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走进尖峰岭生态站 探寻构建热带雨林科研监测体系的秘密

走进尖峰岭生态站 探寻构建热带雨林科研监测体系的秘密

热带雨林中的一棵古树。海南日报记者 陈元才

周跃光,海南日报记者

2045.13亿元!今年9月26日,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与海南省林业科学研究院联合公布了海南雨林国家公园系统试验区2019年GEP(全生态系统产品)计算结果。该核算结果由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峰岭生态站(以下简称尖峰岭生态站)的研究人员联合海南省林业科学院共同完成,穗岭生态站的长期野外监测数据为此提供了重要支持。

9月29日,海南日报记者来到峰脊下的峰脊,进入峰脊生态站。

超过60年的监控历史

峰岭生态站于1957年首次监测,建于1986年,并于1999年被科技部批准为国家野外站。生态站作为我国最南端、最典型的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生态监测研究平台,采用一站式多点布局,主要对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变化进行数据收集和监测研究,探索和揭示其组成、结构、功能变化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和适应机制。

"国家越来越重视生态监测,几十年来,峰岭生态站逐渐从原始的人工人工监测走向信息化、智能化监测。从事生态监测30多年的山顶岭生态站工程师林明贤回忆说,20世纪80年代,在斯派克岭原有的森林深处,有一座47米高的气候监测塔,每层都有人蹲下,记录温度、风力等数据每两个小时的变化, 而夜间监控人员隔夜裹着被子,条件无法想象。

为生态保护提供科技支撑

进入山顶岭天池生态监测区,记者看到一个厚厚的塑料管上方有一个白色的金属盒,上面写着"大气负(氧)离子监测系统",外面有多台仪器,还有两根细天线。

林说,这是一个自动化的气候环境监测系统,不仅可以监测大气负(氧)离子,还可以监测空气颗粒物(PM2.5)、温度、湿度、风速和光辐射等,定期自动将各种监测数据无线传输到峰岭生态数据管理中心,不再需要人工监测人工记录。

近年来,斯派克岭生态站先后在鹦鹉岭、利马山和毛里地区设立了辅助生态监测点,系统地提高了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的生态定位监测能力,逐步完善了相关野外实验观测场所、监测设施设备,系统提高了水文等各种要素的观测能力, 土壤、气象和生物,为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建立了重要的监测研究平台。对巡查、社区共管、科普教育和人员培训等领域的科研和监测的监测,为海南雨林国家公园的建设和可持续有效管理提供科技支撑。

走进尖峰岭生态站 探寻构建热带雨林科研监测体系的秘密

斯派克岭护林员进入山区进行检查。海南日报记者 陈元才

建立生物多样性监测系统

为了研究热带雨林的生物多样性,斯派克岭生态站在热带山地雨林地区建造了两个世界上最大的森林"大样本":60公顷的原始森林"大样本土地"和64公顷的次生林"大样本土地"。研究人员调查并监测了样本区域胸径超过1厘米的每种植物的物种名称,胸径,高度,生长和相对坐标,并附有铝标签。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斯派克岭一个生态站周伟博士表示,"大样地"的建立,为进一步探索热带雨林群落特征、物种空间分布格局、物种多样性共存机制提供了很好的研究场所。

据了解,自1983年以来,峰岭生态监测站已在斯派克岭腹地建立了50个固定样本和164公里网格状区域,覆盖了16000公顷的热带雨林,并建立了点对地区域森林生物多样性监测系统。

海南雨林集中分布区是海南岛的主要河源和重要水源,是海南生态安全的制高点和平衡点。周说,在碳中和的背景下,穗岭生态站将对海南热带森林碳汇监测网络的建设、气候变化背景下热带森林碳汇变化的动态及其驱动机制进行深入研究,以探索增强热带森林碳汇潜力的可能途径,为增强热带森林碳汇潜力提供有力保障。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的碳中和能力。

(海南日报9月30日前)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