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對親人暴躁,對外人和氣的人,多半有這兩種心态

作者:文社曆史

那是一個陽光明媚的周末,張同學約上幾個老同學在本地的一家飯店吃飯聚會。

飯局剛開場不久,張同學的手機突然響了,他看了一眼來電顯示,皺了皺眉頭,沒有好氣地接起了電話。

對親人暴躁,對外人和氣的人,多半有這兩種心态

“喂媽,又什麼事?”張同學不耐煩地說。

電話那頭是張同學的母親,她關心地問道:“兒子,你今天中午回不回家吃飯啊?”

“我現在正在吃飯好不好,剛和朋友聚會,你老問這些幹嘛啊!”張同學有些惱怒地提高了聲音。

“哦......那你和朋友吃吧。”母親的聲音聽起來有些失望和傷心。

“知道了知道了,我很忙,你别老打擾我!”張同學不耐煩地挂斷了電話。

對親人暴躁,對外人和氣的人,多半有這兩種心态

同學們都看見張同學挂了母親的電話後,臉上還殘留着明顯的不悅。

就在這時,張同學的手機再次響了起來。他看了一眼來電顯示,立刻換上笑臉,溫和有禮地接起:“喂,老闆您好,請說。

原來這次打來電話的是張同學的直屬上司。上司讓他明天早上準時送出一份重要報告。

“老闆,您放心,我明早八點半一定會把報告發給您。一定做到量體裁衣,讓您滿意。”張同學回答得輕聲細語。

挂斷電話後,張同學的臉上還挂着谄媚的笑容。

對親人暴躁,對外人和氣的人,多半有這兩種心态

同學們都看在眼裡,張同學對母親和上司的态度形成了鮮明對比,不禁感到很驚訝。

張同學為什麼對上司和外人總是彬彬有禮,維持着良好的形象呢?

其實,這源自張同學内心對外界環境的依賴和發展需要。

我們活在社會上,不可能獨善其身,需要借助他人之力。張同學作為企業新人,自然希望通過積極向上,獲得上司和同僚的認可。

有句諺語說得好,“入鄉随俗”。張同學明白想要适應新的環境,就需要積極融入,與大家建立良好關系。

對親人暴躁,對外人和氣的人,多半有這兩種心态

他時常想起孫悟空面對 east來佛主時的謙卑。來佛主實力強大,悟空即便有天大的本事,也需要低頭,以讨好的口吻尋求對方幫助。

張同學也是一樣,公司裡有許多高層上司,自己還是新人,需要他們的提拔培養。是以對上司和客戶,他總是千方百計要取得好印象。

再者,張同學身處職場,與太多外部人士打交道。他明白社交的重要性,需要不斷擴大人脈。

有句話說“人多力量大”。張同學意識到,一個人的力量畢竟有限。但是如果能結交各方朋友,獲得衆人幫助,事業發展就能事半功倍。

對親人暴躁,對外人和氣的人,多半有這兩種心态

是以,他在外界環境裡,會刻意收起自己的脾氣,對每個人都笑臉相迎,生怕得罪了人影響前程。

這些種種因素造成了張同學在外人面前那一副恭維谄媚的樣子。但這些都源于他内心對外界的依賴和發展渴望。

那為什麼張同學面對親人,尤其是母親,總是一副不耐煩、暴躁的樣子呢?

主要還是因為,張同學對親人有一種依賴和認知偏差。

他認為,親人就應該無條件地付出,滿足自己的各種需求。

對親人暴躁,對外人和氣的人,多半有這兩種心态

比如,從小父母把張同學養大,給予了無微不至的照顧。張同學把這些當作是天經地義,理所應當的。

長大成人後,張同學還希望父母持續地關心自己、支援自己。一旦未能如願,他就會暴跳如雷。

就像這次母親打電話關心他吃不吃飯,張同學覺得很煩,認為母親在挑剔、打擾他。

其實,母親隻是一片關切之情。但在張同學心中,親人不該有任何評判,必須無條件遷就自己。

這和唐僧對悟空發脾氣如出一轍。唐僧希望悟空百依百順,滿足自己全部要求。一旦悟空未能做到,他就暴怒無理。

對親人暴躁,對外人和氣的人,多半有這兩種心态

張同學處在這種認知偏差中已久,也形成了錯誤的依賴心理。他習慣了親人對自己百般呵護,錯誤可以被無限放大。

其實父母也是普通人,不可能時時滿足他的要求。但張同學來的标準太高,親人哪裡經得起考驗?

