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民的優越地位導緻義和團蜂起
- 一個口号石破天驚,可以迅速改換身份
3.秘訣的傳承,安全第一
- 秘訣的修正,還是安全第一
衆所周知,晚清社會沖突叢生、階層固化,社會裹足不前,各種積弊累積疊加已到了令人駭然的地步。這時候的社會沖突,除了窮富之争,官民不睦,還有對洋人欺壓的仇恨,對教民享受高規格待遇的不滿,林林總總的,總之大家心裡有很多怨氣,卻又對現實無可奈何。
這時有錢的大戶人家中,逐漸形成一種風氣,将孩子送到日本留學,錢财更多的,則送孩子去歐洲留學。1905年清廷廢除科舉後,留學更成為大戶人家的潮流,他們覺得孩子隻有留洋才有前途。
但窮苦百姓沒有這個财力,别說留洋了,送孩子去本地的學堂也力有不逮。
窮困,是晚清年間社會底層最常見的景象。但誰不想富起來呢,誰不想做人上人呢?可是在那個死水不泛微瀾的社會,窮人沒有了做人上人的通道。社會高度穩定,窮人翻身的機會無限接近于零。
實在不行,那就窮一輩子吧,能活命就行。百姓的要求其實也不算高,隻要能活命,其他的事可以想想,但活命才是最重要的。反正窮人多的是,有大把大把的人給自己作伴。
1.教民的優越地位導緻義和團蜂起
但洋教的傳播,讓百姓們不能安心活命了。
那些洋人教士傳播基督教,拉攏百姓入教,宣稱入了教就能獲得上帝保佑。有些百姓禁不住拉攏就入教了,搖頭晃腦的唱頌歌,也念幾句聖經上的言語,其實多數入教者都半懂不懂的,對上帝呀耶稣呀這些概念并不清楚,隻是覺得集會唱經也挺熱鬧的,好歹能調劑一下窮困無聊的日子。
但當官府與教民有了沖突,比如沒交糧被抓了,鄰裡糾紛被官府罰了,等等,傳教的洋教士馬上就行動起來,闖入官府營救自己的教民,或者強烈抗議,要求官府改判教民無罪。
晚清的官員,口頭上對洋人鄙夷憤恨,但心中對洋人怕得要死,絲毫不敢得罪。隻要洋人一鬧,他們馬上就慫,立即放人。鄰裡糾紛中判教民有錯的,也立即改正,轉身罰那些沒有入教的。
這樣鬧來鬧去的,逐漸形成一種怪現象:入了教的趾高氣揚,對官府也敢硬怼。沒入教的百姓則灰頭灰腦的,不敢與教民生糾紛,不敢惹他們,因為他們有洋教士撐腰。
可是這也太憋屈了,本來大家都是窮人賤命,沒有高低貴賤之分,你卻忽然攀了高枝,反過來蔑視我甚至欺壓我。我受官府的欺壓可以忍,受你的欺壓是絕對不行,你和洋人都不是好東西。
于是大刀會或類似的小股組織出現了,後來又叫做義和團,他們專殺教民和洋教士。他們稱教士為洋毛子,教民為二毛子。最後仇洋心理更新,殺的範圍逐漸擴大,凡家中有洋物者,都在必殺之列。所謂洋物,諸如洋布、洋油、洋火等,凡有各種洋玩意的都是二毛子,都必須殺。
可這樣子殺,官府坐不住了,就組織軍隊鎮壓。小股的義和團衆幾乎都被鎮壓了,大股的日子也不好過,被官軍追的到處跑,想發展壯大極其困難。
這時候殺洋隊伍中出現了高人,提出了一個口号:保清滅洋、扶清滅洋。同時對這個口号進行解釋,說他們都是愛國百姓,憤恨洋人無禮禍亂我大清國,是以揭竿而起,意在殺盡洋人,以保大清的江山萬萬年。
- 一個口号石破天驚,可以迅速改換身份
這個口号一出,石破天驚,風雲為之變色。
這個口号朝廷愛聽,慈禧太後更愛聽。可恨的洋人曾欲逼慈禧退休,還政于光緒,慈禧非常惱火,但又拿洋人沒辦法。如今有人替她殺洋人,這簡直是天大的好事。
于是一紙诏書下發,宣稱義和團都是義民,不許鎮壓,并允許義和團進京傳道,給京城的官吏百姓傳授對付洋人的那些法術,比如用女人亵褲讓洋人大炮失靈,用狗血人糞讓洋槍射不出子彈,等等。
诏書一發,義和團最輝煌的時刻到了。成員迅猛擴張,底層百姓争着搶着加入,各地的官府待若上賓,請大師哥去赴宴,與他套交情拉關系。别說小地方的官府了,即便京城的王公也不敢怠慢,大師哥可以住在王府,公然在府内開壇作法。那些王爺大臣對大師哥也恭恭敬敬的,恨不得與他拜成兄弟,對義和團成員也十分客氣,小心翼翼的。
當然,義和團最後失敗了,被洋人的槍炮殺了不少,被官府砍了不少,更多的逃散了,但“保清滅洋”“扶清滅洋”的法寶傳了下來,這個傳承代代不絕。
