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鄭州岐伯山AI醫生診斷準确率超九成

鄭州岐伯山AI醫生診斷準确率超九成

與鄭州旗博山醫院一起完工,有醫院資訊系統(資訊圖)河南商報記者左東辰/合圖

吳志興,河南商報首席記者

連續體溫檢測裝置、移動護士站、移動咨詢系統、智能分娩機器人...從首例新冠肺炎患者至今,旗伯山醫院資訊化建設經受住了實際考驗。

該系統從開始到結束隻需要一周的時間。

疫情下,無論是醫院對患者的診療,還是企業資訊化申報的恢複生産,還是社群接入層層控制、數字化技術,都已成為鄭州戰争"疫情"的一把"利劍"。

七寶山醫院

三個月的工作現在将在一周内完成

1月27日,鄭州七寶山醫院(鄭州市第一人民醫院傳染病醫院)開業。在開幕現場,鄭州市第一人民醫院資訊科科長蔔偉了解到,這是俗稱河南版的"小唐山"醫院資訊,由醫院自己建造。

那天壓力開始了。按照原計劃,他們要到2月6日才能完成任務。

鄭州市首屆人民醫院副院長心母問道:"一個現代醫院資訊化建設周期至少需要三個月,但現在留給我們隻有一個星期,這是一項非常艱巨的任務,有信心完成嗎?"

此時,情緒高漲,"疫情形勢越來越嚴重,資訊化建設是我們的職責,我們将在最短的時間内盡最大努力打赢這場資訊化建設之戰。"

鄭州市第一人民醫院選擇與阿裡雲合作。

"如果我不去,我會後悔一輩子。

1月31日上午,阿裡雲項目負責人楊文貴抵達鄭州。前一天晚上,當他在上海洗碗時,他接到了老闆的電話。

"鄭州有一個項目,現在疫情發展非常迅速,鄭州市政府決定建一座河南版的'小唐山'醫院,隻用了6天。你不了解醫療行業嗎?"

"我不明白。"

"不明白你一次明白就做,給你5分鐘,跟你家人打個招呼,然後給我回信。時間緊迫,如果不去,隻能安排别人。"

當晚,楊文貴訂了一張火車票,坐上了最早開往鄭州的火車。談到接手任務的想法,楊文奎說:"如果我走了,我可能會後悔一兩天,如果我不去,我會後悔一輩子。"

在到達鄭州第一人民醫院之前,楊文貴的同僚們與醫院進行了長時間的會面,包括蔔先生。會議一直持續到1月31日,3a.m.,經過14個小時的讨論,兩隊終于确定了資訊化建設的初步計劃:引進CT成像和AI診斷、智能體溫檢測系統和智能配電機器人等裝置,同時對患者的入院病曆、診斷、醫學影像等全過程進行數字化管理。

"這真的是一場與時間的賽跑。經過讨論,他們決定:"最快的解決方案是将其部署到雲上,"他說。

太忙了,她甚至忘了服用抗凝劑

1月31日,阿裡雲工程團隊抵達鄭州市第一人民醫院。

醫院在辦公室門口設立了一個體溫測試點,值班護士每兩個小時測量一次工程師的體溫。蔔說,阿裡雲工程師兩批約80人,為此,醫院專門在機場庭院區為他們找了一個獨立的辦公空間。

雙方已有100多人參與了這場"戰鬥"。他稱與他一起工作的工程師為"孩子們"。

"時間太晚了,我們部門的孩子,阿裡的孩子,留在電腦旁邊的食物沒有動,但我得告訴他們一個接一個地吃。蔔告訴河南商報。

加班後,系統将在 2 月 6 日之前在雲上"測試運作"。在短短六天内,50多個業務系統,40多種資訊裝置,700多套硬體安裝和部署。

當時,由于岐博山醫院仍處于建立設過程中,硬體布局無法一步到位。為此,薄未和楊文奎等人"見縫","每天到現場跑,人盯着,能放上一點。"現場沒有休息,從業人員不得不在地闆上鋪上廢紙箱休息。

在一次協調會上,曾做過心髒支架手術的鄭州市第一人民醫院副院長于宏偉看到蔔的臉色蒼白,他問特異病人:"你術後狀态不對,怎麼了?""

這是想想,因為太忙了,我忘了吃抗凝劑。

治療的第一天是她壓力最大的一天

疫情期間,由于物流不便,"我們有通行證,但供應商不能走出小區,不能進廠,貨物不能送。"為此,蔔和楊文奎的人轉而聯系了多家供應商來解決問題。

最後,他們設法在2月10日進入現場進行現場布置和調試。在調試智能配電機器人時,從業人員帶領"小家夥"兩次,"一共17扇門,導盲犬像導盲犬一樣,帶領它去識别門。"

"是岐博山醫院的護理助理,醫護人員隻需要給它配套的藥,然後選擇要配置設定的房間号,輕輕按下'開始'按鈕,就會動作穩定,快速到達指定位置,非常友善。介紹。

2月13日,來自全國各地的專家進駐岐山醫院。

2月16日,首例新冠肺炎患者入住岐博山醫院。"這是她壓力最大的一天,"他說。

"就像聯考一樣,通常準備得更多,試卷才是真正的問題。為此,她帶領20多名工程師在醫院的另一個房間等候,"我們可以通過遠端會診巴士、對講機,甚至遠端'動手'教學,與熟悉新系統的醫生進行溝通。"

最終,旗博山醫院的資訊化建設經受住了實踐的考驗。

此前,鄭州市第一人民醫院黨委副書記、院長、鄭州旗伯山醫院院長徐金生在接受河南商報社采訪時介紹,新冠肺炎"AI輔助平台"和"CT圖像AI診斷"準确率達96%,可以不接收到新冠心病病例或低級别醫生,提供有效的診斷識别參考。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