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經濟第一大省,為何要畫五個“圈”

作者:這是憤世嫉俗的

每經記者:吳林靜 每經編輯:劉豔美

經濟第一大省,為何要畫五個“圈”

圖檔來源:攝圖網_501687643

12月20日,廣東一口氣釋出了五個都市圈的規劃,分别是廣州都市圈、深圳都市圈、珠江口西岸都市圈、汕潮揭都市圈、湛茂都市圈。

城鄉區域發展不平衡是廣東高品質發展的最大短闆。此番着手培育發展五大都市圈,其目的就是為了順應産業更新、人口流動和空間演進趨勢,增強大中小城市發展合力,形成區域優勢互補、協調發展新優勢。

按照廣東省發改委的解讀,這是“助力全省高品質發展的關鍵一招”。

這5個“圈”的帶頭城市,要麼是一線城市,要麼是省域副中心城市。在研究區域發展的專家看來,廣東通過培育壯大不同區域的中心城市,由中心城市帶動都市圈發展,由都市圈互動促進整個區域實作更高水準的協調發展,是一條适合廣東的區域協調發展之路。

差異化定位

“最富的地方在廣東,最窮的地方也在廣東。”這是對廣東區域發展不平衡問題的經典概括。

珠三角地區與粵東粵西粵北地區在經濟發展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差異,從上述5個都市圈的基礎條件也能窺見一二。

經濟第一大省,為何要畫五個“圈”

資料來源:根據各都市圈發展規劃整理

廣州都市圈和深圳都市圈在2022年的經濟體量分别達到4.46萬億和4.9萬億水準,經濟密度也達到2億元/平方公裡與3億元/平方公裡。

相比之下,珠江口西岸都市圈的GDP隻有1.3萬億,汕潮揭、湛茂都市圈的GDP更是不足萬億。

往前追溯,廣州、深圳都市圈更早之前被稱為“廣佛肇”與“深莞惠”,是廣東省内協同發展相對成熟的區域。直到2020年5月,廣東出台《廣東省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的若幹措施》,這才将省内的都市圈個數從2個增至5個,還重新命名。

“廣佛肇”被縮小為“廣州”,“深莞惠”改稱“深圳”,兩座常住人口逼近2000萬大關的超大城市,在都市圈内的主導地位進一步凸顯。

三個省域經濟副中心城市分别被配置設定了一個都市圈,珠海、汕頭、湛江更新為“半個”帶頭大哥。之是以說“半個”,是因為相關都市圈是以“珠江口西岸”“汕潮揭”“湛茂”這種組團形式來命名。

經濟第一大省,為何要畫五個“圈”

圖檔來源:《東莞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0-2035年)(草案)》公示讀本

按照都市圈的定義,2019年2月釋出的《國家發展改革委關于培育發展現代化都市圈的指導意見》明确:一是城市群内部以超大特大城市或輻射帶動功能強的大城市為中心,二是以1小時通勤圈為基本範圍。

很顯然,珠海、汕頭、湛江算不上“大”。

三座副中心城市的經濟體量,雖然達到了3000-4000億元的水準,但它們在省内的經濟集中度非常低。

在其他省份,想要成為副中心城市,GDP占全省的比重至少也在6%及以上的水準。從2022年資料來看,諸如江西贛州、雲南曲靖、湖北襄陽等集中度都在10%以上,貴州遵義甚至高達21%左右,同處東部地區的江蘇徐州、安徽蕪湖占比也有6.88%、9.99%。

反觀珠海、湛江、汕頭,2022年經濟體量分别隻有廣東全省的3.13%、2.88%和2.34%,且在全省排在第6、第9和第11的位置。

很明顯,五個都市圈處于不同的發展階段。

“立足各都市圈的發展實際,差異化确定目标、定位。”廣東省發展改革委主任、省大灣區辦主任艾學峰解讀,廣州、深圳都市圈以廣州、深圳國家中心城市為核心帶動周邊城市加快發展,培育成為代表廣東乃至全國參與國際競争的現代化超大城市型都市圈。珠江口西岸、汕潮揭、湛茂都市圈由經濟體量相當、經濟聯系較緊密、一體化同城化趨勢明顯的若幹城市構成,以珠海、汕頭、湛江為中心分别帶動珠江口西岸和沿海經濟帶東西兩翼加快發展,培育成為全省高品質發展的重要增長極。

圈内與圈外

上述5個都市圈,從提出概念到塵埃落定,用了大概3年半時間。這期間,都市圈的範圍經曆了增增減減的過程。

經濟第一大省,為何要畫五個“圈”

圖檔來源:廣東“十四五”規劃綱要

從12月20日公布的範圍來看,5個“圈”共計覆寫人口1.08億,占全省比重85.41%;覆寫土地面積9.26萬平方公裡,占全省總面積51.5%;地區生産總值12.08萬億元,占全省比重93.57%;涉及17個城市,其中14個為全域納入,廣東全省21城,被收錄大半。