有心人發現,“滅洋”二字,對底層百姓的号召力最大。窮苦百姓一般活得比較憋屈,他們怕惡人、怕官府、怕地痞無賴,對小偷也不敢呵斥一聲,與鄰居有沖突也不敢大聲罵出來,心中憋了無數的委屈,但說起罵洋人殺洋人,因為毫無危險,(洋人遠在國境之外,怎麼罵他們也聽不見,當然很安全。)是以人人踴躍意氣風發,借着罵洋人,将心中的苦悶憋屈也吐一吐。
是以以此做号召,很容易聚攏群衆,瞬息間形成龐大勢力。等人多勢衆了,号召者不就成了大師哥,與王侯公爵平起平坐了。
而“保清”“扶清”,去掉大清朝的背景,其精髓就是愛國。隻要打着愛國的旗幟,官府就不好意思鎮壓,還得從旁照拂。以此手段聚攏勢力,簡直是太高明了。
- 秘訣的傳承,安全第一
其實,以滅洋、恨外國鬼子與愛國情懷捆綁在一起的法子,并不是義和團的獨家發明,早在千多年前就有了。
黃沙百戰穿金甲,不滅樓蘭終不還——王昌齡,願将腰下劍,直為斬樓蘭——李白,當然還有許多這樣的詩句,就不一一舉例了。
李白、王昌齡都活躍在盛唐時代,此刻的唐朝國力強大,不斷開疆拓土,按說沒有那種受人欺負的怨婦心理,但要表現豪邁的愛國情懷,仍是要用斬殺外國鬼子來表達。
之是以這樣表達,原因自然很多,但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安全。盛唐時的奸賊李林甫、楊國忠,做壞事動搖國家的根本,可王昌齡、李白敢用罵他們來表達愛國情懷?不敢,絕對不敢,太不安全了,最多隻能在心裡腹诽幾句。
而罵樓蘭,嚷着要斬樓蘭,不但能表達情懷,還非常安全,怎麼罵也沒事。
其實樓蘭是個撮爾小國,對大唐幾乎形不成大威脅。真正威脅唐朝的,前有突厥,後有吐蕃,但後來突厥融入了唐朝的大家庭,不能罵了,吐蕃又成了唐朝的親戚,也不能罵了,那就隻能罵樓蘭恨樓蘭。
樓蘭隻是一個代号,表示外部勢力,并不一定就真的指那個小國樓蘭。
同樣的,義和團的滅洋,“洋“也隻是一個代号,代之外部勢力。
是以義和團的“保清滅洋”,是吸收了古人的經驗,再變化一番弄個花樣搞出來的。并以此在近代史上留下了轟轟烈烈的一幕。
隻不過後人對義和團的褒貶不一,有人說他們是反帝反封建的先鋒,有人說他們是愚昧落後的群氓。
但是換一個角度來看,義和團的确是大智若愚,至少他們中的大師哥是大智若愚,他們知道在那個年代,隻有用“保清滅洋”才能聚攏人衆,才能迅速改變自己的地位,提升自己的身價。
大師哥們并不真的愛大清,因為二者毫無瓜葛。若是官吏,拿了皇家的俸祿,說心中有愛勉強能講過去。可大師哥們都是鄉間的貧苦百姓,受盤剝受欺壓的窮吊絲,沒受過皇家一絲恩惠,他的愛意從何而生?偉人說過“世上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但大師哥能裝得滿腔愛心,摯愛猶如刻印在臉上,這樣的人,雖大字不識一個,可真的是大智若愚,是一群不世出的人才呀。
- 秘訣的修正,還是安全第一
話說回來,義和團也有不智的地方,若他們隻是喊喊口号,并不真的去與洋人厮殺,就不會死得那麼慘,就不會敗的那麼不堪,那些法術的真假也不會馬上被人識破。
不過,此後大師哥的精神繼承者們,吸取了義和團的經驗和教訓,他們口頭上公開喊着“愛國”及“滅洋”,私下裡卻絕不和洋人作對,相反還要和洋人暗中拉關系。至于這關系怎麼拉,也是各有絕招,比如積極參加洋人的聚會,脅肩谄笑,比如設法給洋人交點稅。總之他們并不真的招惹洋人,以免前輩的覆轍。
至于“愛國“,他們也隻是喊喊,以此聚攏人氣招來生意罷了。國家真需要他們獻身、獻财,他們馬上就閉嘴不言了,假裝自己什麼也沒聽到。
真正的愛國者,并不整天将愛國挂在嘴上,隻是默默不言的付出,在需要時獻出生命也在所不惜。
就像父母衆多的子女,奸猾者口中整天喊“孝順“,但一分錢不出,一碗水不端,隻靠花言巧語騙父母的養老金。那些陪伴父母到老,病床前照顧花錢的子女,才是真的孝順,但這些子女都不宣揚自己,覺得自己所作所為都是子女應盡的本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