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百年逸彩貫中西——李劍晨的藝術足迹

作者:光明網

【藝旅回望】

作者:王振宇(作家、《中國水彩畫之父李劍晨》作者)

繼承不泥于古,創新不離于源。在藝術創作中,色彩就是力量。

——李劍晨(1900年—2002年)

1942年冬,全國美展在重慶舉辦。人們在一幅名為《流浪兒》的油畫前駐足流連。該作品表現了一個衣衫褴褛的男孩坐在山坡上,眼神迷惘無助,左手搭在他的全部家當——一隻破竹筐上,筐裡盛着他睡覺用的席子和布單。畫面滿目蕭索,植物的葉子已經泛黃掉落,可這個可憐的孩子還赤着雙腳。畫前,一個中年男子滿含熱淚,對該畫作者李劍晨說,畫裡的孩子與他失散的兒子一模一樣,也不知流浪到何處了,他決定馬上回老家去尋找。

百年逸彩貫中西——李劍晨的藝術足迹

水鄉(水彩畫) 李劍晨

李劍晨,本名李汝骅,1900年出生于河南省内黃縣一個書香門第,1922年從河南省立第一師範學校畢業後,考入北京國立藝專,西畫受教于捷克畫家齊提爾教授,中國畫受教于陳半丁、于非闇等先生。在河南省立一師、五師、女子師範執教的十年間,李劍晨對水彩畫進行了系統性研究,解決了水彩畫三要素——色彩、水分、時間的關系問題,探索出幹畫法與濕畫法,在此基礎上,又研究出染紙、浸紙、擦紙、沉澱、洗滌、點彩、漿彩等多種作畫技法,形成了自己的水彩畫理論體系。1937年9月,李劍晨赴英國留學,并于1939年8月回國,決心用自己的畫筆為祖國服務。

百年逸彩貫中西——李劍晨的藝術足迹

美麗的天壇(水彩畫) 李劍晨

回國後不久,呂鳳子聘請李劍晨任重慶國立藝專西畫系主任,後接替潘天壽任教務長。1941年8月,李劍晨受聘擔任中央大學工學院建築系二級教授,主講水彩畫。此後,學校雖幾經改制,但他一直在建築系任教,吳良镛、鐘訓正、潘谷西、齊康等都是他的高足。

李劍晨在教學之餘,特别是每個暑假,都要外出寫生作畫。他以娴熟的西畫技法結合東方色彩情調,形成獨特的藝術語言,創作了大批描繪祖國壯麗山河、名勝古迹以及日新月異的建設場面的水彩畫。如作品《晨》,呈現了人民英雄紀念碑的建造場景,獲得江蘇省美術作品一等獎;《水鄉》以明快的筆觸,描繪出江南水鄉小橋流水人家的秀美畫面;《東海風雲》用奔放的色彩渲染出海天之間風雲激蕩的雄偉旋律;《美麗的天壇》以斑斓的色調烘托出中國古代建築的壯美。他的水彩畫題材豐富,意境隽永,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百年逸彩貫中西——李劍晨的藝術足迹

牧鵝女(中國畫) 李劍晨

1958年,李劍晨所著《水彩畫技法》一經出版便供不應求,僅在香港就再版12次,在世界各地發行,成為廣大水彩畫愛好者的學習範本。之後,《水彩畫創作技法》出版,濃縮了李劍晨幾十年的創作心得。

長期以來,李劍晨中西繪畫兼擅,堅持“兩條腿走路”,油畫、水彩畫、中國畫三管齊下,創作頗豐。1959年,他接受任務,為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創作油畫《搶修上海機場》,後來又創作了《文成公主》《蔡文姬》《濃夏》等巨幅油畫,以及一大批極具時代特色的水彩畫。時至80年代,李劍晨潛心于中國畫的研究與創新,自謂“拾遺補缺”。他嘗試将西畫的色彩和構圖與中國畫的傳統筆墨相融合,創作出色彩豐富、章法新異的作品,為古老的中國畫注入時代之活力。《夏之晨》《金陵春色》《叱咤風雲》等中國畫作品,濃郁中見雅緻,富麗中顯清新,而那些人物題材作品如《唐代詩人李白》《織女圖》等,更是“亦中亦西亦我,有血有肉有神”。

百年逸彩貫中西——李劍晨的藝術足迹

秋訊(水彩畫) 李劍晨

1991年11月,“李劍晨九一繪畫展”舉辦,很多人慕名前來購畫,均被李老婉拒。他說:“我的畫不賣,将來都要捐獻給國家。”後來,李老将一生所作繪畫精品全部捐贈給江蘇省、河南省的藝術機構和中國美術館典藏。鑒于李劍晨在藝術創作和美術教育方面的傑出貢獻,中國文聯、中國美協于2001年6月授予其美術專業國家級最高學術獎項——中國美術金彩獎成就獎。願李劍晨的藝術創新精神薪火相傳,激勵後輩,發揚光大。

《光明日報》(2023年12月24日 09版)

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