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西漢時期四川陝西甘肅交界大地震導緻嘉陵江奪古漢水河道

據史料記載,西漢初期漢水産地位于甘肅省天水市西南部,當時漢水上遊現在在陝西省小陽縣擁有多個高山湖泊,這些湖泊被稱為天池大澤,因為這些湖泊足夠大,可以蓄水, 漢水上遊可以暢通無阻地劃船,然後從陝西省漢中市乘船穿過漢水回流,可以到達河西。

西漢時期四川陝西甘肅交界大地震導緻嘉陵江奪古漢水河道

2月22日,186 B.C.,造成860多人死亡的地震襲擊了武都路,并于8月倒塌。

據史料記載,甘肅省武都市、陝西省甯強縣.C一線甘肅省青川縣發生特大地震,甘肅省東南部周渠市梧都市、陝西省洛陽縣發生地震 山體滑坡和強餘震已經持續了八個月, 地震造成至少860人死亡,四贛山邊境的地震在那個時代很少造成數百人死亡。

西漢時期四川陝西甘肅交界大地震導緻嘉陵江奪古漢水河道

現代地質調查調查發現,在現代陝西省甯強縣,漢王山區地區曾發生過大規模的山體滑坡,正是由于這次山體滑坡造成古漢水上"現代漢水"的形成,在161年B.C.,湖水從湖的南部溢出進入古深潛通道,然後進入上遊的湖面。嘉陵江建成嘉陵江,奪取古漢水。

西漢時期四川陝西甘肅交界大地震導緻嘉陵江奪古漢水河道

史料記載,186年B.C,主要受災區域為武都路和武道路,主要表現為山體滑坡,武都路位于今陝西省附近,臨近洛陽縣,五島位于甘肅省周渠縣附近。官方測距顯示,甘肅省周曲縣與陝西省洛陽縣之間的直線距離約為173公裡。有曆史記錄,武都路發生了一次山體滑坡,與山體滑坡對應的地震強度為10度以上(因為隻有強度為10度以上的地震才能引起山體滑坡)。

西漢時期四川陝西甘肅交界大地震導緻嘉陵江奪古漢水河道

此外,古武渡路(今陝西省洛陽縣)面積距古漢水區山體滑坡堵塞河流的區域約32公裡,古漢水區山體滑坡堵塞河流的區域的地震強度應為10度以上。

西漢時期四川陝西甘肅交界大地震導緻嘉陵江奪古漢水河道

是以,假設2月22日B.C.在川贛山交界處發生的地震的震烈性為西北-東南方向,10度區域長173公裡以上,寬32公裡。

官方資料顯示,2008年5月12日,中國四川省汶川市發生8級地震,震級在10度以上,長224公裡,寬28公裡。

通過比較186 B.C.四川甘山交界處地震震烈為10度以上的地區與2008年四川汶川8級地震震級為10度以上的地區,可以發現186 B.C四川甘山交界處地震和汶川8級地震的強度分布範圍, 四川省在2008年的情況都非常相似,是以假設地震的震級應該非常相似。

是以,根據地震的震級分布,我們認為,186年2月22日B.C.,四川與甘肅、陝西交界處發生的地震,震級應在7.5~8級之間。中國地震局甘肅地震研究所186 B.C.先前的一篇論文得出結論,地震震級在7~7.25之間,而國家防震廳公布的1995年中國曆史強震目錄則指出,公元前186年甘肅省武都地震的震級應在6~7級之間。】

結論:

1、186年2月22日B.C.四川甘山交界處(四川省青川縣與陝西省甯強縣和陝西省孝陽縣以及甘肅省閩南省)發生大地震,直接導緻古漢河上遊的古漢水現在西漢水改道進入嘉陵江,完成嘉陵江奪取古漢水。

2、嘉陵江奪取古漢水全過程推測如下:186年2月22日B.C,四川甘山交界處發生大地震,震級應估計為7.5~8級;

185 B.C.,地震發生後約1年,湖内發生一次大壩潰壩,大量洪水沿古漢江順流而下漢漢水岸,180 B.C即地震發生後約6年,湖内發生水壩故障,大量洪水沿古漢江流下,再次沖擊漢族水岸。然而,由于186 B.C.大地震産生的堅固壩體,塞體沒有完全破壞大壩并繼續儲存水以形成湖泊。

161年B.C,湖南省南部發生大壩爆裂,受大雨影響,湖水順古潛渡道流入嘉陵江,最終完成了攻占古漢江上遊的過程。

3.根據186年2月22日B.C.四川甘山邊境地震後的餘震持續時間,以及地震後地震烈度10度以上的區域分布範圍,可以推斷出公元前186年2月22日發生在青川縣交界處的地震震級, 四川省-閩南-山山縣、陝西省和甯強縣應為7.5~8級。之前的官方研究得出的結論是,地震的震級為6至7或7至7.25,嚴重低估了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