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女兒12歲生日,知名醫生曬了一篇小作文,為什麼引發激烈争議?今天不少老師在辦公室讨論,這件事每個大人都能看到自己影子

作者:都市快報橙柿互動

昨天,北京眼科醫生陶勇,因為讓女兒在12歲生日當天洗碗這件事,上了熱搜。有網友說,陶醫生“翻車”了。

2020年1月20日,因為一場令人憤怒的暴力傷醫事件,陶勇醫生被大家所大衆熟知。在經過痛苦的治療、康複後,陶勇恢複出診,2020年8月,他獲得第十二屆“中國醫師獎”。
女兒12歲生日,知名醫生曬了一篇小作文,為什麼引發激烈争議?今天不少老師在辦公室讨論,這件事每個大人都能看到自己影子
在受傷複出後,他依舊向外界傳達着明亮和善意,是以在網絡上具有很高的口碑的及關注度。

而這次被網友稱作“翻車”的事件,要從一條微網誌的小作文說起:

12月23日,是陶醫生的女兒陶陶12周歲的生日。這天,陶醫生讓女兒給老人盛飯、給舅舅舅媽弄烤鴨卷,給媽媽夾菜,女兒都乖乖照辦了……但最後在洗碗這件事情上,遭遇了全家的阻攔,陶醫生曉之以情、動之以理,最後在他的堅持下,終于把陶陶從房間裡請出,洗淨碗筷。

陶醫生認為,12歲的女兒可以在和網友打遊戲時開心得嘴角咧到耳朵根,卻不願意在拍照的時候配合自己笑一笑。12歲的女兒正處于“魔女”和“淑女”的分岔路口,自己一點不敢懈怠。

女兒12歲生日,知名醫生曬了一篇小作文,為什麼引發激烈争議?今天不少老師在辦公室讨論,這件事每個大人都能看到自己影子

這篇博文,引起了網友熱烈的讨論,話題主要聚焦在:

女孩就一定要成為“淑女”嗎?

生日這天為什麼不讓孩子開開心心的?

女兒12歲生日,知名醫生曬了一篇小作文,為什麼引發激烈争議?今天不少老師在辦公室讨論,這件事每個大人都能看到自己影子
女兒12歲生日,知名醫生曬了一篇小作文,為什麼引發激烈争議?今天不少老師在辦公室讨論,這件事每個大人都能看到自己影子
女兒12歲生日,知名醫生曬了一篇小作文,為什麼引發激烈争議?今天不少老師在辦公室讨論,這件事每個大人都能看到自己影子
女兒12歲生日,知名醫生曬了一篇小作文,為什麼引發激烈争議?今天不少老師在辦公室讨論,這件事每個大人都能看到自己影子

還有一部分網友認為:在家做家務很正常,沒有必要這樣上綱上線。

女兒12歲生日,知名醫生曬了一篇小作文,為什麼引發激烈争議?今天不少老師在辦公室讨論,這件事每個大人都能看到自己影子
女兒12歲生日,知名醫生曬了一篇小作文,為什麼引發激烈争議?今天不少老師在辦公室讨論,這件事每個大人都能看到自己影子

不少網友的評論下面,還有大量的跟帖回複、讨論。還有的網友比較偏激,把話題帶偏。

昨天深夜,一位擁有超330萬粉絲的醫生大V“眼科小超人老梁”坐不住了,發長文力挺陶勇,自稱陶勇是她的師兄,并認為陶醫生并不是爹味的男人,隻是“突擊曬娃、翻車了”。

她提到:陶醫生的工作很忙,每周見不到家人幾次,可能是想在親友面前顯擺女兒的懂事貼心,結果成為了“強迫”。

女兒12歲生日,知名醫生曬了一篇小作文,為什麼引發激烈争議?今天不少老師在辦公室讨論,這件事每個大人都能看到自己影子

或許是考慮到輿論影響,昨天陶勇醫生删除了這條微網誌,但是關于這個事件的讨論還是沒有停止,#如何看待陶勇育女争議#的話題熱度目前還在繼續上升。

這件事情的背後

也有很多家長的影子

這件事情,真的有網友們說的那麼嚴重嗎?其實在這裡,我們也想為陶勇醫生說幾句話。

抛開陶醫生個人的身份、社會地位,他隻是一個普通的父親。從他的文字中,我們還是能感受到她對女兒的愛。

陶醫生曾經在一次直播中提到,女兒特别喜歡小動物,最愛看的一本兒童讀物就是生物學。她的未來職業方向也已經基本确定,就是當一名獸醫。提到女兒時,他也和大多數家長一樣,充滿着對孩子的愛和期待。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這原本就是家長最樸素的心理。但是大多數家長都是第一次做父母,加上工作繁忙,往往很難找到跟孩子良好的溝通方式。

