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源”來如此丨2800年前的太陽能“打火機”長什麼樣

作者:大河網

大河網訊 近些日子,天氣冷得出奇。

在寒冷的冬天,如果能生起一盆火,一邊圍着火盆取暖,一邊分享快樂,該是一件多麼幸福的事呀。

火對于人類來說,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那麼古人是怎樣取火的呢?——鑽木取火,擊石取火!這些方法既費時又費力。還有好的取火方法嗎?

“源”來如此丨2800年前的太陽能“打火機”長什麼樣

其實,早在西周時期,我們的祖先就已經用上了便攜的“打火機”。與今天的打火機原理不同的是,它不需要打火石,隻要有陽光就可以,它的名字叫做“陽燧”。

在古代,人們把取火的工具稱為“燧”。根據材質的不同,有木燧、金燧之分。木燧取火于木,而用金屬制成的金燧則取火于日,也就是我們所說的“陽燧”。

宋代科學家沈括在《夢溪筆談》一書中記載:“陽燧面凹,向日照之光,皆向内,離鏡一兩寸,聚為一點,大如麻菽,着物則火。”意思是說,使用陽燧時,要選擇一個陽光充足的地方,利用凹面鏡的反射與折射原理,将陽燧對準太陽,調整好角度,把易燃物放于凹面的反射焦點處,使陽光聚焦在一點上,幾秒、十幾秒鐘後,易燃物就被點燃了。

“源”來如此丨2800年前的太陽能“打火機”長什麼樣

在位于河南省三門峽市的虢國博物館裡,收藏有從虢國墓地中出土的3萬件文物,跟這些文物一起出土的,還有一件距今2800年的青銅陽燧實物。

它直徑7.5厘米,正面呈銀白色凹面鏡,背面有鼻形鈕,鈕旁鑄有兩隻斑斓猛虎,以及雙頭虺龍與鸷鳥組成的圖案。從整體上看,其類似茶杯蓋的獨特造型,也使得其在向太陽取火過程中更加友善。

取火更為友善,同樣離不開青銅陽燧複雜的制作工藝。為了能有效地反射陽光,需要選用優質的青銅材料,經過多次打磨和抛光之後,才能使其表面光滑如鏡。

《周禮·考工記》中對陽燧制作的材料配方也有精确記載:“金有六齊,金、錫半,謂之鑒燧之齊也。”其中“金”指的是純銅,“錫”是指鉛錫合金,即制造陽燧的銅、錫比例為2比1。這些文物中蘊含的資訊,不僅展現了制造者的經驗、思維與智慧,也反映了古代中國精深的科學認識水準。

“源”來如此丨2800年前的太陽能“打火機”長什麼樣

随着更加先進的取火工具的流行,陽燧逐漸退出了人們的日常生活。不過,在奧運會、亞運會等重要體育賽事的聖火采集儀式上,我們還是可以看到取火神器——“陽燧”的身影……

從原始社會的鑽木取火、青銅器時代的陽燧取火、鐵器時代的火鐮取火、明清時代的取燈引火,到現代社會的火柴發明的全過程,人類的取火史也是人類逐漸邁向科學進步的社會文明發展史,人類每一次取火的變革和飛躍,都成為社會發展的裡程碑。

“源”來如此,這就是中國最古老的文明之一。

策劃:魏劍 李铮

統籌:李敬欣 張培君

執行:婁恒 許會增 範昭

文案:莫韶華 李東寶

影像/制作:馬紹坤

海報:胡瀚澤

特别鳴謝:三門峽市虢國博物館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