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為什麼中國有很多連鎖咖啡店,卻沒有叫得上名字的連鎖茶館?

作者:嘯瞰風雲

都說書店、民宿和咖啡店,是文青創業的“吉祥三寶”,那麼對一個中年文青來說,開一家高逼格的新中式茶館,似乎就成了安放下半生的理想之選。

一壺好茶,配上明式家具與禅味十足的裝修,還有美女茶師的現場講解,煮茶聞香,塵心洗盡,一派大隐于市的悠然自得。

然而,當美好理想的畫面遭遇現實,我們看到的卻是另一番景象:投入幾十萬甚至上百萬開的新中式茶館,每月隻有幾百塊的營收進賬,大多數活不過一年,剩下的也大都是苟延殘喘。

社交媒體上關于開茶館血本無歸的視訊比比皆是,如果你發帖詢問開一家茶館的注意事項,十有八九會遭到勸退。

開茶館賺錢有那麼難嗎?在行動之前,我們不妨看看這個行業的天花闆在哪兒,可以先問自己一個問題:

為什麼中國有很多連鎖咖啡店,比如星巴克、瑞幸、Costa、Mana,卻幾乎沒有叫得上名字的連鎖茶館?

為什麼中國有很多連鎖咖啡店,卻沒有叫得上名字的連鎖茶館?

1

咖啡與茶,同屬休閑飲品,都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中國人喝了幾千年的茶,如今的茶飲賽道,仍以每年幾百億元的規模迅速增長。

雖然市場潛力巨大,但你很少聽到傳統中國茶有什麼大品牌,倒是新茶飲擴張了一輪又一輪。因為和咖啡相比,中國茶有個顯著的特點,就是屬地性太強。

中國是全世界種茶面積最大的國家,大江南北到處是茶葉産地,光是産茶縣就有900多家,茶企數量多達七萬家。

各省各地都有自己的名茶,西南有普洱與紅茶,東南有烏龍茶、花茶與白茶,江南有綠茶與黑茶,北方也有衆多紅茶和綠茶。

産地高度分散,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的茶企,半數以上都是小作坊,盡管有成千上萬個注冊商标,具有知名度的卻少之又少,行業十強的營收加起來,不到市場總規模的5%,90%以上的茶企年銷售額不到500萬元。

缺乏知名品牌的另一個結果,就是市場流通的産品水分很多,價格虛高的現象非常普遍。

而咖啡的産地,就相對集中。

你平時喝的咖啡裡面,99%的咖啡豆産自中國雲南。從2011年到2021年,雲南咖啡豆的産量增長了67%。

從2010年起,星巴克就在雲南建設咖啡種植園,并在當地建立了亞洲首個星巴克種植者支援中心,你目前在星巴克喝到的所有咖啡,其實都是雲南生産的。

除了星巴克,永璞、Manner、Seesaw、瑞幸等品牌也紛紛與雲南的種植園合作,并提供專業幫扶。

由于巨頭紛紛入場,雲南的咖啡種植業日益走向了精品化與标準化,雲南咖啡豆不僅品質上乘,價格也比較低,這主要是大規模集中采購,把價格壓下來的結果。

為什麼中國有很多連鎖咖啡店,卻沒有叫得上名字的連鎖茶館?

除了産地集中,咖啡的另一大優勢,是生産更容易自動化。

若想做一杯現磨咖啡,你隻需要一台咖啡機就能搞定,好的咖啡機還能做出拉花,一台商用全自動咖啡機,隻需幾萬塊錢就能買到,星巴克的咖啡機售價也在十萬元以内。

千萬别小看這項優勢,有了咖啡機,就大大節省了咖啡店的人工成本,對咖啡師的要求也降低了,而且還能大規模複制。瑞幸的咖啡師已經和流水線上的勞工沒啥差別,隻需根據配料比摁幾個按鈕,根本不需要懂咖啡。

節省成本,帶來了咖啡店毛利率的提高,以拿鐵為例,如果一杯拿鐵的售價為30元,它的成本隻有6元上下,毛利率高達80%。反觀中國茶,從采摘、生産到現場制作,幾乎全依靠人工,成本始終降不下來。

傳統茶都是現泡的,很多人将茶藝視為一門玄學,既然是玄學,那麼從時間、火候、手勢到工具,全部因人而異。如果一門手藝和藝術扯上邊,它就和工業化沒啥關系了。

此外,許多茶館不僅賣茶水,還賣茶葉,因為供應鍊沒有集約化,能否獲得優質的貨源,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老闆的人脈和對茶葉的了解。除了懂行,老闆還得掌握一些銷售技巧,以便于把茶葉賣給顧客,這些專業知識依靠直覺和經驗,是以無法複制,很難進行大範圍的推廣。

産地分散,品種繁雜,依賴經驗,再加上過程難以标準化,中國茶的供應鍊還停留在農業時代,作為零售終端的茶館,自然也無法形成大規模的連鎖業态。

說到這你可能會問,中國的茶館能否像瑞幸和星巴克那樣,對供應鍊進行大規模的兼并整合呢?畢竟,這是資本最喜歡幹的事兒。

這就涉及到另一個問題,市場對茶館的需求,是否能吸引資本的大量湧入。

2

這就涉及到另一個問題:人們泡茶館的目的是什麼?