比如在“洗碗”事件中,你或許就有這樣一種熟悉的感覺,就像看到了身邊家長,或是自己成長經曆的影子。

今天中午,杭州一所國小的辦公室裡,幾位老師也聊起了這件事。

一位老師說:“其實看看自己身邊,有很多家長也都會犯這樣的錯。就我們接觸的家長而言,不管你在自己的專業做的多麼精深,也不妨礙你是在育兒方面的‘小白’,大家都是需要不斷學習的。有時候自身越是成功的家長,越會對孩子有高要求。”

另一位老師提到:“看這些文字資訊,我感覺應該是他平時陪伴孩子的時間不夠多,但又想在親戚朋友面前展示一下孩子的乖巧懂事。我猜測他可能還有一種常見的家長心理,就是私底下對孩子都是很好的,但在外人面前總要損孩子幾句。他的語言也很實在,就像我們看的朋友圈。但沒想到發到網上,加上名人效應,就被放大了。”

一位90後老師回憶,自己也曾經有陶陶這樣的童年經曆,她說:“大概國小6年級,大過年的,媽媽突然要求我去幫忙洗碗。但是在家裡這些都是大人包辦的,我确實不怎麼會做。突然被cue在親朋好友面前做一件自己不擅長的事,我立刻就感到很窘迫,本能拒絕、逃避。像這些餐桌禮儀,洗碗的習慣确實是有必要培養的,但是需要在平時慢慢滲透,而不是說做就做,一下子就給這麼大一個‘舞台’。”

吳麗珍是丁蕙實驗國小的心理老師,她認為,這樣的情況在家庭教育中确實很常見:“首先陶醫生的勞動教育理念是非常好的,作為家庭成員,12歲的孩子也是完全可以承擔家庭洗碗任務的。我看了陶醫生的貼子,可能他在養育女兒的過程中說教居多,其實身體力行,和女兒一起洗,或者女兒洗、爸爸在旁邊陪伴,适當誇獎,會讓女兒感受更好。從小女孩圖檔看到,這個孩子是比較緊繃的,而家庭應該是一個放松的場所。我們的家長應該多試着做個調皮、有愛、有力量的家長。”

有很多網友忽略了

12歲的孩子正在經曆的變化

還有一個有關教育的話題,可能在這裡被很多網友所忽略,那就是陶勇女兒陶陶正處于一個特别的年齡節點:12歲。

12歲,孩子會經曆從國小生到國中生的轉變。英語單詞“teenager”,指的就是13至19歲之間的青少年。12歲,正是一個孩子從兒童走向青少年的視窗。

很多孩子就是在12歲左右,出現明顯的“自我意識覺醒”。這時候,家長會認為自己的權威遭到挑戰,沖突也更加凸顯。其實有時候家長和孩子之間的争執無關對錯,隻是家長内心的權威感在作怪。

因為在這之前,孩子會在是否“聽話”、“懂事”的衡量标準下,聽從家長的安排。但從國小中高段開始,“聽話”的效力慢慢開始喪失。

一位國小生家長分享:“我太能了解陶醫生的感受了!以前孩子小的時候,出去玩幫他拍個照,那是相當配合,在頭上擺一所花都能樂樂呵呵的。自從進入國小高段開始就完全不一樣了,單是安靜站在那裡配合拍照,都不願意。或許在孩子的眼裡,他已經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了,有權決定自己想不想做這件事,不能再把他當作是孩子來看待。”

還有一位國中生家長說,孩子越來越注重自己的隐私,在家寫作業的時候甚至還會把門關上,在門口貼一張紙:“不得入内”!她說:“這時候就感覺眼皮子底下的孩子失控了,本能反應是青春期來了,孩子不聽話了。”

在杭州十三中心理專職教師周春飛看來,這就是孩子在青春期自我意識迅速發展,自主感和空間感需求增加。

自主感就是孩子希望“我”能決定自己做什麼事情;空間感就是“我”有自己的地盤,這裡都是我說了算。現在的孩子身心發育普遍比較早,一般從國小四年級開始就進入了青春期前期。

而在家庭溝通中,家長們普遍會有一種習慣,比如把自己在工作、職業中的身份帶回家,或者是在溝通中以說教為主。比如陶醫生在工作中有很強的職業道德,對自己的道德水準也要求高,是以希望女兒也能做到這些要求。當他在女兒生日宴上提出讓孩子盛飯、夾菜、洗碗,孩子說不定心裡正想這麼做,也認為這是對的,但聽到大人這麼一說,就不情願了。因為這些要求用過于嚴厲的語氣說出來恰恰會影響了孩子的自主感。想讓孩子懂禮貌會感恩,除了言傳身教,多一點溫馨提示,少一點嚴厲說教,效果會好的多。

那麼應該如何正确和青春期的孩子溝通呢?

周老師說:“家長也不用把青春期、叛逆期視作洪水猛獸。如果你給足空間和尊重,孩子不需要叛逆就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嘗試在孩子的成長中做一個“顧問”的角色吧!其實家庭關系越好,親子關系越好的家庭中,往往有能夠跟孩子說廢話的家長。建議家長回家後就扮演好父親、母親的角色,不帶任何目的地去跟孩子聊天,而不是想着每句話都要産生什麼價值,學會跟孩子平等地分享和交流。”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