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閱讀此文之前,麻煩您點選一下“關注”,既友善您進行讨論和分享,又能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援。
文|鳳梨欣賞家
編輯|鳳梨欣賞家
前言
在古代,發型的嚴格程度要遠超我們的想象,可能無論男女都留長發的原因,稍微淩亂一點,就顯得整個人非常潦草。
在古代,女子的耳前鬓角稍微留些碎發,就被看作是舉止放蕩的“勾欄樣式”,男子出門見客不束發,也被看作是沒有禮數的行為。
為了讓頭發變得整潔,古代人經常會使用一種叫做“頭油”的東西塗抹在頭發上,顧名思義,頭油就是用動物的油脂做成的,效果類似于現代的發膠和啫喱。
人的頭發上就算不抹東西,兩三天也就髒了,更别說在頭上抹頭油了,在沒有洗髮乳的古代,古人是靠什麼洗自己油膩膩的頭發的呢?他們多久會洗一次頭呢?
古代人洗頭有講究
我們現在所說的“洗澡”“沐浴”都是一個意思,但是這在古代可是有嚴謹的區分。
在許慎的《說文解字》中寫道:“洗,灑足也”“洗,灑手也”,真正代表洗澡的僅有“浴”這個字,而“沐”在古代漢語中才是“洗頭”的意思。
是以在古代,官員們一般都有“休沐假”,在《永樂大典》中就有專門的記載:“漢律,吏五日德一休沐。”
也就是在漢代的時候,朝廷的“公務員們”每工作5天,就會有專門的1天假期用來洗洗頭,可能也會洗洗澡。
這種習慣一直延續到唐朝,才發生了改變。
在《唐會要》中這樣寫道:“永徽三年二月十一日,上以天下無虞,百司務簡,每至旬假,許不視事,以與百僚休沐。”
在這個時期,皇帝以“現在天下太平,事情不多”為由,将5天休1天的假期,改成了10天休1天,這種習慣一直延續到宋朝。
不過也有一些特殊的情況,古人可以不遵守這個規律。
在傳統的觀念裡,頭發在各身體部位中占據了非常重要的位置,是以在遇到大事或者将要參加一些隆重的場合時,必須洗頭,以表示尊敬和重視。
比如一些大臣面見天子的時候,《史記·田憺列傳》中就有過這樣的記載:“橫謝使者曰‘人臣見天子當洗沐。’”
但是當家中有喪事的時候,孝子為了盡孝道,按照禮制的規矩,差不多要服喪3個月之後才可以洗頭。
曆史上也有不少孝子堅持三年之後才洗頭洗澡,《新唐書》中寫道這樣一件事:“柳公綽居喪毀慕,三年澡沐。”
在古人眼裡,洗頭是有象征意義的,洗完頭之後,說不定還有淨手焚香,以示莊重。
是以說,古代男子尤其是官員,洗頭的間隔大概在5到10天左右,有特殊情況,也可以不按照這個規律。
而平民男子沒有文獻可考,無非是有錢的人洗的次數頻繁一點,沒錢的人洗的次數少一點罷了。
畢竟在古代洗一次頭要用到不少材料,才能将油膩膩的頭發處理幹淨,平民填飽肚子都困難,更不用說洗頭了。
那麼,你知道在古代要用什麼材料才能将頭發處理幹淨嗎?
