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魯甸縣委、縣政府認真踐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重要理念,将文明城市建立工作作為做好“城 ”的文章的重要舉措,彙聚全縣力量,鞏固提升成果,豐富文明建立活動,加強社會治理,讓人民群衆有更多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高站位嚴要求,高屋建瓴抓謀篇布局。
01
堅持一把手挂帥、以城帶鄉、城鄉同創,鞏固提升文明城市。
一是健全工作機構。魯甸縣自建立以來,成立縣建立全國文明城市指揮部,由縣委書記、縣長任指揮長,下設指揮部辦公室。2023年,縣委常委、宣傳部部長親自排程創文工作,抽調人員到創文辦,確定有機構、有機制、有人抓,工作高效有序。二是完善工作制度。完善“一月一提示、一月一督查,一月一通報,一月一排程”工作模式。三是強化網格關聯。将縣城建成區劃分為27個網格,27名縣處級上司牽頭督導網格管理、47個機關機關對網格進行包保,探索“紅黃綠”精細化管理模式,設立“鄉鎮+村(社群)+片區+村民小組+群衆”五級基層治理網格12834個,加強縣直部門、鄉鎮(街道)、村(社群)三級關聯,做到統一謀劃、統一排程、統一行動。
高标準實舉措,多管齊下抓提檔更新。
02
不斷在凝心聚魂、優化發展環境、提高文明素養、提升城市品位、提高群衆滿意度等方面下功夫,全面推進城市提檔更新。
加強理想信念教育,建設信仰堅定之城。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為魯甸高品質發展提供堅強思想保證,強大精神力量。
一是深入廣泛開展宣講工作。印發《開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百縣千鄉萬村行”宣講活動實施方案》,組建縣、鄉兩級宣講隊伍和石榴宣講團、青年宣講團、巾帼宣講團等特色宣講團分層分衆分類開展文明宣講。利用新媒體平台開展微視訊、微宣講、微黨課等網上宣傳宣講活動,推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深入基層、深入人心。二是組織開展好黨委(黨組)理論學習中心組學習。統籌全縣各級黨委(黨組)結合實際開展理論學習。
聚焦城市文明素養,建設崇德向善之城。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建立工作,塑造城市之魂,培育城市之德。
一是着力增強市民文明意識。紮實推進“自強、誠信、感恩”教育,積極開展文明實踐活動。通過講給群衆聽、做給群衆看、帶着群衆幹,引導群衆革除陳規陋習、崇尚文明新風。二是不斷規範市民文明行為。統籌石榴宣講團、青年宣講團、巾帼宣講團等特色宣講隊伍分類開展宣講,深入實施“百千萬”志願服務工程,帶動幹部群衆注冊志願者64771名,組織發動廣大機關幹部和群衆參加志願服務活動,常态化開展環境衛生整治、文明交通勸導等志願服務,開展家風傳承、操家理務、文明禮儀、消防用電、交通安全等教育訓練,市民社會公德意識增強、城市面貌提亮。
(代富文一家)
(顧旭昌一家)三是切實抓好先進典型選樹。通過政府引導、行業組織、群衆參與,持續開展“文明機關”“文明家庭”“身邊好人”“新時代魯甸好少年”“好婆媳”“好鄰居”等系列群衆性公德心建立活動,引導群衆向上向善、孝老愛親、重義守信、勤儉持家。2023年,選樹先進教師70人、十佳學校10家、其他各類先進典型100餘人,康遠平被司法部表彰為全國模範調解員,魯甸縣龍頭山鎮群衆代富文被表彰為2023年第三批“雲南好人”,魯甸順心社會工作服務中心獲評2023年度雲南省學雷鋒志願服務“五個一批”最佳志願服務組織,“銀發志願服務隊”被命名為雲南省最美銀發志願服務團隊。顧旭昌家庭被中宣部和全國婦聯評選為全國最美家庭,魯甸縣成功建立省級和市級文明榮譽稱号17個。
展示城市獨特魅力,建設文化厚重之城。魯甸縣以建立文明城市為契機,把城市的文化建設擺上重要位置,用人文精神增添城市魅力,用文化生活打造城市氣質。
