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澳門嘗到電子支付甜頭

作者:人民網
澳門嘗到電子支付甜頭

電子支付在澳門逐漸普及。 資料圖檔

電子支付在澳門起步雖較晚,但如今發展較快。據《澳門日報》報道,随着澳門特區政府大力推廣和市場需求上升,很多當地商戶已增設支付寶和微信支付裝置,電子支付普及度大幅提升,前景樂觀。

澳門電子商務協會理事長梁耀漢說,2018年澳門電子支付增長顯著,堪稱澳門電子支付的元年,有些商店電子支付已占三成營業額。機構參與度也有明顯提升,多家銀行及信用機構積極推出便民支付方法。希望能引進内地及海外支付機構落地澳門,鼓勵金融創新發展。

更多商店樂意采用

澳門如今有8家金融機構提供移動支付服務,去年澳門居民使用移動支付的交易筆數較2017年提高6倍多,總共有134萬宗,交易金額上升10倍多。2018年第四季度,澳門可受理移動支付的終端機約有1.6萬部,是當年首季度的兩倍。不同銀行電子支付産品工具面世,澳門居民使用移動支付交易筆數及金額漸增。

梁耀漢說,據協會會員反映,無論支付還是平台供應服務方面,澳門近兩年都有明顯進步,有些商店使用傳統的電子貨币儲值卡收款,部分商店電子支付額已占其三成營業額。服務供貨商的支付服務費和租購裝置價格也有所下調,甚至提供免費服務,讓更多商店樂意采用。

澳門有連鎖飲料中小企業表示,為友善澳門居民和旅客,同時受各方推動電子支付影響,店鋪幾乎引進了目前澳門所有的電子支付系統。電子支付是未來趨勢。據觀察,目前電子支付支援者以20歲至30歲消費者為主。

在内地,一機在手可走遍大江南北。澳門居民紛紛表示,電子支付應該在澳門進一步普及,讓日常生活變得更加友善,這也是社會科技發展進步的标志。内地電子支付已發展得非常成熟,可多向内地學習。

曾在内地求學的澳門市民陳先生說,以往在内地讀書,吃喝玩樂都可通過微信支付或支付寶完成付款,通常出門隻要帶手機就行,回到澳門後,感覺不習慣也不大友善。雖然澳門部分商鋪支援電子支付,但多數集中在遊客區,居民區店鋪較少提供該付款方式,普及度尚待提高。

市民期待更多便利

澳門市民李小姐認為,澳門與其他地區相比,電子支付發展起步較晚,平時出門必須帶上現金。雖然可以使用信用卡,但大部分店鋪要求達到一定消費額才可使用,還是存在一些限制。在内地,許多店鋪無論消費金額多少,都可采用電子支付。雖然近年澳門開始推行電子支付,但除了在公交上或便利店使用,未曾在其他地方用過,依然不夠友善。

當地居民林先生則認為,即使電子支付很友善,仍要考慮安全性的問題,避免個人重要資料被盜取。如果要普及電子支付,特區政府需要有相關法規保障居民權利。在面對科技安全等問題時,也應謹慎評估其危險性,并采取相應的防範措施。雖然現在澳門一些店鋪可以使用微信支付或支付寶付款,但因為支付軟體來自内地,澳門居民需要到内地銀行申請賬戶并進行實名認證,手續相對繁瑣,希望未來能适當簡化。

業界人士希望,澳門特區政府未來能讓旅客以當地貨币在澳門的支付平台實時兌換支付,并幫助解決實名認證手續問題,如此一來,可在很大程度上便民便商。同時引進内地及海外的支付機構落地澳門,降低牌照申請門坎,鼓勵特色金融創新發展。

推動灣區融合發展

現階段,澳門許多銀行都順應趨勢推出了不同的支付産品,閃付、掃碼等付款方式都已面世,但普及相對較慢,并且缺乏統一平台。有澳門企業認為,既然已安裝某家銀行的電子支付平台,何需再申請另一家?加上每家銀行都有各自的機器,全部都申請下來,非常占地方。建議特區政府牽頭建立統一平台,做大市場,融合不同銀行機構的電子支付,背景再各自結算。

業界人士認為,中小企業每月要花費人力換零錢、數零錢、入賬等,現金越多,所付出的人力成本越大。電子支付既可節省這部分人力開支,又可避免算錯賬、收僞鈔等風險,有助于優化企業運作。

過去澳門電子支付的終端機安裝、租用需要收費,現在則大多減免,隻需付交易費。使用成本逐漸降低,交易費率與信用卡費率相近,約1.8%至2%,個别機構會低至約1%至1.2%。雖然支付費率等于減少利潤,但長遠而言,商戶更傾向使用電子支付。

有中小企業指出,雖然市面上不同銀行機構都推出了電子支付,但自家商戶位于居民區内,使用者以中壯年及長者居多,這些人傾向于使用現金,而對電子支付的需求不大。

另一方面,小本經營利潤微薄,再要付費率不劃算,除非交易金額大會提供信用卡支付,否則仍傾向收取現金。

梁耀漢說,澳門電子商務在跨境服務時遇到的痛點,協會會員反映主要是物流及倉儲成本高。價格較低的産品盈利小,甚至折本,高價值産品成本及風險就有壓力。

澳門電腦資訊業商會理事長魏子傑認為,粵港澳大灣區“9市2區”的基礎設施、公共服務、民生資料互聯互通,才是大灣區真正融合的根本。如何把澳門變成一個智能化、資料化的城市,可能是澳門電腦資訊業未來的服務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