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構房地産發展新模式,建立‘人、房、地、錢’要素關聯的新機制……”不久前召開的全國住房城鄉建設工作會議提出,下一年的工作要堅持穩中求進、以進促穩、先立後破。
這幾年房地産業的深度調整有目共睹,市場需求不振,成交不佳,房企遭遇困境,種種迹象都表明,這一傳統産業已經到了“不得不變”的十字路口,亟待新模式帶來的新突破。
南方+記者 楊佳 繪圖
事實上,面臨如何“破”這一問題的,又何止房地産?傳統産業要打破舊有的生産模式、管理模式,而新興産業發展到一定階段後也需要突破。
事物的發展總是不破不立的。面對如何“破”的課題,需要拓展思維,見招拆招,尋找突破點和新道路,這或許才是産業經濟不斷進化、保持健康發展的不二法門。
破壁
勠力創新是産業進化的前提
今年10月,醫藥行業傳出了一個好消息。君實生物特瑞普利單抗被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準許用于鼻咽癌治療。
這是第一個被FDA準許的中國産PD-1單抗,也是第一個被FDA準許的自主研發的國産創新生物新藥。在中山大學惡性良性腫瘤防治中心主任徐瑞華看來,這标志着中國生物制藥走向國際的新起點,開啟了一個新的時代。
“首次用中國免疫方案解決世界問題,意味着我們的新藥研發、臨床、生産及品質體系獲得了國際監管機構的全方位認可。”君實生物全球研發總裁鄒建軍如是表示。
如今,中國已成為全球第二大藥物研發大國,創新候選藥研發層面也在迎頭趕上。而醫藥行業的突破,進一步昭示了“創新”這一産業經濟向前發展亘古不變的主題。
創新是産業“破壁”的關鍵所在,這既是新興産業的制勝法寶,也是衆多傳統産業在遭遇瓶頸時必須采取的措施。
圖為封開水泥全新的加氣闆材項目生産工廠中的房間,生産原料來自尾礦廢料,碳化養護所用的二氧化碳則來自水泥生産排放的捕集。
12月14日,世界經濟論壇(WEF)公布新一批全球燈塔網絡成員名單,華潤建材科技田陽水泥成為“燈塔工廠”新軍,它也是全球範圍内建材行業的首座“燈塔工廠”。
從傳統水泥工廠向數智化轉型,背後的大環境是水泥行業的新變化。國家統計局資料顯示,今年1—11月全國水泥産量18.67億噸,同比下降0.9%。
華潤建材科技總裁景世青認為,國内水泥行業需求量已經過了快速發展期,處于下降的平台期,“這是城市化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客觀現象,也是我們不得不面對的行業問題。”
為應對轉型,田陽水泥生産基地部署實施了30多個第四次工業革命用例,利用先進分析技術、自動駕駛技術和工業物聯網技術,提高能效、勞動效率和裝置效能以及品質績效。
“我們希望用先進技術解決水泥生産營運過程中的痛點與難點,探索水泥全流程智能工廠之路,實作水泥工廠‘天花闆’的突破。”景世青說。
破局
突破困境走出“陣痛期”
“家族肯定會砸鍋賣鐵支援公司的,公司會努力探索出一條盡快恢複正常經營的有效路徑。”碧桂園董事局主席楊惠妍在12月的月度管理會議上抛出了那句經典的“砸鍋賣鐵”。這家大型房企在8月突然曝出流動性危機,出乎所有人的意料。
2023年的房地産業,深度調整持續,下行周期仍在,房企壓力巨大。“目前房地産的困局,并非周期波動能解釋,而要用‘轉場論’來分析,即從上半場到下半場的轉換,或舊模式到新模式的轉換。”廣東省城規院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員李宇嘉說。
