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積石山溫度——來自抗震救災部隊的觀察報告之三

來源:學習軍團·中國軍号

凜凜寒冬,強震突襲。危急之時,解放軍和武警部隊官兵、民兵聞令而動,堅決貫徹落實習主席重要訓示,積極配合地方開展搶險救災,盡最大努力保障人民群衆生命财産安全。

積石山6.2級地震發生後,災區群衆的生命安全,始終牽動着黨中央和全國人民的心。任務部隊官兵迅疾趕赴抗震救災一線展開救援,用英勇無畏诠釋忠誠擔當,用青春熱血溫暖寒冬冷夜,以實際行動踐行誓言——一切為了人民。

“道路通了!”“電燈亮了!”“暖爐燃了!”……人民子弟兵會同各方力量,第一時間救援群衆、搶通道路、恢複電力通信,彙聚起勠力同心的汩汩暖流。

希望,如點點星光,照亮黑夜——

官兵用堅實的臂膀,托起生命之舟。寒冷的冬夜,從廢墟中救出的孩子安穩地趴在戰士背上,胳膊緊緊摟住戰士脖子。戰士把寬闊的肩背和溫暖的大衣留給孩子,帽檐遮住了他年輕的面龐。

這名00後戰士叫包建維,第一次參加抗震救災。他說:“我是人民子弟兵,就應該在黨和人民需要的時候挺身而出!”

官兵用急促的腳步,蹚出平安之路。在積石山縣劉集鄉陽窪村,武警甘肅總隊臨夏支隊官兵摸黑徒步3公裡後,發現一名80多歲的老人。老人腰部受傷無法行走,官兵小心翼翼地将他擡上擔架,向村外轉移。

救援中,官兵争先上前擡擔架,在受損的道路上步行1個多小時,終于将老人安全轉移到救護車上。“多虧解放軍的幫助,你們像親人一樣親!”老人獲救後感激地說。

官兵用溫暖的雙手,守護人民安全。一個個迷彩身影在寒風中穿梭,在廢墟中尋找希望,他們的肩上扛着責任,胸膛充滿赤誠。

地震發生後,第76集團軍某旅黨員突擊隊隊員、二級上士馮仲生不顧腰傷,從斷壁殘垣間救出兩名被困群衆。

在積石山縣大河家鎮大河村抗震救災現場,一名老人不慎摔倒受傷,當時道路還未搶通,某連連長孫德松背着老人一路小跑前往醫療點就醫。

20日淩晨,突發餘震。一名大媽在緊急避險時摔傷,巡診的軍醫餘明緊急幫她處理傷口後,将她送往就近醫療點診治。“有你們在,我這心裡就踏實了!”大媽握着餘明的手久久不願松開。

關懷,如春風拂面,滋潤心田——

“我們争分奪秒地幹,隻為保障群衆溫暖過夜。”在陳家村安置點,為盡快解決受災群衆住宿和取暖問題,武警甘肅總隊某支隊機動三中隊中士孔得軒沖鋒在前,帶領全班人員連續奮戰,搭建30餘頂帳篷。帳篷搭好後,孔得軒和戰友顧不上休息,又忙着幫群衆架設暖爐。

“天這麼冷,禦寒衣物一定要發到每名群衆手中”“一會兒大家再仔細排查一遍消防隐患”……在積石山縣馬家村村口,積石山縣民兵應急連連長魏玉平仔細交代注意事項,民兵們在寒夜仔細巡查一頂頂帳篷,確定每名群衆都不受凍。

午夜時分,氣溫越來越低,臨時安置點裡安靜有序,受災群衆已經安心睡下,帳篷内的爐火正旺,暖人身、暖心房。

心理幹預越早,越有助于防止發生心理問題。武警青海總隊醫院兩名心理專家穿梭在各個帳篷,細心觀察受災群衆情緒,為部分有應激反應的群衆進行治療和疏導。西甯聯勤保障中心派出醫療分隊,在提供健康查體、送醫送藥等服務的基礎上,為有需要的受災群衆開展一對一心理疏導。

