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彧晚年疑神疑鬼,總覺得夜深人靜的時候,寝宮内外都有無數被自己殺死的冤魂環繞自在自己的床榻邊,向他索命,而他的精神也越來越恍惚。
此前劉彧就頻繁的問蔔于鬼神,但無濟于事,無奈之下,劉彧下令改元,拟次年改元泰豫,用來壓鬼。
宋明帝劉彧
很顯然,這次改元并未給劉彧帶來好運,僅僅四個月後,這位在位七年的皇帝就因疑心病加劇而亡,年僅三十四歲,遺留給太子劉昱一個破碎的爛攤子,僅僅過了七年,劉宋王朝就被蕭道成給篡了,劉氏子孫再次屠戮幹淨。
為什麼說“再”,因為劉彧在位期間,早就将任何有威脅的宗室屠戮幹淨,拱手将江山送給蕭道成。
諷刺的事,劉彧的谥号為“明”,可他的所作所為,絲毫看不出任何“明”的地方。
當然他這麼做,也是有原因的,因為他走的是藩王政變上位的路子,自然要防範其他宗室了。
時間來到劉宋大明八年(464年)五月,這一年,宋孝武帝劉駿病逝,遺诏十五歲的太子劉子業繼位,劉子業是曆史上有名的昏君,剛剛繼位就顯示出自己超凡絕倫的暴虐,其所作所為早已罄竹難書。
叔祖劉義恭被開膛剖腹,眼睛還被挖出用蜂蜜浸泡,稱為“鬼目精”,自己三個叔叔劉彧、劉休仁、劉休祐因為身體肥胖,分别起名“豬王”、“殺王”和“賊王”,甚至把劉彧脫光了放在泥坑裡,讓他像豬一樣在食槽裡吃飯。
劉子業的暴虐曆史上都排的上号
如此羞辱,劉子業還不甘心,甚至想要除掉他們,可以說劉子業對于這些宗室叔父們毫無尊重可言,甚至氣死自己的母親,更别說其他大臣了,可以說劉子業的種種惡行已經超出一般暴君了。
宗室大臣每天都活在朝不保夕的恐懼中,自然而然的滋生出反抗之心,劉子業繼位的當年,姑父何邁打算刺殺劉子業,擁立劉子勳為帝,但還未行動就因洩露而失敗,雖然政變失敗,但劉子業走到這一步,皇位早已岌岌可危。
比如一次次面臨死亡威脅的劉彧就在暗中組織黨羽,尋找反殺劉子業的機會,加上劉子業過于暴虐,身邊的人早就加入劉彧勢力。
景和元年(465年),劉彧夥同劉子業身邊親信,一舉誅殺了暴君,劉宋王朝到了這個階段,朝廷内外早就腥風血雨不斷,從劉裕之後的每一位劉宋皇帝,幾乎沒有一個是順利繼位的,君臣兄弟叔侄互相猜忌已經到了病态的地步,也不是劉子業這個十幾歲少年可以駕馭的。
劉裕之後的每一位劉宋皇帝,幾乎沒有一個是順利繼位的
是以劉子業被弑,除了本身的暴虐之外,還有劉宋一貫的宮廷猜忌等因素。
弑殺劉子業後,劉彧在大臣的擁戴下登基,剛剛繼位的劉彧先廢除了劉子業的各種暴政,收複了人心,但僅僅是大臣的人心罷了,畢竟宗室反對的大有人在,比如劉子業的其他兄弟,晉安王劉子勳。
劉彧誅殺劉子業很容易,但想鞏固自己的權位還需要進一步的鬥争。
劉子勳是宋孝武帝第三子,遠比劉彧更具有皇位的繼承資格,雖然劉子業擔任江州刺史,但他不過才十歲,江州事務都由長史鄧琬替他打理,随着劉子業被弑殺,鄧琬聯合邵陵王劉子元、安陸王劉子綏、臨海王劉子顼、尋陽王劉子房一同讨伐劉彧。
當然這些藩王年齡都不大,都是十來歲不懂事的年紀,政務都是由自己長史代為打理,可以說這次叛亂的核心其實都是各地長史。
泰始二年(466年)初,劉子勳在鄧琬的簇擁下登基,改元義嘉,劉宋進入二帝并立的局面。
義嘉之亂
相對于各地叛軍,劉彧獲勝希望渺茫,他能控制的區域僅限于京師建康附近,其他大部分地區都被支援劉子勳的方鎮所控制,這也是劉宋建國以來最大的一次内部大戰,也是宋文帝的兒子和宋孝武帝的兒子們為了争奪皇位而爆發的内戰。
此時劉裕隻能依靠謀士蔡興宗和自己的弟弟劉休仁,在他們的鼎力支援下,派兵東西兩線出擊,讨伐劉子勳的部隊,這其中劉休仁因足智多謀挑起平叛的重任。
僅僅幾個月,叛軍就徹底被平定,劉彧的皇位終于可以坐穩了,而為了報複劉子勳等人以及清除宋孝武帝一脈對自己的威脅,他下令除掉宋孝武帝所有在世的兒子,宋孝武帝總共二十八個兒子,除了一個病逝、九個夭折之外,其餘全部死于非命,宋孝武帝劉駿就此絕嗣。
公允的來說,當初宋孝武帝劉駿誅殺弑父的劉劭,皇位得來也算正當,但劉裕弑殺劉子業純屬謀逆,也是以劉子勳的起兵能快速得到其他人的響應,但借助劉子勳兄弟之名起鄧琬、袁顗都不擅長軍事,雖然得到廣泛的支援,最後仍輸在了戰陣之上。
