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國民黨二号人物陳誠退隐台灣後被同僚視為眼中釘臨終遺言克制謹慎

國民黨二号人物陳誠退隐台灣後被同僚視為眼中釘臨終遺言克制謹慎

國民黨二号人物陳誠

國民黨二号人物陳誠退隐台灣後被同僚視為眼中釘臨終遺言克制謹慎

1924年2月,時任黃埔軍校炮兵營一連連長的陳誠。後陳誠經鄧演達引薦擔任黃埔軍校教官

國民黨二号人物陳誠退隐台灣後被同僚視為眼中釘臨終遺言克制謹慎

陳誠被何應欽借故免職暫時離開軍營,但這位以後被國民黨同僚又羨又恨的“陳小鬼”其進階之路已難以阻擋。

國民黨二号人物陳誠退隐台灣後被同僚視為眼中釘臨終遺言克制謹慎

1933年,陳誠主持廬山軍官訓練團。蔣介石親任團長,陳誠任副團長。這是陳誠軍事生涯中的重要一頁。

國民黨二号人物陳誠退隐台灣後被同僚視為眼中釘臨終遺言克制謹慎

陳誠與夫人

國民黨二号人物陳誠退隐台灣後被同僚視為眼中釘臨終遺言克制謹慎

陳誠與夫人

國民黨二号人物陳誠退隐台灣後被同僚視為眼中釘臨終遺言克制謹慎

陳誠一家與蔣蔣介石合影

國民黨二号人物陳誠退隐台灣後被同僚視為眼中釘臨終遺言克制謹慎

陳誠夫婦與蔣介石夫婦合影

國民黨二号人物陳誠退隐台灣後被同僚視為眼中釘臨終遺言克制謹慎

陳誠的個人操守在國民黨軍中堪稱楷模,除了忠誠他的勤勉和廉潔世所公認。

國民黨二号人物陳誠退隐台灣後被同僚視為眼中釘臨終遺言克制謹慎

陳誠與胡适

國民黨二号人物陳誠退隐台灣後被同僚視為眼中釘臨終遺言克制謹慎

蔣介石挽陳誠:光複志節已至最後關頭,那堪吊此國殇果有數耶。革命事業尚在完成階段,竟忍奪我元輔豈無天乎

南京市普陀路10号曾經是陳誠的公館,這片占地面積2250平方米的大宅院青的平瓦、黃的外牆、顯得甯靜而安谧。其主體建築為西式三層樓房,磚混結構、木門窗、二樓設露天陽台、三樓為尖頂老虎窗。院内還有西式平房三進十間、汽車房一間、共有房屋六幢22間,總建築面積1252平方米。該公館是陳誠在上世紀30年代以陳辭修之名購建,1948年6月陳誠攜妻眷離甯後由其弟陳正修居住。

陳誠是民國史上的風雲人物,一直以來被視為蔣介石的股肱之臣嫡系中的嫡系。國民黨第二号人物,素有“小委員長”之稱。陳誠的發迹史、陳誠的是非功過與身後毀譽,就讓我們在曆史的審視中去一一還原吧。

刻苦而勇敢的“陳小鬼”

陳誠字辭修号石叟,1898年生于浙江青田。陳誠世代農家、祖父陳錦藝,一生務農。父親陳希文、晚清秀才、“戊戌維新”後改習新學,任教于青田縣敬業高等國小并擔任校長。陳誠有兩個弟弟,一名正修一名勉修。

1912年陳誠國小畢業後,進入省立第十一師範學校讀書。陳誠最大的特點是愛好體育單杠、雙杠似可無師自通,在一次全校運動會上榮獲個人總分第一。後來又去杭州體育專門學校學習,良好的體質為陳誠以後的從軍道路打下了堅實基礎。1918年憑着父親的老朋友、國會議員杜志遠将軍的關系,他冒名頂替報考了保定陸軍軍官學校并在杜志遠将軍的疏通下以備取生名義錄取。1919年10月,陳誠進入保定軍校第八期炮科學習。