2022年,廣東一共有7座GDP在千億元級别的地級市,其中陽江被劃入珠江口西岸都市圈,潮州被劃入汕潮揭都市圈,梅州都市區是汕潮揭都市圈的關聯發展區。從規劃檔案來看,韶關、汕尾、河源、雲浮四座城市不在五個“圈”的範圍内。

經濟第一大省,為何要畫五個“圈”

“不要覺得我被劃進‘圈’裡或者沒有在‘圈’裡就怎麼樣了,也不要覺得我被劃進了這個‘圈’就不跟那個‘圈’合作了。”廣州市政府決策咨詢專家、中山大學産業與區域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梁琦想破除“圈内、圈外”的誤解。

梁琦談到,劃定都市圈是廣東省在推動城鄉融合發展、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方面的一個抓手,先讓更有基礎的區域帶頭作出榜樣,形成支撐高品質發展的新的重要增長極。

但這并不代表這些“都市圈範圍”就限制了城市之間的合作與協同。一方面,全省産業叢集、産業鍊的打造并不以行政區來劃分;另一方面,廣東也需要繼續在改革開放中發揮視窗作用、試驗作用、排頭兵作用。

畫“圈”,是以都市圈作為突破口,讓圈内城市融合成一個整體,讓經濟要素流通、互動。既通過都市圈提升中心城市的輻射帶動能力,又兼顧區域平衡讓中小城市都能“上車”,進而實作整個區域更高水準的協調發展。

這種期望以點帶面的邏輯,可以在五個都市圈的總體發展格局規劃中得到印證。

汕潮揭都市圈規劃的是“一心兩極、三環五射”的格局。汕頭主中心和潮州、揭陽兩個重要增長極,領下了将自己做大做強的任務。“三環五射”說的則是對外的格局,依托高速公路、城際鐵路、高鐵網等通道,汕潮揭都市圈與汕尾、河源等省内城市,與粵港澳大灣區,與粵閩浙沿海城市都會推進不同主題的“協作軸”。

湛茂都市圈的對外連結更加明顯。湛茂是“一體化發展”,湛茂與粵港澳大灣區是“關聯發展”,與廣西北部灣經濟區是“高品質合作發展”,與海南自由貿易港是“相向而行”,在桂黔川渝地區、桂湘鄂地區會拓展“海運貨源和旅遊客源腹地”。

“廣東的海岸線很長,我們是面向大海去思考、去發展,這樣都市圈的發展視野就更加開闊。”廣東省體制改革委員會執行會長彭澎如是說道。

融合與協同

兔年首個工作日,廣東召開全省高品質發展大會,牢牢把握高品質發展這個首要任務,振奮幹事創業的精氣神,矢志“再造一個新廣東”。按照廣東省發改委的解讀,培育發展五大都市圈是“助力全省高品質發展的關鍵一招”。

畫完“圈”後,關鍵是實作圈内城市的融合、協同。

經濟第一大省,為何要畫五個“圈”

廣州都市圈國土空間發展格局 圖檔來源:《廣東省都市圈國土空間規劃協調指引》

國家發展改革委原副秘書長、著名經濟學家範恒山曾談到都市圈同城化建設時四個“非同不可”的領域,需要各個城市間嚴格接軌、步調一緻、整齊劃一的協同。分别是重大基礎設施的建設、統一大市場的建立、環保治理工作與基本公共服務的共享。從規劃檔案來看,5個都市圈都需要補課。

都市圈有一個标志性的判斷标準,就是“一小時通勤圈”。推進基礎設施一體化、推進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在五份規劃檔案中都排在了首要的位置。

廣佛同城之下,廣佛線(佛山地鐵1号線),早在2010年11月3日就開通了營運。之後又有佛山地鐵2号線與廣州地鐵7号線。未來還有廣州地鐵11号線。

相比之下,深圳都市圈的聯通性和密度似乎一直未有實質性推進。直到今年,深圳與東莞、與惠州之間的地鐵,才相繼有了明确的進展。

經濟第一大省,為何要畫五個“圈”

深圳都市圈國土空間發展格局 圖檔來源:《廣東省都市圈國土空間規劃協調指引》

不僅圈内要協同,圈外也要融合。廣州、深圳、珠江口西岸都市圈都提到要與對方“深度融合”,“攜手建成珠三角世界級城市群”“實作珠三角城市群深度一體化發展”。

協同,是都市圈發展的題中之意,但也是最硬的骨頭。範恒山此前就談到都市圈同城化兩個很現實的障礙。

一個來自行政區的利益和相關管理的制約,“各有各的行政區,各有各的闆塊利益,各個城市也會從自己特定區域利益考量出發,滿足經濟社會的發展需求”;另一個來自主體間的發展落差,“經濟好的地方不願推進同城化,擔心被分掉一杯羹,經濟落後的地區也不願推進同城化,擔心最後一點兒肥水流到别人田裡去”。

眼下5個圈已經畫好,奔着破解區域協調發展的難題而來,朝着形成全省高品質發展新支撐的目标而去,既需要核心城市拿出胸懷,發揮外溢、輻射效應,又需要照顧現實基礎,尋找區域發展的最大公約數。

每日經濟新聞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