一是常态化開展志願服務活動。以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為主要陣地,以志願服務活動為主要方式,以志願者為主體力量,發動全社會參與,全面推動文明實踐活動。二是不斷豐富市民文化生活。完成全縣84所宗教活動場所文化建設,增強了教職人員和信教群衆的國家意識、法治意識、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指導文藝節目展演、展覽等活動,組織舉辦“禮贊新時代 奮進新魯甸”圖檔展,充分展示魯甸近年來的新發展、新變化和人民群衆的幸福新生活。三是打造書香魯甸。結合季節特色面向不同群體開展有亮點、接地氣和形式多樣、内容豐富的全縣主題全民閱讀共4場,鄉鎮(街道)組織農家書屋組織形式多樣的閱讀290場次。承辦全市鄉村文旅能人教育訓練,奮進圖檔展、小寨櫻桃節、千年銀都書法展、保利劇院演出等展現魯甸城鄉文明變化。
錨定城市發展定位,建設和諧宜居之城。常态長效推進文明城市建立工作,城市環境不斷美化。通過新時代“昭通印象”打造,推進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六種文明風尚深入人心,平安建設取得成效,群衆安全感不斷提升。
緊扣群衆所需所盼,建設人民滿意之城。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導向,緊緊抓住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不斷實作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一是人文關懷暖民心。落實養老服務政策,全面推進養老服務設施建設,全縣建成并投入營運的養老福利機構5個,在建養老服務設施項目6個,建成的居家養老服務中心6個、在建5個,建成老年之家6個,在安置區開設老年幸福食堂2個,有效解決困難群衆及老年人就餐難問題;為鄉鎮部分特困老人、“三留守”人員免費安裝親情探視視訊裝置,友善視訊對話和交流。二是誠信建設潤民心。建立健全保護消費者合法權益的部門協作機制、社會共治機制,強化縣市場監管局、縣法院等部門協作,及時解決消費糾紛,營造安全放心的消費環境。三是民生實事惠民心。實施縣四小等3所學校改擴建項目,引進雲師大附屬鎮雄中學、昆明駕馭式自主教育研究院合作辦學,教育品質得到提升,促進教育高品質發展;推進“健康魯甸”建設,縣中醫院新院區投入使用,13個鄉鎮(街道)衛生院全部達标,硯池、茨院、火德紅、龍頭山4家衛生院建成“省級示範中醫館”;建成卯家灣零工市場,開展農村勞動力技能教育訓練1.7萬人次,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22.66萬人次;縣城敬老院、小寨敬老院完成主體建設;辦理拖欠農民工工資信件971件,保障支付農民工工資1.45億元。
高頻次全覆寫,線上線下抓氛圍營造
03
堅持宣傳群衆、發動群衆、吸引群衆,讓群衆成為文明城建立的主體力量。
一是抓好媒體宣傳。各級各類媒體平台釋出時代新風宣傳資訊2500餘條次,繪制時代新風主題宣傳畫100餘幅10000餘平方米;在廣場、公園等公共場所制作道德模範宣傳欄200餘處;縣級媒體釋出轉刊宣傳道德模範和身邊好人資訊26期;各平台播報各類公益廣告每月1800餘條次。二是做好專題宣傳。以打造新時代“昭通印象”六種良好風尚為主題,制作宣傳手冊、倡議書發放到各鄉鎮(街道),在城鄉投放公益廣告960餘條次,各級各部門LED屏宣傳6800餘條次。縣融媒體中心開辟專題專欄,釋出倡議書,持續刊播圖文資訊50餘條,利用1027個城鄉應急廣播宣傳730餘次。依托新時代文明實踐,推動“昭通印象”六種良好風尚進機關、進學校、進農村、進社群、進企業、進家庭,開展教育活動94場次。
魯甸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堅持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堅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的工作導向,牢固樹立“建立永遠在路上”的工作理念,不斷提升市民文明素質、城市文化品位、群衆生活品質,努力建設信仰堅定、崇德向善、文化厚重、和諧宜居、人民滿意的文明城市。
來源丨魯甸縣融媒體中心 魯甸縣創文辦本期編輯丨李東梅 馬文升編審丨孔祥曙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