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鲁甸县委、县政府认真践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理念,将文明城市创建工作作为做好“城 ”的文章的重要举措,汇聚全县力量,巩固提升成果,丰富文明创建活动,加强社会治理,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高站位严要求,高屋建瓴抓谋篇布局。
01
坚持一把手挂帅、以城带乡、城乡同创,巩固提升文明城市。
一是健全工作机构。鲁甸县自创建以来,成立县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指挥部,由县委书记、县长任指挥长,下设指挥部办公室。2023年,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亲自调度创文工作,抽调人员到创文办,确保有机构、有机制、有人抓,工作高效有序。二是完善工作制度。完善“一月一提示、一月一督查,一月一通报,一月一调度”工作模式。三是强化网格联动。将县城建成区划分为27个网格,27名县处级领导牵头督导网格管理、47个机关单位对网格进行包保,探索“红黄绿”精细化管理模式,设立“乡镇+村(社区)+片区+村民小组+群众”五级基层治理网格12834个,加强县直部门、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联动,做到统一谋划、统一调度、统一行动。
高标准实举措,多管齐下抓提档升级。
02
不断在凝心聚魂、优化发展环境、提高文明素养、提升城市品位、提高群众满意度等方面下功夫,全面推进城市提档升级。
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建设信仰坚定之城。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为鲁甸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力量。
一是深入广泛开展宣讲工作。印发《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百县千乡万村行”宣讲活动实施方案》,组建县、乡两级宣讲队伍和石榴宣讲团、青年宣讲团、巾帼宣讲团等特色宣讲团分层分众分类开展文明宣讲。利用新媒体平台开展微视频、微宣讲、微党课等网上宣传宣讲活动,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基层、深入人心。二是组织开展好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统筹全县各级党委(党组)结合实际开展理论学习。
聚焦城市文明素养,建设崇德向善之城。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创建工作,塑造城市之魂,培育城市之德。
一是着力增强市民文明意识。扎实推进“自强、诚信、感恩”教育,积极开展文明实践活动。通过讲给群众听、做给群众看、带着群众干,引导群众革除陈规陋习、崇尚文明新风。二是不断规范市民文明行为。统筹石榴宣讲团、青年宣讲团、巾帼宣讲团等特色宣讲队伍分类开展宣讲,深入实施“百千万”志愿服务工程,带动干部群众注册志愿者64771名,组织发动广大机关干部和群众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常态化开展环境卫生整治、文明交通劝导等志愿服务,开展家风传承、操家理务、文明礼仪、消防用电、交通安全等培训,市民社会公德意识增强、城市面貌提亮。
(代富文一家)
(顾旭昌一家)三是切实抓好先进典型选树。通过政府引导、行业组织、群众参与,持续开展“文明单位”“文明家庭”“身边好人”“新时代鲁甸好少年”“好婆媳”“好邻居”等系列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引导群众向上向善、孝老爱亲、重义守信、勤俭持家。2023年,选树先进教师70人、十佳学校10家、其他各类先进典型100余人,康远平被司法部表彰为全国模范调解员,鲁甸县龙头山镇群众代富文被表彰为2023年第三批“云南好人”,鲁甸顺心社会工作服务中心获评2023年度云南省学雷锋志愿服务“五个一批”最佳志愿服务组织,“银发志愿服务队”被命名为云南省最美银发志愿服务团队。顾旭昌家庭被中宣部和全国妇联评选为全国最美家庭,鲁甸县成功创建省级和市级文明荣誉称号17个。
展示城市独特魅力,建设文化厚重之城。鲁甸县以创建文明城市为契机,把城市的文化建设摆上重要位置,用人文精神增添城市魅力,用文化生活打造城市气质。
一是常态化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为主要阵地,以志愿服务活动为主要方式,以志愿者为主体力量,发动全社会参与,全面推动文明实践活动。二是不断丰富市民文化生活。完成全县84所宗教活动场所文化建设,增强了教职人员和信教群众的国家意识、法治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指导文艺节目展演、展览等活动,组织举办“礼赞新时代 奋进新鲁甸”图片展,充分展示鲁甸近年来的新发展、新变化和人民群众的幸福新生活。三是打造书香鲁甸。结合季节特色面向不同群体开展有亮点、接地气和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全县主题全民阅读共4场,乡镇(街道)组织农家书屋组织形式多样的阅读290场次。承办全市乡村文旅能人培训,奋进图片展、小寨樱桃节、千年银都书法展、保利剧院演出等展现鲁甸城乡文明变化。
锚定城市发展定位,建设和谐宜居之城。常态长效推进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城市环境不断美化。通过新时代“昭通印象”打造,推进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六种文明风尚深入人心,平安建设取得成效,群众安全感不断提升。
紧扣群众所需所盼,建设人民满意之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导向,紧紧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一是人文关怀暖民心。落实养老服务政策,全面推进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全县建成并投入运营的养老福利机构5个,在建养老服务设施项目6个,建成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6个、在建5个,建成老年之家6个,在安置区开设老年幸福食堂2个,有效解决困难群众及老年人就餐难问题;为乡镇部分特困老人、“三留守”人员免费安装亲情探视视频设备,方便视频对话和交流。二是诚信建设润民心。建立健全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部门协作机制、社会共治机制,强化县市场监管局、县法院等部门协作,及时解决消费纠纷,营造安全放心的消费环境。三是民生实事惠民心。实施县四小等3所学校改扩建项目,引进云师大附属镇雄中学、昆明驾驭式自主教育研究院合作办学,教育质量得到提升,促进教育高质量发展;推进“健康鲁甸”建设,县中医院新院区投入使用,13个乡镇(街道)卫生院全部达标,砚池、茨院、火德红、龙头山4家卫生院建成“省级示范中医馆”;建成卯家湾零工市场,开展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1.7万人次,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22.66万人次;县城敬老院、小寨敬老院完成主体建设;办理拖欠农民工工资信件971件,保障支付农民工工资1.45亿元。
高频次全覆盖,线上线下抓氛围营造
03
坚持宣传群众、发动群众、吸引群众,让群众成为文明城创建的主体力量。
一是抓好媒体宣传。各级各类媒体平台发布时代新风宣传信息2500余条次,绘制时代新风主题宣传画100余幅10000余平方米;在广场、公园等公共场所制作道德模范宣传栏200余处;县级媒体发布转刊宣传道德模范和身边好人信息26期;各平台播报各类公益广告每月1800余条次。二是做好专题宣传。以打造新时代“昭通印象”六种良好风尚为主题,制作宣传手册、倡议书发放到各乡镇(街道),在城乡投放公益广告960余条次,各级各部门LED屏宣传6800余条次。县融媒体中心开辟专题专栏,发布倡议书,持续刊播图文信息50余条,利用1027个城乡应急广播宣传730余次。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推动“昭通印象”六种良好风尚进机关、进学校、进农村、进社区、进企业、进家庭,开展教育活动94场次。
鲁甸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工作导向,牢固树立“创建永远在路上”的工作理念,不断提升市民文明素质、城市文化品位、群众生活质量,努力建设信仰坚定、崇德向善、文化厚重、和谐宜居、人民满意的文明城市。
来源丨鲁甸县融媒体中心 鲁甸县创文办本期编辑丨李东梅 马文升编审丨孔祥曙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