一名年輕婦女躲在角落裡,因地震時受到驚吓,緊張情緒遲遲難以緩解。“妹妹,别怕,很快就會好起來的……”心理專家賈霁湊上前去,和她聊起以往參加搶險救災的故事,介紹受助群衆現在的生活,幫助她減輕心理壓力。

室外滴水成冰,室内溫暖如春。“我們是共産主義接班人,繼承革命先輩的光榮傳統,愛祖國,夫妻民……”21日上午,在積石山縣石塬鎮肖紅坪村一個臨時安置點的帳篷裡,數十名孩子在第76集團軍某旅下士蔡新哲帶領下放聲歌唱。

“感謝解放軍建起這個‘帳篷學校’,這下我們安心了。”學生家長馮蓉告訴記者,他們可以把更多精力投入到災後重建了。

22日,大河家鎮康吊村安置點,臨夏軍分區組織民兵在“帳篷學校”為學生上“複學第一課”;在大河家鎮陳家村安置點,第76集團軍某旅聯合共青團臨夏州委員會共同打造“童心港灣”,列兵陳果主動擔任音樂教師,為孩子們彈奏悅耳動聽的樂曲,孩子們在積木、拼圖、毛絨玩具的陪伴下度過一個難忘的冬至……

暖意,如寒夜之火,點燃冬天——

從保家衛國、戍守邊防到抗洪搶險、抗震救災,哪裡有危險,哪裡有需要,哪裡就有子弟兵的身影。地震發生時正值冬夜,低溫嚴寒下,子弟兵用真心真情赢得災區群衆的贊許。

軍綠色的帳篷前,支着3口大鍋,鍋裡白色的餃子不停翻滾……沸騰的是湯水,溫暖的是人心。

22日傍晚,在積石山縣劉集鄉國小安置點,第76集團軍某旅官兵和受災群衆一起包餃子、過冬至。“我們手工剁餡,手工和面,可以包2000多個牛肉蘿蔔餡餃子。”炊事班班長、二級上士普愛華告訴記者。

“我們累點沒關系,隻要群衆能吃上熱乎飯。”在一個個臨時安置點,任務部隊出動野戰炊事車,全天保障受災群衆熱食供應,讓大家吃飽吃好。

“我們冷點沒關系,隻要群衆不受凍。”19日,某旅官兵冒着零下十幾攝氏度的嚴寒清理積雪、平整路面,為受災群衆搭建帳篷、架設暖爐,做好防寒保暖工作。100餘頂帳篷搭好後,他們讓受災群衆安心入住,自己則在運輸車車廂裡湊合躺一躺。

為防止群衆瓦斯中毒,官兵将煙筒與暖爐連接配接處用泥封住,将煙筒接口處用錫紙密閉,并在帳篷内安裝一氧化碳報警器,每隔一段時間就挨個帳篷檢視安全情況。

積石山縣石塬鎮肖紅坪村安置點外,受災群衆拿起鐵鍬鏟冰除雪、清理道路,正在執行任務的某旅官兵立即調派人手上前協助。這條普通的小道,折射出軍民齊心的團結力量。

記者在劉集鄉國小安置點,見到戰士巴丁江措。他正和孩子們分享自己的故事:“我的家鄉在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12歲那年,我經曆了玉樹地震,是解放軍把我和家人從廢墟中救了出來。高中畢業後,我就當了兵。現在我來到這裡幫助你們、保護你們。你們也不要怕,未來一定會更好的。”

聽着他的故事,幾名孩子用稚嫩的童聲堅定地說:“長大了,我也要當解放軍,成為可以保護别人的人。”

目前,受災群衆已基本得到安置,災後重建正有序展開。西部戰區前進指揮所指揮員介紹,任務部隊官兵和民兵将持續奮戰抗震救災一線,全力推進受災群衆安置工作,幫助受災群衆盡早恢複生産生活秩序。

軍民同心,沒有跨不過去的坎。

跨越凜冬,就将迎來複蘇的春天……

(學習軍團·中國軍号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