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故宮隆宗門牌匾上一支斷箭,200年來無人敢拔,究竟為何人所留

作者:長風文史

靖難之役成功後,明成祖朱棣出于各方面的考慮,便着手把明朝都城從南京遷到了自己的老地盤北平去。

永樂四年,朱棣正式下旨營造北平皇宮和城垣,經過14年才完成這浩大工程。又四年明朝正式遷都。

故宮,也叫紫禁城,則是作為遷都後皇家辦公起居的地方,從此搬上了曆史舞台。此後更是見證了明清兩代數百年的人事代謝、滄桑變遷。

故宮隆宗門牌匾上一支斷箭,200年來無人敢拔,究竟為何人所留

作為曾經威嚴莊重,普通人不可進入的大内宮殿群,新時代以來,飛入尋常百姓家,成為了最熱門的旅遊景點之一。

去過故宮旅遊的朋友,如果觀察比較細心的話,就會發現在故宮有扇“隆宗門”,這門上牌匾處卻插着一支斷箭。

這支斷箭長不過十幾公分,經過時間洗禮,箭身已不複最初模樣,已經腐朽成深棕色了。

堂皇紫禁城為何被射有一支箭,如此有損皇威,還不吉利的箭,又數百年為何一直插在上面不拔掉呢?

我們今天就一起來說道說道這其中的淵源。

故宮隆宗門牌匾上一支斷箭,200年來無人敢拔,究竟為何人所留

根據曆史記載,這一切,都要從兩百年前的嘉慶時期開始說起。

嘉慶帝登基以來,除和珅,平白蓮,也算是有一番作為。但封建王朝的局限性擺在這裡,嘉慶帝再怎麼努力,底層百姓還是越過越苦。

窮則生變,流離失所,苦不堪言的百姓,思想就開始活躍起來了,平時不敢想、不敢做的事,此時都能豁出去幹了。

林清就是這麼一個人,他早年間一直是過着吃了上頓沒下頓的生活,在機緣巧合下就參加了一個叫“天理會”的組織,從此思想和生活上都有質的飛升。

天理教,又名八卦教,相傳是白蓮教的一個支派。白蓮教在民間影響力很大,信徒很多,自它出現後,曆朝曆代農民起事背後都有它的身影。

“天下有能者居之”,既然如今的皇帝讓百姓吃不上飯,那就是做的不好,為何不把他給換了。

很多底層吃不上飯的老百姓經過林清這麼一蠱惑,一想好像是這個理,是以短時間内林清團夥就壯大了不少。還有不少朝廷命官、宮中太監及旗人子弟都成了他的粉絲擁趸。

故宮隆宗門牌匾上一支斷箭,200年來無人敢拔,究竟為何人所留

公元1813年九月十五日。在這秋高馬肥之際,嘉慶為了發揚祖宗騎射之風,便帶着滿朝文武及前往木蘭圍場狩獵,大量精銳禁軍也随之護駕。

“舍得一身剮,敢把皇帝拉下馬”,林清便想趁着嘉慶出巡京城兵力空虛的好時機起事,本來他部署了千餘兵力,但有近千人在同伴李文成的率領下提前暴露了。

林清覺得箭在弦上不得不發,于是他組織和率領了100餘人潛入京城,在内線太監的引導下,向紫禁城發起了進攻。

事發突然,紫禁城又防衛松懈,一時之間竟讓林清這百餘人輕松殺入了皇城之中,他們到處砍殺,聲勢之大,舉宮震驚。

這也就是曆史上“林清之變“、“癸酉之變”。

故宮隆宗門牌匾上一支斷箭,200年來無人敢拔,究竟為何人所留

林清等衆人在太監們的引領之下,分别從東華門、西華門兩路進攻。

任誰也沒想到看似戒備森嚴的禁宮,隻是樣子貨,林清等人喊打喊殺,計劃非常的順利,很快就殺到了隆宗門。

隆宗門是内廷與外朝之間往來的重要通路,是深宮的最後一道屏障,隻要突破此門,那養心殿以及後宮就像是待宰的羔羊似的呈現在林清面前了。

雙方都知道隆宗門的重要性,是以圍繞此門展開了激烈的争奪。

兩方交戰之時,不知道是誰射出的一支箭,正好插在了隆宗門的牌匾之上,這也就是後來遺留下來的那支箭。

但由于林清這百餘人沒有後援力量,而皇宮這邊的守衛反應過來之後源源不斷的趕過來增援,最終起義失敗,林清等人也在隆宗門前死的死,捉的捉。

故宮隆宗門牌匾上一支斷箭,200年來無人敢拔,究竟為何人所留

皇次子旻甯(即後來的道光帝)在這場事件中風光無限,刷了好一波存在感。

等到嘉慶帝歸來之後,這場大亂結束已經結束,活捉的林清也被殺了。

嘉慶雖然沒有親身經曆過這次起義,但這件事仍然對他刺激不小。

堂堂大内皇宮,竟差點被百餘個義軍全部攻陷,這放在曆史上都找不出第二件了,這簡直是重新整理了他的三觀。

為此嘉慶發出了深深的感慨:“癸酉之變”乃是“漢唐宋明未有之變”,簡直就是恥辱。

同時嘉慶也下了罪己诏,檢讨自己的過失。

故宮隆宗門牌匾上一支斷箭,200年來無人敢拔,究竟為何人所留

事後嘉慶帝為了讓後世及治下百官都能銘記這一事件的恥辱,特别下令讓工匠們在修繕隆宗門時,将事亂之中射的那半支斷箭留了下來,希望以此來警示子孫,知恥而後勇。

就這樣,在200餘年後的今天,我們仍能得見那半支斷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