古代版的“洗髮乳”
植物,成為了古代人民的洗頭首選。
在古籍中記載,有一種叫做陵苕的花就可以洗頭,在《史記·趙世家》中寫了陵苕這種花可以用作“染帛”和“煮沐頭”,也就是染色和洗頭。
後經過中醫辨認,這種所謂的陵苕就是我們現在常說的淩霄花,它确實有治頭皮發癢、促進生發的功效。
除了淩霄花以外,皂角也是常見的一個選擇。
用皂角來清洗自身和衣物,已經有很多年的曆史了,最早可以追溯到秦漢時期,許多平民家裡也都種植着皂角樹。
在使用的時候,先将皂角整個碾碎,然後将它泡在水中攪拌,等皂角水起了泡沫之後,就能将其塗抹在頭部揉搓,皂角裡邊的堿性物質就能将頭油化解幹淨了。
如果身邊沒有淩霄花和皂角這類植物怎麼辦?竈膛内燒的黢黑的柴火灰也有很好的清潔功能,内含的天然堿也可以清理頭上的油脂。
不僅如此,草木灰也有殺菌滅毒的作用,是以經常被古代女性縫進月事帶中,用來應對生理期的突發情況。
上邊三種都是一般平民常用的清洗頭發的材料,因為這些材料随處可見,便于采摘,一些達官貴人用的“洗髮乳”更加精細。
我們都知道用淘米水澆花,可以養花朵開得更加鮮豔美麗,除此之外,淘米水還是一種非常常見的古代“洗發養發精華”。
《左傳》中就有記錄:“陳氏方睦使病,而遺潘沐。”,這裡的“潘”指的就是淘米水。
當然,并不是每回想要洗頭了就去淘米,而是将每次淘完米的水都存放進罐子裡密封起來,等到幾天之後,淘米水在罐子裡發酵得黏稠一點,再混合芝麻、桐葉等一起洗頭。
據說,這樣洗頭可以使頭發更加地柔順有光澤。
除了淘米水以外,雞蛋清也是大戶人家用來洗頭的工具,在《紅樓夢》中襲人就給了芳官一些“花露油并些雞蛋、香皂”。
雞蛋清營養物質豐富,可以用來滋養頭發,不過洗的時候可不能用太燙的水,要不然可就滿頭開“白花”了。
另外,用雞蛋清洗完頭發還用“花露油”塗抹,要不然聞起來的味道怪怪的。
因為淘米水和雞蛋清對普通人家來說,都是不輕易得到的食物,是以隻有達官貴人家才敢用這些東西去洗頭。
其實對古人來說,洗頭并沒有那麼困難,困難的是如何吹幹頭發,畢竟他們的頭發又厚又長,為此古人在洗頭這件事上,口口相傳了一些禁忌,它們是什麼呢?
洗頭的禁忌
首先,有眼疾的人要“慎沐”。
北宋方勺在《泊宅編》中就講述了一個故事,一個叫彥良的人從小時候起就年年患紅眼,後來有人勸他可以“浴”,但是不要“沐”,就那以後,彥良就再也沒有生過眼疾。
這是因為古代的“洗髮乳”雖然是純天然的産品,但是也沒有經曆過殺菌消毒,如果洗頭的時候将髒水弄到眼睛裡,眼睛蟄疼是小,要是讓眼疾更嚴重導緻失明,那就不好了。
古人洗完頭之後,也有一些需要注意的地方,比如《三元延壽參替書》中記載了幾個注意事項;“新沐發,勿令當風,勿濕萦髻,勿濕頭卧”。
《黃帝内經》中也有相似的話:“新沐中風,則為首風。”
這裡的意思就是剛剛洗完頭不要吹風,也不要濕着頭發就躺床上,容易得偏頭痛,這與我們現在的一些健康觀念不謀而合。
結語
古時候,因為生産力低下,輕易不洗一次頭,是以古人洗頭的時候非常地莊重,甚至還有專門的儀式。
在《禮記·玉藻》中記錄了一段達官貴人洗發時的情形:
沐稷,而靧梁,栉用椫栉,發晞用象栉,進禨進羞,工乃升歌。
意思是用淘米水洗完頭之後,連同自己的胡須也要一同清潔了,用木頭做的梳子清理污垢,等頭發稍微晾幹一點,再用象牙做的梳子梳開。
不僅如此,晾頭發的時候還可以專門喝點小酒、吃點小菜,聽聽樂工彈奏的小曲子。
如此這般,真是惬意的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