其實隻需要去你家附近的茶館看看,差不多就明白了。

大多數城市茶館,主打的就兩個字:熱鬧。

顧客去茶館,往往是帶上三兩好友,很少有人獨自泡茶館,因為茶館主要是個聊天的地方。

而且中國的茶館還有個特點,它們通常具備娛樂功能,尤其與棋牌相結合,很多人去茶館的主要目的是打牌或者搓麻将,喝茶倒是其次。

過去中國人愛泡茶館,是因為茶館裡有麻将,有瓜子水果,甚至還有說書表演,簡直是老一代人的快樂大學營。

但咖啡館就不一樣,咖啡館雖然也是為休閑而設,但你從來不會在咖啡館裡看到麻将桌或棋牌室,雖然你經常看見有人在咖啡館,但總的來說,咖啡館提供的私密感更強。

為什麼中國有很多連鎖咖啡店,卻沒有叫得上名字的連鎖茶館?

對消費者而言,咖啡館是提供休憩的地方,而非娛樂場所。無論你去咖啡館是為了約會、看書、工作還是發呆,你更看重的,是咖啡館帶給你的輕松惬意。

茶館是熟人社會的産物,你去泡茶館,是為了找到更多和你相似的人。

而咖啡館屬于冰冷的現代世界,人們去咖啡館不是為了湊熱鬧,而是尋找孤獨。

這就意味着,咖啡館所滿足的需求,是原子化的,也就是說,它可以對個體産生吸引力。而茶館所滿足的需求是團塊化的,你得跟志同道合的人一塊兒去,這就限制了消費頻率與顧客的範圍。

為了更好地了解這個問題,我們不妨拿餐飲行業做個類比。能在行業做到頭部的餐飲連鎖,幾乎全都支援個體就餐,比如肯德基麥當勞,中式的老鄉雞等等,你既能獨自去吃,也能和朋友一塊兒去吃,正因為抓住了無數個體消費者,這些餐飲店才能獲得龐大的使用者基數,實作連鎖經營。

相比之下,主打聚會性就餐的餐館,反而不容易做大,比如許多擺圓桌酒席的飯店,很少出現大規模連鎖店,因為這些飯店往往為正式的聚餐而打造,導緻就餐人數無法繼續往下細分。

當然,這類飯店要想盈利,就得提高客單價與服務品質,是以飯店廚師的工資比快餐店廚師要高,很多快餐店甚至都不需要專業廚師。

茶館的另一大硬傷來自它的産品。對年輕人而言,傳統茶在他們眼裡屬于中老年飲品。

一提到喝茶,你首先想到的往往是一位中年大叔,一手拿着折扇,一手挂着佛珠,跟你絮絮叨叨大談人生哲理。或者是一群老大爺圍坐在一起唠嗑,在冬日裡曬太陽。

不少年輕人把茶視作養生飲料,年輕人喜歡甜,而茶是苦的,對于茶的了解,必然是随着年齡和閱曆而提升的。所謂新茶飲,無非是在茶裡面加了奶和果汁,已經與傳統茶大相徑庭了。

為什麼中國有很多連鎖咖啡店,卻沒有叫得上名字的連鎖茶館?

另外,喝茶對年輕人太麻煩了,一杯咖啡可以擺在桌上喝,也能帶着邊走邊喝,茶不一樣,你至少需要一把壺一個杯子,考究點的還得上茶台,來來回回泡好幾輪,喝杯茶比吃頓飯還要耗時間,年輕人都比較懶,不想在這件事兒上花功夫。

是以茶館很難吸引年輕人,即便是新中式茶飲,最多也隻是靠環境氛圍吸引一批打卡黨,然後就沒有下文了。

盡管茶館遍地開花,但它們真正服務的,其實是一小部分人,老一輩人确實有泡茶館的情結,但年輕一代的消費習慣已經被咖啡店與新茶飲品牌培養了起來,很難再像老一輩那樣,對茶館産生足夠的感情。

資本偏愛年輕人和工業化,因為年輕人代表了未來,年輕人代表了韭菜,而工業化有助于大規模低成本的複制,至于小打小鬧的茶館,無法滿足資本貪婪的胃口。

3

你可能會問,既然開茶館不賺錢,為啥有些茶館還是活得好好的?

除了經營有方,還有一個重要原因:開茶館隻是他們的副業。

我認識幾個開茶館的老闆,沒有一個靠開茶館賺錢,有的人是替生意夥伴賣茶葉,有人平時做别的生意,茶館被用來招待客戶,對他們而言,開茶館主要是為了充當門面,聯絡感情用的。

還真别說,茶館對這些人挺管用的,因為有了茶館,他們的身價,在客戶面前一下子提升了不少,一位朋友告訴我,開了茶館之後,來找他的客戶絡繹不絕,許多在别的不友善談的問題,在茶館裡通通搞定了。

這位朋友還專門在茶館裡開辟了一間“密室”,裡面裝修豪華,專門接待重量級的嘉賓,他們日後都給自己提供了很大的幫助。

難怪有人會說,在辦公室喝茶的,屬于有事來找你的,而在茶館喝茶的,屬于沒事來找你的。

中國人的人情世故,在茶館裡被演繹得淋漓盡緻。

說到底,茶館和所有的傳統生意一樣,經營的不是産品或服務,而是感情,如果你想開一間茶館,不妨想想在茶館之外,你還能向你的顧客提供什麼。

為什麼中國有很多連鎖咖啡店,卻沒有叫得上名字的連鎖茶館?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