陳誠的機遇源于一本圈圈點點的《三民主義》,1922年6月陳誠從保定軍校畢業後配置設定在浙軍第二師見習。旋赴廣州在粵軍任上尉連長,擔負孫中山大元帥府的警衛。1924年經鄧演達引薦擔任黃埔軍校教官,這時他遇到了一生中最重要的人——蔣介石。

那是一個清晨陳誠訪友歸來見天将黎明不能再睡,他便帶上《三民主義》來到操場。适逢蔣介石有清晨到操場散步的習慣,見有人在單杠上運動順手拿起一邊的《三民主義》。陳誠見校長過來立即跳下單杠一個筆直的敬禮,師生之間簡短的對話後蔣介石對這位個頭不高、身體結實但認真刻苦的小老鄉産生了良好印象。随後便找陳誠的上級嚴重(人名)了解情況,陳誠的命運之門從此開始敞開。炮兵出身的陳誠在兩次東征中戰功卓著,進一步加深了蔣介石的好感。1924年2月時任黃埔軍校炮兵營一連連長的陳誠參加第一次東征,讨伐陳炯明。

3月12日陳炯明林虎部,與教導第一團激戰于棉湖。當時教導第一團以千餘之兵力獨擋二萬之敵,形勢萬分危急。在前幾炮接連啞火的情況下,陳誠親自發炮幾發炮彈準确地在敵陣中開花。教導團士氣大振随即發起反攻,一舉扭轉了戰局。蔣介石事後曾說,“棉湖一役……萬一慘敗不惟總理手創之黨軍盡殲。廣東策源地亦不保”,對陳誠的“棉湖神炮”給予了高度評價。10月陳誠參加第二次東征,随軍攻打惠州。惠州城高牆堅壁易守難攻先鋒隊死傷枕藉,陳誠果斷率連隊将火炮推進至城下四五百米處近距離将敵方隐蔽火力點悉數摧毀掩護登城部隊一舉攻克了惠州。陳誠也再一次得到蔣介石嘉許,升任炮兵第二營營長。

1926年7月北伐戰争開始,此時陳誠已卸去炮兵職務調任第21師63團團長。陳誠依然身先士卒、勇猛頑強,所率63團在21師中貢獻最大。1927年2月陳誠升任第21師副師長兼63團團長。同年4月,升任第21師師長。此時,陳誠遇到了一次頓挫。10月他被何應欽借故免職暫時離開了軍營,但這位身材不高以後被國民黨同僚又羨又恨的“陳小鬼”其進階之路已難以阻擋了。

從反共骁将到敗退台灣

1928年3月陳誠被蔣介石任命為總司令部中将警衛司令,此時距他在黃埔軍校任上尉特别官僅四年時間。8月陳誠出任蔣介石嫡系第11師副師長,1929年3月陳誠參加蔣桂戰争7月升任第11師師長。在1930年的中原大戰中陳誠勇謀兼備、治軍有方,為蔣介石最後赢得戰争立下了汗馬功勞晉升為第18軍軍長兼11師師長。因時年僅33歲,人以“童子軍”相稱。

但在另一個戰場上,陳誠遭遇到前所未有的失敗。1931年6月陳誠參加對紅軍的第三次“圍剿”,他指揮的第18軍來回奔馳了兩個多月卻沒有找到紅軍主力的蹤迹搞得精疲力竭不得不撤退。1933年2月陳誠又指揮部隊進行第四次“圍剿”,但再一次遭到慘敗共被紅軍殲滅三個師包括他起家的第11師主力。陳誠雖遭失敗但并未失去蔣介石的信任,相反卻賦予了一項重要任務主持廬山軍官訓練團。蔣介石親任團長,陳誠任副團長。這是陳誠軍事生涯中的重要一頁,也是他一生較為風光的片段。從1933年到抗戰爆發前的1937年陳誠主持的軍訓團共辦了近10期,客觀上為即将到來的抗日戰争積累了力量。