房地産市場供求關系已經發生了重大變化,一系列針對房地産供需兩端政策的調整優化也已适時出台。
“認房不認貸”、存量房貸利率下調、放松限購限售、調整首付比例、發力“三大工程”……政策效應已經顯現。而房企如何走出市場調整、銷售下滑、需求不振帶來的陣痛,是房地産新模式“破局”的首要關鍵。
能夠看到的是,碧桂園正在積極保傳遞,融創境外債成功重組,萬達商管成功邁過對賭危機……可研智庫報告認為,“穩定房企現金流”等工作,是平衡好房地産市場“穩”與“進”關系的重點。
“行業的陣痛期還沒有結束,但終将進入新階段。”萬科董事會主席郁亮說。
不破不立,方能破局。這一年,亟待破局的不隻是房地産業,也不僅僅是傳統産業,新興産業同樣需要打破桎梏,實作新階段的“輕裝上陣”。
今年7月,國家衛健委等十部門聯合開啟為期一年的全國醫藥領域反腐問題集中治理行動,有統計顯示,行動開展後近一個月已有184位醫院院長、書記被查。同時,醫藥代表、藥企銷售費用等話題輪番登上熱搜,多家上市藥企實控人涉事被查。
這場醫藥健康産業的反腐風暴,深度、廣度和力度前所未有,被稱為“史上最強醫藥反腐”。不過,這也正是保障醫藥市場公平競争,促進醫藥行業健康發展的需要。
刮骨療毒的腳步并未停歇,随着醫改進入深水區,醫藥産業的變革勢在必行。集中帶量采購常态化、國家醫保談判機制、鼓勵藥品創新研發新政不斷,都在推動醫藥行業的内生力量和創新氣象的成長。
破圈
掙脫桎梏尋找新路
“之前在賣奶粉,不好賣,都沒什麼人進店,現在以賣營養品為主了。”過去一年,健合集團經銷商李女士改變了賣貨結構,她最近在忙着發貨,B族維生素片、DHA魚油凝膠糖果等,奶粉在她這裡已經不再那麼重要。
今年以來,受乳制品消費不振、養殖成本高企等影響,原奶出現階段性過剩,價格持續下跌。李女士代理的健合産品,今年前9月嬰幼兒配方奶粉的銷售額同比下降了13.8%。
國内奶業正迎來格局重塑、優勝劣汰的時代,行業舊有規模收縮,企業必須想辦法尋找新的增長點,“大健康”成為破圈關鍵。
伊利通過培育或開發有機、A2、A2β酪蛋白、富硒、原生DHA等系列健康功能性乳品,滿足了消費者對高品質、高營養乳制品的更新需求。而健合旗下成人營養與護理用品業務中的Swisse斯維詩中國,市場實作同比雙位數增長。
“專業營養未來是整個奶業發展高端化的底層邏輯。”中國農墾乳業聯盟專家組組長宋亮認為,奶業企業要加強供應鍊和數字化建設,加快技術儲備與科技創新。
事實上,在衆多重點産業領域,尋找“第二增長曲線”的步伐已經邁出,“破圈”大幕正徐徐拉開。
在建材領域,華潤建材科技布局了骨料、闆材、瓷磚膠等系列生産線,其中骨料業務作為“第二利潤增長曲線”已經建立。東方雨虹依托防水主業協同優勢,擴張産品種類至建築塗料、保溫、建築修繕、特種砂漿。這些頭部企業的共同特點是希望打造綜合型建材企業。
碧桂園雖然遭遇困境,但旗下博智林公司的建築機器人的技術研發和市場拓展并沒有停滞。12月初,博智林多款機器人前往香港施工并舉行開放日,機器人全自動協作,用傳統一半的人工配置和工期時間,完成了樓棟5層、超過2500平方米的油漆工程施工。楊惠妍直言,科技建造是碧桂園不同于其他企業的優勢所在,未來要繼續不斷強化,“真正在市場上打出一片天地”。
【采寫】南方+記者 葛政涵 嚴慧芳 周中雨
【作者】 葛政涵;周人果;嚴慧芳;周中雨
南方産業智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