而且由于平定了劉子勳叛軍之後,在處置司州刺史常珍奇、徐州刺史薛安都舉措不當,迫使他們投降了北魏,而北魏此時在位的是剛剛登基不足一年的獻文帝拓跋弘,正是主少國疑的時候,根本沒有南征的心思。
但常珍奇、薛安都卻給北魏創造了一次南侵機會,北魏派出名将慕容白曜,直接奪取劉宋青、冀、兖、徐四州及豫州之半,整個淮北大片領土淪陷,也讓劉宋的國勢逐漸走向衰弱
義嘉之亂原本隻是皇位的争奪戰,最終演變成南北大戰,雖然劉彧最終獲得勝利,但代價就是失去了淮北大量的領土,這也是宋文帝北伐以來,劉宋丢失最多的一次。
淮北盡喪
要說劉宋沒有名将嗎?倒也不是,沈文秀能苦守青州三年,但就是擋不住劉彧對這些将領的猜忌,援軍不至,最終導緻沈文秀城破被俘,是以劉宋喪失淮北,除了北魏強大之外,還有劉宋内部宗室傾軋有關。
劉彧是劉宋最後一位獨掌大權的皇帝,但他在位期間,除了初期平定叛亂還有一點雄心壯志之外,其餘精力全部放在猜忌宗室和重臣上。
比如平叛功臣劉休仁,要不是當初劉休仁苦勸劉子業,劉彧的命不知道丢了多少次,而在劉彧皇位不穩的時候,也是劉休仁力挽狂瀾,但當劉彧權位安定後,劉彧就開始猜忌自己這個弟弟,加上自己縱欲過度,深怕其他宗室威脅太子劉昱的地位,開始剪除宗室。
先除掉劉祎、劉休祐,後命人持毒藥賜死了劉休仁,劉休仁被賜死時年僅二十九歲,而除了屠戮宗室之外,劉彧對功臣們也是非常苛刻。
宋孝武帝的二十八個兒子,除了早逝,沒有一個和活到466年
沈文秀、薛安都是劉宋的将才,僅僅因為支援劉子勳而遭到猜忌,被迫投奔北魏,導緻劉宋失去重要的淮北之地,而明明有功于劉彧的壽寂之、吳喜則因猜忌被殺,自己的大舅子王景文,害怕自己去世後會以國舅之重威脅太子,在病重的時候賜死了王景文。
雖然劉宋的皇帝生育能力都不錯,但在劉駿和劉彧的兩次屠戮下,互相猜忌、傾軋、殘殺,本該是枝繁葉茂的皇族早就花零葉落。
劉彧隻顧屠戮宗室防患于未然,結果就是既沒有從制度上解決問題,還直接削弱了宗室的力量,給蕭道成鋪好了篡位的道路,劉彧的弑殺也是劉宋迅速衰落的主因。
劉宋原本是南朝四個朝代裡最為強盛的一個朝代,劉裕去世後,劉宋的君主是一代不如一代,内亂不休,偌大的疆土被崛起于北方的北魏不斷蠶食。
劉裕時期,其版圖最大達到了黃河以南的幾乎全部領土,故都長安、洛陽都曾收入囊中,但在劉彧一朝,淮河以北的大片土地重新淪喪,宋文帝劉義隆時期尚能克行節儉,但在宋孝武帝之後,在位的皇帝早就貪圖享樂,驕奢淫逸,上行下效之下,劉宋内亂早已不斷。
劉宋早就内亂不斷
雖然宋孝武帝劉駿為了穩定皇位屠戮不少宗室,但他臨終前,劉宋宗室數量還是比較旺盛的,遠沒到基礎動搖的程度,雖然劉駿壓制宗室,但也沒有放棄對宗室的任用,在劉駿的布局裡,宗室始終是一股重要的政治力量,既需防範又需籠絡利用。
而在臨終前,劉駿又開始布局,将宗室力量分散在中央與地方,不同支系的宗王内佐朝廷,外鎮強藩,以此拱衛皇室,防止外姓趁機坐大的同時也防範不同支系宗室,優先保障自己一系坐穩,可惜劉子業未能延續劉駿的布局,浪費了劉駿的安排。
至于劉彧完全就是一副不信任任何宗室的态度,徹底擊垮了宗室之間的互相信任,但又沒有進行制度上的建設,徹底讓宗室邊緣化,公允的說一句,如果劉裕慎殺宗室甚至重用弟弟劉休仁,劉宋王朝至少還能續命二十多年,畢竟劉休仁不到三十歲,完全可以熬死蕭道成。
劉彧的所作所為,成為壓垮劉宋王朝的最後一根稻草。
泰豫元年(472年),劉彧去世,年僅九歲的太子劉昱繼位,劉昱所作所為和劉子業如出一轍。
元徽二年(474年),桂陽王劉休範叛亂,叛軍打進建康,但劉休範稀裡糊塗被蕭道成派人刺殺,叛亂失敗。
元徽四年(476年),建平王劉景素叛亂被平定,至此,劉宋再無宗室力量活躍在政壇,劉宋政權由蕭道成、沈攸之控制。
升明三年(479年),蕭道成廢黜劉宋末帝劉準,代宋建齊,殘餘的劉宋宗室幾乎被蕭道成屠戮一空,而此時距離劉彧去世不過七年。
是以劉彧的谥号“明”,到底明在哪裡?更離譜的是,他的廟号還是太宗,簡直就是給明皇帝和太宗們抹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