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自我心理成長,擺脫原生家庭的陰影

作者:點子的資本
自我心理成長,擺脫原生家庭的陰影

01.

“小時候,我最怕的事情是吃飯”

“我小的時候,我爸爸對我非常非常嚴厲,我有一度很不能了解為什麼會這樣”

“每天早上要我到操場跑1000米,而且不許照鏡子,還不讓媽媽給我做新衣服。”

“活着還有什麼意思”,幼小的她,曾在陽台邊上寫下這樣厭惡人生的話。

這個人,是被公認為“央視一姐”的董卿。

幾年憑借《詩詞大會》《朗讀者》,董卿又火了一把,而在一檔電視節目中,一向成熟穩重的她談到自己的原生家庭,淚流滿面。

董卿說,“小時候最怕的事情是吃飯,因為這個時候,爸爸總是說,你這個不對,你那個不對,經常是邊哭邊吃。”

雖然如今她也能了解父親嚴厲的愛,但這種“為你好”的嚴厲,還是讓她從小對自己非常沒有自信。“我就像輪子上的倉鼠,總是忙于滿足父親的各種決定,也總是無法達成父親的各種期待”。

在大多數人眼中無比優秀的董卿,對自己卻還是永遠不滿意。“當别人在花前月下,陪男朋友去吃個飯,我還坐在沙發那地毯上,反思自己這一天的過錯。”她自己說原生家庭給她的影響,是非常缺乏安全感,對自己嚴厲到苛刻。

其實對很多人來說,自己何嘗不像董卿一樣,看似光鮮得體的背後,内心始終住着那個父親面前戰戰兢兢的小孩。原生家庭,可能是内心最柔軟、最不能觸碰、又無可奈何的地方。畢竟,你無法選擇,也不是通過努力就能重來,但影響幾乎将會伴你一生。

美國著名“家庭治療大師”薩提亞認為,一個人和他的原生家庭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系,而這種聯系有可能影響他的一生。弗洛伊德也同樣強調,童年經驗在人格形成中的重要性,個人行為狀況可以在其童年經曆中尋找根源。

原生家庭對一個人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比如:經常沒有安全感、莫名地焦慮、不自信,又說不出為什麼會這樣;在人際互動中,經常不自覺地仿照自己在原生家庭裡學到的一些行為;過于要求完美,生怕自己搞砸,好像預設什麼事都要做到最好……

中國也有一句古話"三歲看大,七歲看老",說的就是童年時原生家庭的影響。幼年的經曆即使已經不記得,往往也會内化為潛意識中“隐形的誓言”,影響你的行為而你并不一定自知。

02.

原生家庭與我

“我總是不夠好”:原生家庭最深的影響

@ 匿名網友:

  • “受家庭傷害後,往往會嚴格要求自己,要求完美,你的強大隻是表面。”
  • “每當安靜下來與自己獨處的時候,内心總是空虛無助,不斷地尋求安全感,但是永遠沒有辦法真正尋找到。”
  • “往往因别人的目光而活,沒有别人注視而失落,為了達到别人的期望而委屈自己,有人對自己稍微好點,都當作天大的恩德,暗含的潛台詞是自己不值得被愛。”

苛責自己、缺乏安全感、覺得自己不值得被愛,這些讓你得出“我總是不夠好”的結論,大概是中國式原生家庭對你産生的最深的影響。

考了99分的孩子,很可能得不到渴望已久的誇獎,取而代之的是父母一句“為什麼不能再仔細點考100分?”。

久而久之,父母對你的評價,最終會内化為你對自己的認知。成年後的你,内心還住着一個過于嚴格的“父母”,時刻對你做出評價,鞭策你不斷地追求“完美”,以抵禦内心對于“要變得更好”的不安焦慮。

也正因如此,有時候你特别害怕失敗、怕把手頭的事搞砸。其實你“害怕”的背後,不是針對生活中的具體某件事,而是“我不夠好”和“媽媽永遠無法滿足的要求”。

自我心理成長,擺脫原生家庭的陰影

03.

原生家庭與我的婚戀關系

“為何我的婚姻越來越像父母”

@ 匿名網友:

  • “我想,我這輩子都不會談戀愛了,更不會結婚,害怕親密關系,是以總是保持距離。”
  • “從小母親對父親都很強勢,現在我總是忍不住想要對方按照我的想法來做,盡管我并不想這樣。”

原生家庭父母的關系,直接影響到你對親密關系的态度。

之前有一篇文章,說孫俪12歲那年父母離異。這種傷害,除了讓她憎恨父親,還讓她産生了“以後不結婚”的念頭。雖然現在孫俪和鄧超是娛樂圈的模範夫婦,但很長一段時間裡,孫俪都非常恐懼婚姻,明确告訴對方自己不婚,還為此差點拒絕鄧超。是父母的婚姻,讓她對自己的親密關系本能地感到害怕。

原生家庭中,父母的婚姻模式也會是孩子将來婚姻的模版。

有時候男孩尋找另一半,無意識地參照母親的特質;有時候女孩很可能不滿父親的某種特質,恰恰找了與父親相似的另一半;有時候你不自覺地愛上某種特定的人,即使你們并不合适,連分手理由都相差不大。

你有沒有想過,你可能隻是在尋找某種來自原生家庭的熟悉感,因為熟悉使你感到安全。很多心理學家認為,在親密關系中,表面上我們是與伴侶相處,但實質上是,不斷重複經曆過去自己與父母的關系。親密關系,可以說是我們與父母互動模式的重制。

04.

代際遺傳

“我變成了我父母,而我的孩子變成了我”

@ 匿名網友:

  • “對待孩子,其實我刻意避免受到父母教育方式的影響,當沖着孩子大吼大叫的時候,我想起了小時候父親的樣子。”
  • “最驚恐的是,有一天你發現你兼具了原生家庭帶來的,你曾經最讨厭的東西,它還同時出現在你孩子身上”

采訪的時候,主持人問董卿,父親的嚴厲對自己影響會持續多久?董卿肯定地說:“他影響着我,而現在我影響着我自己,将來也會影響到我的孩子。”

千萬種家庭,千萬種家庭模式,而這些模式仿佛像刻在骨子裡的基因一樣,被不斷地複制和傳承。撫養孩子,你會發現你竟然變得越來越像你的父母,即使你自認為并沒有按照原生家庭的模式去教導孩子,甚至刻意在避免。但是孩子的感覺無比敏銳,即使沒說他也一定能感覺到。

原生家庭對我們的影響,怎麼樣避免遺傳到下一代,這也是我們面臨的問題。

05.

原生家庭,

不該是你拒絕成長的理由

我們意識到原生家庭對一個人的深遠影響,但“原生家庭已經不能再重來,那我能怎麼辦?”這恐怕是大多數人陷入無助感之前的自我發問。

有些傷害,代代相傳,我們的父母很可能也是受害者。世上沒有完美的父母,同樣也沒有完美的家庭。

童年決定了我們生命初期的生命品質,但成長卻是我們自己一輩子要去完成的事情。原生家庭重要,但并不意味着不能改變,我們還可以通過努力獲得自我成長。并且,作為父/母的你,也将會是你子女的原生家庭。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