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3名院士共話醫學創新:要做沒有定冠詞的創新

作者:美食家的小眼睛

中國青年報用戶端訊(童寬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王烨捷)12月28日,中國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院長範先群,中國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院長甯光,中國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院長夏強在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舉辦的“精神傳承 創新引領 共話交醫高品質發展”院士論壇現場,共同探讨如何在新時代履行高水準科技自立自強的使命擔當,推動交醫事業邁向新的高峰。

3名院士共話醫學創新:要做沒有定冠詞的創新

圖為上海交大醫學院3名院士共話院士精神現場。本文圖檔均由上海交大醫學院提供

“二十多年前,當時腎上腺皮質瘤的确診需要270餘天的診斷時長,而如今隻需要4天即可确診,這就是科學的進步,而每一段科學的進步,離不開每一代不記名不記利的人所作出的貢獻。” 甯光從腎上腺皮質瘤的确診小故事表示“從攻克一個疾病到攻克一類疾病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

他号召醫學生們靜下心來、安下心來去從事自己的專業,用自己的力量讓别人活得更幸福、更健康,“人應該努力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如果你的愛好和事業完全相符,那努力的方向就是對的,如果不相符,就努力把事業變成愛好”。

3名院士共話醫學創新:要做沒有定冠詞的創新

圖為甯光院士。

夏強是2023年新晉的中國工程院院士,他認為,附屬醫院是臨床醫學人才培養的主陣地,“醫學生是未來的醫生,他們面對的是病人的生命,這就要求他們不能犯錯誤,是以必須在學生階段做好訓練”。他介紹,仁濟醫院近期出台了畢業後臨床博士後的激勵計劃,醫院會為他們提供一大筆經費,去鼓勵他們做畢業後的研究,“醫學是一門實踐的學科,課本上或者老師教授的内容不可能是以後在臨床上碰到的所有問題,是以,最大的老師其實是病人,面對不斷出現的新問題,就要不斷地學習”。

3名院士共話醫學創新:要做沒有定冠詞的創新

圖為夏強院士。

針對如何開展有組織的科研創新,範先群認為舞台很關鍵,高校應當要開展有組織的科研,實作科技自立自強,“我們鼓勵大家創新,去做别人沒有做過的事情,隻要久久為功,做好自己應該做的工作,一棒接着一棒,一代一定就比一代強”。範先群認為,不能僅僅依靠科學家們個人的單打獨鬥,“需要有組織地聚合人才,發揮創新團隊的優勢力量,最終實作醫學成果的創新與轉化”。

3名院士共話醫學創新:要做沒有定冠詞的創新

圖為範先群院士。

甯光提倡“沒有定冠詞的創新”,科學無大小,隻有新不新,每一個能夠解決實際問題的科學研究都值得深入探索和挖掘,“不論你是醫學生,或者是科學家,都不應該輕易被規則所限制或束縛,要勇闖無人區和死亡谷,探索别人尚未涉及的領域,解決現實中亟待解決的問題”。

夏強是肝病患兒“心肝寶貝”的守護者,回憶起當年自己剛到仁濟醫院的時候,雖然在自己研究的領域嘗試過很多次失敗,兒童肝移植的念想也有過很多次放棄,但最終沒有氣餒,經過多年的不懈努力,使仁濟醫院成為如今世界最大兒童肝移植中心。他勉勵醫學生們懷揣夢想、堅持到底,“夢想還是要有的,萬一實作了呢”。夏強用自己的奮鬥故事告訴大家,沒有一個成功人士是靠運氣的,他一定付出了超乎常人想象的努力,不可能輕輕松松成功。

甯光認為,好的醫生要具備高尚的人品和精湛的醫術,緻力于做0-1的創新突破,要走别人沒有走過的路,做沒有人做過的事,解決别人尚未解決的問題,“如果你的成績在十年之後被記住,算小有成績,百年千年後還能被記住,才叫大科學家”。

來源:中國青年報用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