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同課異構 共同成長”——教研中心組織同課異構進餘幹縣社庚國中

作者:饒報見聞

  為了充分發揮教育資源的示範引領作用,讓更多的學生接受優質教育,實作學區内“促成長、同發展、共進步”。12月22日,在餘幹縣教體局教研中心章波輝書記的帶領下,教研中心湯主任攜古埠國中徐老師來到社庚國中同課異構。

社庚國中國文組教師觀摩學習交流。

古埠國中 徐 老 師 《白楊禮贊》

社庚國中 章曉明老師 《白楊禮贊》

“同課異構 共同成長”——教研中心組織同課異構進餘幹縣社庚國中

  在同課異構活動正式開始前,餘幹縣教體局教研中心章波輝書記攜社庚國中雷健萍校長召開座談會。

“同課異構 共同成長”——教研中心組織同課異構進餘幹縣社庚國中

  社庚國中雷健萍校長對來到社庚國中參加此次國文教研活動的老師表示熱烈歡迎。

“同課異構 共同成長”——教研中心組織同課異構進餘幹縣社庚國中

  餘幹縣教體局教研中心章波輝書記表示很高興和社庚國中的教師們一起參加此次國文同課異構活動,更希望老師們都可以有所收獲。

  本次同課異構活動的内容為《白楊禮贊》

《白楊禮贊》是八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第14課,本文寫于1941年,當時國民黨反動派消極抗日,積極反共,使日本帝國主義能夠集中兵力向敵後抗日根據地進行瘋狂的“掃蕩”。廣大人民群衆在共産黨上司下,團結一緻,頑強戰鬥,多次地粉碎了敵人的“掃蕩”,鞏固和發展了敵後的抗日根據地。茅盾曾在延安生活了五個月,對根據地有深刻的了解,回到重慶後不久,他就飽含激情地寫下了本文。

“同課異構 共同成長”——教研中心組織同課異構進餘幹縣社庚國中

社庚國中章曉明老師的課堂,章老師以歌曲《小白楊》導入,讓學生更好的進入狀态。

“同課異構 共同成長”——教研中心組織同課異構進餘幹縣社庚國中
“同課異構 共同成長”——教研中心組織同課異構進餘幹縣社庚國中
“同課異構 共同成長”——教研中心組織同課異構進餘幹縣社庚國中

學生們認真聽講中。

“同課異構 共同成長”——教研中心組織同課異構進餘幹縣社庚國中

章曉明老師從旁指點學生。

“同課異構 共同成長”——教研中心組織同課異構進餘幹縣社庚國中

學生回答老師問題

學生朗讀課文

“同課異構 共同成長”——教研中心組織同課異構進餘幹縣社庚國中

古埠國中徐老師的課堂

徐老師以學生身邊的樹作為導入。更好的讓學生明确學習的重難點,把握知識點。

師生互讀

“同課異構 共同成長”——教研中心組織同課異構進餘幹縣社庚國中

學生朗讀

徐老師優秀朗讀

“同課異構 共同成長”——教研中心組織同課異構進餘幹縣社庚國中

學生回答老師的問題

“同課異構 共同成長”——教研中心組織同課異構進餘幹縣社庚國中

教師們認真聽課中

“同課異構 共同成長”——教研中心組織同課異構進餘幹縣社庚國中

  評課環節,在餘幹縣教研中心章波輝書記的主持下,雷健萍校長帶領下為古埠國中徐老師和社庚國中章曉明老師的課堂進行學習探讨。

“同課異構 共同成長”——教研中心組織同課異構進餘幹縣社庚國中
“同課異構 共同成長”——教研中心組織同課異構進餘幹縣社庚國中

首先由社庚國中章曉明老師和古埠國中徐老師對自己的課堂結構進行講解。

教師評課

“同課異構 共同成長”——教研中心組織同課異構進餘幹縣社庚國中

社庚國中教師代表發言

“同課異構 共同成長”——教研中心組織同課異構進餘幹縣社庚國中

餘幹縣教體局教研中心湯主任對兩位老師課進行發言

兩位老師都準備的非常充分,章曉明老師老練,重點突出,課堂導入比較新穎,能激發學生的情感。在導入環節中《小白楊》歌曲可以直接播放,前面的一段文字可以直接去掉。

古埠國中徐老師在課堂教學以讀為主,整堂課輕松有趣,在讀課文的環節中,可以讓學生在讀後互評,這樣讓讀的環節更加深入,課堂内容更飽滿。

“同課異構 共同成長”——教研中心組織同課異構進餘幹縣社庚國中

餘幹縣教體局教研中心章波輝書記發言

他在發言中肯定了兩位老師的課堂教學,兩位老師都準備的非常充分,都展現了國文學科的特點;章曉明老師的課堂,展現了國文學科的特點“字,詞,句,段”,特别是課堂上以點撥,引導學生為主。

古埠國中徐老師在課堂教學充分發揮國文教學“讀”的手段,多方面去讀,使得課堂更有層次感。特别是師生互讀方面。

兩位老師在授課方面很成功,還要在細節方面進行優化,比如

1.在今後的教學過程中,還需要更豐富的手段來激發學生的課堂熱情,

2.以後教學課件設計應更具有生命力,不要讓多媒體課件限制你,他隻是教學的輔助工具。

  章波輝書記提到在進行探究性教學的時候,教師們要利用教育資源,把多媒體的現代化教學手段與課堂教學融合,提升教學效果。

  此次“同課異構”活動,不僅是一次經驗分享,更是一次思維的碰撞,真正實作了“資源共享、示範引領、合作交流、攜手共進”的教育理念,促進了雙方教師的教學互助,共同成長。

教學還在繼續,在今後的工作中,相信大家定會不忘初心,攜手共進,砥砺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