對親人暴躁,恰恰暴露了張同學内心的脆弱和依賴。他需要反思,改正這些不當的認知。

張同學一個人坐在河邊的長椅上,着波光粼粼的河水,沉思着。

對親人暴躁,對外人和氣的人,多半有這兩種心态

剛才和母親通話時的場景又在他腦海中浮現。張同學愧疚地自問:我為什麼總是對媽媽發脾氣?她那麼關心我,我卻一次次傷她的心。

張同學知道,這種對親人的暴躁源自内心的依賴和認知偏差。他過高的期待置親人于不可能的境地,自己又無法面對現實的落差。

這種依賴也暴露了張同學的軟弱和脆弱。他沒能成熟地面對困境,隻會通過發洩去宣洩。

明明生活已經如此幸福,有家人時時關心,張同學卻因為一點不滿就怒形于色。這是多麼幼稚和不知感恩。

對親人暴躁,對外人和氣的人,多半有這兩種心态

張同學默默在心中對母親說:“媽,對不起,是我不好。我會改正自己,成為一個更懂事、更體貼你的兒子。”

從今往後,他要學會設身處地為家人着想,經常表達感激,不再因小事發脾氣。

他還要珍惜家人,因為這是獨一無二的寶貴情感。 外面的虛與委蛇遠不如家庭真誠地治愈人心。

江水靜靜流淌,張同學決心回家與母親好好相處。他相信,自己會變得越來越好。

對親人暴躁,對外人和氣的人,多半有這兩種心态

張同學意識到需要改正自己對親人的暴躁态度,但該如何做到呢?

首先,他要學會換位思考,設身處地為家人着想。

比如母親打電話時,張同學可以了解她是出于關心,而不是刁難。父母也有自己的難處,不是完美無缺的。

其次,張同學要養成經常表達感激的習慣。

可以通過言語、行動向家人表達謝意,而不是認為他們的付出是天經地義。珍惜來之不易的感情,而不是等到失去後才後悔。

再者,張同學要控制自己的脾氣,不要因為小事就發飙。

對親人暴躁,對外人和氣的人,多半有這兩種心态

父母已經為自己做了那麼多,偶爾有不盡如人意之處也可以接受。與其怨天尤人,不如保持理性和寬容。

最後,張同學要意識到,家人是這個世界上最願意容納自己的港灣。

外面的環境複雜多變,隻有家裡才是心靈最終的歸屬。在家人面前,張同學要學習整理心态,過溫馨的生活。

有專家調查發現,經常表達感恩的人幸福感更高。是以張同學改正自己的态度後,生活隻會更美好,家人關系也會更和睦。

這需要時間,但張同學相信,憑借毅力和愛,自己一定能成為一個懂事又開朗的好孩子。

對親人暴躁,對外人和氣的人,多半有這兩種心态

在意識到自己的問題後,張同學開始積極改正對親人的态度。

他學會設身處地為家人着想,當母親叮囑他一些事時,他不再覺得煩,而是耐心聆聽,表示會注意。

張同學也養成了經常對家人表達感激的習慣。無論是父母做的飯,還是兄弟姐妹的關心,他都會由衷地說聲“謝謝”。

之前常常因為小事發脾氣的情況,現在已經少了很多。張同學學會控制自己,保持冷靜和理性。

這些轉變都讓家裡的氣氛變得更加溫馨融洽。父母對張同學的成長越來越欣慰,誇他越來越懂事,關系也更加和睦。

對親人暴躁,對外人和氣的人,多半有這兩種心态

張同學逐漸意識到,外界的榮華富貴遠不如家庭内簡單的情感交流來的美好和滿足。這種感覺溫暖了他的心。

面對工作中的壓力,張同學不再輕易發洩在家人身上,而是學習在家裡放松心情。

有時候出差回家,張同學也會帶一些父母喜歡的土特産,取悅他們的心意。

張同學感謝家人的付出和包容,讓他成長為一個積極向上、心态平和的人。他決心繼續努力,為家人創造更美好的生活。

對親人暴躁,對外人和氣的人,多半有這兩種心态

通過這個故事,我們可以得出一些思考:

張同學之前對親人暴躁,對外人和善的态度,源自他内心對外界環境發展的期待和對親人的依賴。

但是這種依賴心理和态度是不健康的。家人并不是完美的,也有自己的困難。對他們發洩不滿,反而會傷害關系。

張同學意識到問題後,主動采取措施加以改正。他學會站在家人角度思考,經常表達感激之情,控制自己的脾氣,珍惜家人價值。

對親人暴躁,對外人和氣的人,多半有這兩種心态

這些轉變讓他和家人的關系變得更加融洽,生活也變得更加溫暖幸福。

是以,我們都應該樹立正确的價值觀——不僅對外人,也要對親人保持基本的尊重與友善。家人的感受同樣重要。

人際關系要建立在互相了解和感恩的基礎上。隻有雙向付出,才能獲得持久的溫暖。

張同學的故事啟發我們,做一個稱職的家庭成員同樣重要。改正錯誤态度,讓生活變得更美好。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