后的几年中该区又发生了数以千计的小震和少量的中强震。这是一个具有双主震的地震序列。

地震的成因类型及地震效应

(二)火山地震

与火山喷发有明显成因联系的地震称为火山地震(volcanicearthquake)。火山地震均为浅源地震。火山地震约占全球地震总量的7%,地震的震级较小,一般很少造成大的灾害。

(三)陷落地震

地下洞穴的顶板突然严重崩塌和陡峭山崖大量岩块突然崩坠而引发的地震,称为陷落地震(collapseearthquake)。陷落地震震级较小,其波及的范围也较小。此外,由大陨石坠落到地面上也可引发地震,但在大陆上这种成因的地震极少。

(四)诱发地震

由于人为因素诱使地下岩块中积蓄的应力突然释放而形成的地震称为诱发地震(inducedearthquake)。例如某区域在修大型水库前的地震强度不大,数量较少。库区蓄上几亿至几十亿立方水后,地震发生频率显著增高,甚至发生一些较强地震,其中一些地震应属于诱发地震。在地下进行核爆炸也可能诱发地震。

二、地震效应

地震前后在地下和地面上由于地震而形成的直接的和间接的影响统称为地震效应(earthquakeeffect)。它反映了地震的强度。一次大地震发生前,地下岩块在构造运动的应力作用下不断积累能量,这一过程相当长久。当应力作用达到一定程度后,地下岩块将发生相应程度的变形和变位,地面可能出现局部的升降,引起地下水位的升降和成分的变化,甚至引起局部地段地电场和地磁场

的变化,个别地段岩块的破裂会产生较小的地震。地下岩块突然大规模断裂和位移,产生该次地震的主震,不仅造成地面变形和地面建筑物的毁坏,还会使地下水带动泥沙从地裂缝中涌出地面(图12-26,图12-27)。如1970年1月5日云南通海7.6级强震,在地面上出现一条断续延伸60km的断裂带,两盘水平错开2.2m,许多地段涌水、冒沙。主震之后,地下断裂位移的岩块在后继应

力作用下调整位态以达到新的平衡,所以在较长时间内还会不断发生较小地震;受其影响的地面变形变位和地下水位,也有一个调整过程。所以,地震效应是地震破坏力、地震地质环境和人类活动相互影响的结果。地震烈度表主要是以地震效应为基础编制出来的(表12-2)。

地震的成因类型及地震效应
地震的成因类型及地震效应
地震的成因类型及地震效应
地震的成因类型及地震效应
地震的成因类型及地震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