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帶個保溫杯上講台講化學,趙東元院士說做科研最重要是“愛”

作者:美食家的小眼睛

殷夢昊 丁超逸 張校毓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王烨捷

“如果我把保溫杯裡的化學物質倒入大海,過一周後再把海水撈上來,還能找到保溫杯裡原有的化學物質嗎?”12月28日,在複旦大學相輝堂舉行的第五期浦江科學講壇上,複旦大學化學與材料學院院長、複旦大學相輝研究院首任院長趙東元以“‘孔’中看世界——無盡的科學前沿”為題作報告。他帶着一個保溫杯走上講台,既能喝水解渴,又能随手拿出來給大家普及科學常識。

帶個保溫杯上講台講化學,趙東元院士說做科研最重要是“愛”

圖為拿着保溫杯上浦江講壇的院士趙東元。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王烨捷/攝

做科研最重要的是什麼?趙東元的答案隻有一個字:愛。

“好奇心是人的本能,每個人都有。但真正要在科學上有所作為,我覺得最重要的就是‘愛’。這份愛不是簡單的興趣,而是一種從内心生發的理性思考。這種驅動力強烈到你願意為它付出所有。”趙東元以介孔材料領域的深入研究被公衆所熟知,但這次授課,他把視角拉得更廣更遠,從遙遠的古希臘哲學談起,分享化學這一學科從無到有、從有到專的曲折曆程,以及他對于科研工作返璞歸真的思考。

趙東元一向以備課認真著稱。為了今天的這場講座,他花了一周時間準備了148頁的幻燈片,既有化學科學的發展,也有創新的科學思維,還有未來的學科發展。

“化學沒有數學那麼‘精确’,也沒有實體那麼‘高大上’,很多時候也看不見摸不着。”趙東元說,僅僅為了弄清楚空氣的組成,化學家們花了三百多年的時間。

帶個保溫杯上講台講化學,趙東元院士說做科研最重要是“愛”

圖為趙東元講課。複旦大學供圖

“化學家要充滿想象力,要有做探險家的能力。”趙東元拿“有機合成天才”羅伯特·伯恩斯·伍德沃德舉例說,做學問的關鍵是“獨立”。

他認為,“正确的選題”,“好的科學方法”,“抛開功利、深邃思維和大膽質疑”,“科學合作和科學道德”,缺一不可。

“化學沒有聖杯。我的哲學氣質不在于為解答大疑問作研究,而是在于在美麗的化學庭院裡研究很多小的問題,将目光放在它們之間的關系上。”他最後借1981年諾獎得主羅爾德·霍夫曼的話勉勵大家,做科研不能好高骛遠,而要腳踏實地。

有觀衆現場提問,如何看待科學研究和應用之間的關系?趙東元回答道:盡管化學是離工業最近的一門基礎學科,很多研究成果都能實作轉化,但基礎研究不能隻考慮經濟效益和應用價值,而應當專注于提出問題和回答問題本身。

“正如化學在煉金術、煉丹術中存在了很長時間,當人們以擷取黃金為目的時,它就不是科學。”趙東元說,1661年,當羅伯特·波義耳寫下第一本化學“教科書”并開始研究物質的本質和物質的變化時,化學才成為一門科學。

帶個保溫杯上講台講化學,趙東元院士說做科研最重要是“愛”

圖為趙東元正在講課。複旦大學供圖

“基礎研究的翅膀一旦插上了應用的鉛砣,就難以高飛遠舉了。”他強調,做科研不要總是問“有什麼用”,“比如,如果你問一個數學家,你的研究有什麼應用,那我覺得是對數學家的不尊重”。他說,隻有先回答好基礎問題,才可能圍繞已有的科研成果,實作更為廣泛的應用。

此前的11月,複旦大學成立相輝研究院,趙東元受聘為首任院長。該研究院聚焦攻關前瞻性、挑戰性、高價值的關鍵科學難題,着力營造寬容、開放、活躍、自由的學術環境,為人才“十年磨一劍”提供制度保障。

“隻問是非,不計利害”的科學精神,是趙東元始終倡導的。他期待與更多科學家并肩努力、心無旁骛,“讓科學成為未來中國重要的文化基因,讓科學伴随我們的夢想實作”。

來源:中國青年報用戶端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