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今年“來頭最大”的港片,撲街了,細扒這部電影,一言難盡

作者:學堂讀曆史

2007年的一天,杜琪峰在香港某餐廳與幾位老友聚會。這幾位都是香港電影界的重量級人物:李嶺東、洪金寶、許鞍華等。

席間杜琪峰突發奇想,說要向電影的膠卷時代緻敬,讓衆人拍攝一部合作電影《八部半》。

今年“來頭最大”的港片,撲街了,細扒這部電影,一言難盡

“我們這些老骨頭見證了香港電影的黃金歲月,那時我們無不血氣方剛,對電影充滿激情。

“好!敬電影!”衆人舉杯,恍若隔世。

起初大家對這個建議都很興奮,紛紛選擇了不同的年代作為電影的章節。但就在籌備之際,李嶺東卻因病去世,讓衆人猝不及防。

傷感之餘,決定繼續拍攝,隻是片名改為《七人樂隊》。

今年“來頭最大”的港片,撲街了,細扒這部電影,一言難盡

11年過去了,這部凝聚着香港電影精英晚年心血的電影,終于在2023年12月上映。對它的預期無不翹楚,奈何最終票房口碑均告失敗。

讓人唏噓不已。

這部香港頂尖導演雲集的電影,本應是票房口碑雙豐收,領跑聖誕檔電影市場。任何一位導演的作品都能引起轟動,更何況一起聯手。

然而結果出人意料——它成了“最大來頭最小賣座”。

今年“來頭最大”的港片,撲街了,細扒這部電影,一言難盡

首周三天,《七人樂隊》僅賣出20萬港币的票房,在排片及票房雙雙墊底。它不但被這樣的商業大片如《獨行月球》《人生大事》擊敗,連動畫電影《小馬寶莉》都甩在了後面,僅位列第九。

“我預想最差的情況也不過是第三第四,沒想到直接被甩到第九!”杜琪峰面色鐵青,“看來我們老骨頭确實跟不上這個時代的步伐了。

網上,觀衆的口碑也毀于一旦。這部寄托了香港電影精英最後驕傲的電影,豆瓣評分僅得6。8分,短短一周更是下滑0。5分之多。

“洪老師的部分簡直是國小作文水準,杜導稍強點,其他人都太過散漫了。”

今年“來頭最大”的港片,撲街了,細扒這部電影,一言難盡

“來頭太大反而不好,正常商業電影反而更有意思。”

負面評價一片,讓衆導演的臉上無光。他們沉默着,似在回想從影這麼多年,今非昔比,自己确實老了。

當觀衆們逐漸平靜下來,對這部電影進行深入剖析後,發現其中一個最大的問題——導演們基本上都在講自己的故事,完全沒有切中主題。

比如洪金寶選擇了關于練武和師徒情的内容。那些打打鬧鬧的場景,與膠片電影風格毫無關聯,純粹是自己的個人記憶。

今年“來頭最大”的港片,撲街了,細扒這部電影,一言難盡

散漫、無結構,完全就是國小生水準的作文。

袁和平選擇的97回歸題材也過于個人化,大段空間描寫祖孫二人感情,政治社會背景反而很模糊。若放在課堂作文中,難免被老師批評沒完成題目要求。

至于譚家明,一向是風格強烈的代表。這次他完美繼承了自己晦澀難懂的特質,acters的台詞冗長,意義不明。

許鞍華對老師生情的描繪也過于狹隘溫情,缺乏廣度。

今年“來頭最大”的港片,撲街了,細扒這部電影,一言難盡

這樣一來,無論是對電影本體的探讨,還是對那個時代的緻敬,都被抛到了九霄雲外。

在這票房與口碑雙雙慘敗的電影中,其實也不是一無是處。僅有的一線希望,就在于李嶺東的部分。

他選擇了在香港城區中迷路的題材,并通過黑白照片與高清數字影像的拼貼對比,展現了從膠卷到數字媒介的巨大躍遷。

主人公迷失在熟悉又陌生的城市中,正像電影本身迷失在數字化浪潮之下。

今年“來頭最大”的港片,撲街了,細扒這部電影,一言難盡

這是《七人樂隊》中為數不多切中了主題的篇章。它試圖探讨數字化如何解構和重構了電影這一媒介藝術,李老的算盤落空了——他的部分處理得太生硬,前後轉折不流暢,讓觀衆摸不着頭腦,甚至提前離場。

本可能成為電影亮點的這一部分,就這樣功虧一篑。假如李老再活幾年,把這一部分處理得更豐富複雜,或許整部電影就能煥發出不同的生機。

可惜天不遂人願,他早早與這個世界告别。我們隻能對着螢幕,無限惋惜。

可以說,這部票房口碑雙破的電影,從頭到尾都籠罩在死亡的陰影下。其實,死亡的氣息從最初就萦繞着它。

今年“來頭最大”的港片,撲街了,細扒這部電影,一言難盡

當年立項之時還叫做《八部半》,參與的導演中就有已故的吳宇森。他因身體原因退出,而李嶺東則在2018年匆匆離世。

八人無可避免地變成了七人。是以片名也改為《七人樂隊》,死神的鐮刀似乎永遠揮之不去。

拍攝期間,衆導演們也明顯感到了生命的短暫。“我們這些老家夥,恐怕都是在為自己殡葬撰寫訃告了。”洪金寶拍着杜琪峰的肩膀打趣道。

對于香港電影界來說,《七人樂隊》的失敗意味深長。它恰如其分地反映出這個時代的變遷與電影業的頹勢。

今年“來頭最大”的港片,撲街了,細扒這部電影,一言難盡

這些老導演們作為香港電影的中堅力量,曾經風光無限,開創各自的風格流派。但如今數字浪潮壓境,他們脫離市場與觀衆太久,已然跟不上潮流。

這一代人即将退出曆史舞台。

是以他們自導自演的這場電影,也可看作香港電影黃金時代的終結。那些輝煌的業績,象征性的意義,都将成為曆史,活在人們的記憶中。

影壇新秀冉冉升起,他們則步入暮年。

今年“來頭最大”的港片,撲街了,細扒這部電影,一言難盡

“想當年《英雄本色》引領電影風騷一時,沒想到幾十年後香港電影淪落至此。”許鞍華歎了口氣,似乎隐隐看見昔日的華彩不再。

是以《七人樂隊》的失敗可以說是鏡子一般,反映出電影業的頹風。新生代需要新人引領,在數字浪潮中開辟新天地。

否則香港電影隻會越陷越深。這是整個行業必須正視的問題。

從票房和口碑的角度來看,《七人樂隊》無疑是徹頭徹尾的失敗作品。它不但失去了市場,也失去了影評人和觀衆的認可。

今年“來頭最大”的港片,撲街了,細扒這部電影,一言難盡

作為引領港片三十年的這群導演,他們的集體出擊,卻在數字浪潮中黯然退場。

但從另一個層面看,這部電影的意義遠不止于失敗本身。它恰如其分地承上啟下,标志着香港電影從黃金時代完全轉入下一個階段。

這一代人退出舞台,新生代當自強。

是以,讓我們抛開票房口碑這些冷硬的名額。這部電影的靈魂深處,是時間和曆史的洪流,盡管主創們未必意識到這一點。

今年“來頭最大”的港片,撲街了,細扒這部電影,一言難盡

它值得我們靜下心來,細細體味與回味。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