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熱帶雨林中的一棵古樹。海南日報記者 陳元才
周躍光,海南日報記者
2045.13億元!今年9月26日,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與海南省林業科學研究院聯合公布了海南雨林國家公園系統試驗區2019年GEP(全生态系統産品)計算結果。該核算結果由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峰嶺生态站(以下簡稱尖峰嶺生态站)的研究人員聯合海南省林業科學院共同完成,穗嶺生态站的長期野外監測資料為此提供了重要支援。
9月29日,海南日報記者來到峰脊下的峰脊,進入峰脊生态站。
超過60年的監控曆史
峰嶺生态站于1957年首次監測,建于1986年,并于1999年被科技部準許為國家野外站。生态站作為我國最南端、最典型的熱帶森林生态系統生态監測研究平台,采用一站式多點布局,主要對熱帶森林生态系統的結構和功能變化進行資料收集和監測研究,探索和揭示其組成、結構、功能變化及其對氣候變化的響應和适應機制。
"國家越來越重視生态監測,幾十年來,峰嶺生态站逐漸從原始的人勞工工監測走向資訊化、智能化監測。從事生态監測30多年的山頂嶺生态站工程師林明賢回憶說,20世紀80年代,在斯派克嶺原有的森林深處,有一座47米高的氣候監測塔,每層都有人蹲下,記錄溫度、風力等資料每兩個小時的變化, 而夜間監控人員隔夜裹着被子,條件無法想象。
為生态保護提供科技支撐
進入山頂嶺天池生态監測區,記者看到一個厚厚的塑膠管上方有一個白色的金屬盒,上面寫着"大氣負(氧)離子監測系統",外面有多台儀器,還有兩根細天線。
林說,這是一個自動化的氣候環境監測系統,不僅可以監測大氣負(氧)離子,還可以監測空氣顆粒物(PM2.5)、溫度、濕度、風速和光輻射等,定期自動将各種監測資料無線傳輸到峰嶺生态資料管理中心,不再需要人工監測人工記錄。
近年來,斯派克嶺生态站先後在鹦鹉嶺、利馬山和毛裡地區設立了輔助生态監測點,系統地提高了熱帶雨林國家公園的生态定位監測能力,逐漸完善了相關野外實驗觀測場所、監測設施裝置,系統提高了水文等各種要素的觀測能力, 土壤、氣象和生物,為熱帶雨林國家公園建立了重要的監測研究平台。對巡查、社群共管、科普教育和人員教育訓練等領域的科研和監測的監測,為海南雨林國家公園的建設和可持續有效管理提供科技支撐。
斯派克嶺護林員進入山區進行檢查。海南日報記者 陳元才
建立生物多樣性監測系統
為了研究熱帶雨林的生物多樣性,斯派克嶺生态站在熱帶山地雨林地區建造了兩個世界上最大的森林"大樣本":60公頃的原始森林"大樣本土地"和64公頃的次生林"大樣本土地"。研究人員調查并監測了樣本區域胸徑超過1厘米的每種植物的物種名稱,胸徑,高度,生長和相對坐标,并附有鋁标簽。
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副研究員、斯派克嶺一個生态站周偉博士表示,"大樣地"的建立,為進一步探索熱帶雨林群落特征、物種空間分布格局、物種多樣性共存機制提供了很好的研究場所。
據了解,自1983年以來,峰嶺生态監測站已在斯派克嶺腹地建立了50個固定樣本和164公裡網格狀區域,覆寫了16000公頃的熱帶雨林,并建立了點對地區域森林生物多樣性監測系統。
海南雨林集中分布區是海南島的主要河源和重要水源,是海南生态安全的制高點和平衡點。周說,在碳中和的背景下,穗嶺生态站将對海南熱帶森林碳彙監測網絡的建設、氣候變化背景下熱帶森林碳彙變化的動态及其驅動機制進行深入研究,以探索增強熱帶森林碳彙潛力的可能途徑,為增強熱帶森林碳彙潛力提供有力保障。熱帶雨林國家公園的碳中和能力。
(海南日報9月30日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