殘酷的八年抗戰,陳誠又一次顯示了他的過人之處。客觀地講陳誠并不是一位軍事天才,無論是與紅軍為敵還是在抗日戰場他的軍隊屢遭挫折。但是,我們不能否認他的戰略眼光。“八一三”事變後日軍進攻上海,當時國民政府見日軍勢大意欲放棄上海加強華北退守華中。當時國民黨政府當局抗戰之議未決,陳誠以為“與其不戰而亡、孰若戰而圖存”。并提出牽制日軍主力使敵自東而西不使其由北而南的戰略,建議在淞滬一帶組織強有力抵抗以吸引日軍主力為戰略撤退争取時間。

果然淞滬會戰使日軍“三個月滅亡支那”的狂妄叫嚣成為夢呓,陳誠又認為中國雖軍事落後但國土廣大人口衆多宜實施持久消耗戰略。在此大方針下國軍作戰之具體運用可分為三期:第一期為持久抵抗時期。第二期為敵我對峙時期預定之第三期為我總反攻時期,其思路與毛澤東著名的論持久戰甚為相近。除此之外,陳誠和他指揮的軍隊也在抗戰中取得了不少戰績。1936年陳誠開始負責武漢的國防工程,1938年1月陳誠任武漢衛戍總司令6月任第九戰區司令長官。在接下來的武漢會戰中陳誠監造的防禦工事對阻滞日軍的進攻發揮了一定作用,其屬下部隊也取得了萬家嶺大捷等振奮人心的勝仗。

抗戰後期陳誠任中國遠征軍司令幾次制定入緬作戰方案,為最後奪取抗戰勝利發揮了重要作用。與之合作的史迪威将軍這樣評價陳誠:他是中國将領中“最強有力和最令人感興趣”的人物。曆史的辯證法不容置辯,在戰場上當正義在他這邊時盡管有各種曲折但陳誠會取得最終的勝利。而正義不在他這邊時,答案隻有一個那就是失敗。

1946年5月作為蔣介石任命的參謀總長,陳誠又一次充當了内戰急先鋒的角色。與粉碎日軍狂言的陳誠相比,曾經誇口“3個月内擊敗共軍”的陳誠沒有想到曆史會在同一個人身上開這種反差巨大的玩笑。沒有懸念,曾經骁勇善戰的部下節節敗退在反人民戰争的汪洋大海中迷失了方向。蘇中七戰七敗、魯南損兵折将、進攻延安失利,他策劃布置的戰局無一成功。

1947年8月陳誠任東北行轅主任剛愎自用,其指揮的部隊更是接連遭遇慘敗。交戰僅50餘日他便損兵7萬丢城15座,接着新五軍全軍覆沒。一時之間,國民黨内“殺陳誠以謝國人”的聲音不絕于耳,陳誠被迫辭去一切職務退隐台灣。

“反共、忠蔣、愛國”與經略台灣

也就在這個時候陳誠離别了他呆了十多年的南京普陀路公館,踏上了一片陌生的土地。對于陳誠公館裡曾經發生的故事,人們如今能夠作出一個較為客觀的評判。陳誠的一生可以用三個詞來概括,“反共、忠蔣、愛國”。抗戰的英雄、内戰的敵人,普陀路10号見證了陳誠人生的跌宕起伏他的故事将在海峽的那一邊繼續演繹。早在1924年黃埔軍校時,陳誠就與一生的校長——蔣介石結下了不解之緣。蔣介石器重他對他進行重點栽培,陳誠也投桃報李風風雨雨幾十年。凡事唯蔣介石馬首是瞻,除了偶爾的摩擦或争議總的說來做到了盡忠報蔣有時甚至達到了愚忠的地步。

衆所周知蔣介石鄉情甚濃重用浙江部下,但陳誠能從衆多的浙江嫡系中脫穎而出在“陳(誠)、胡(宗南)、湯(恩伯)”的三大嫡系集團中排序第一。并在赴台後續受恩寵、極盡尊榮,正與他處處效忠蔣、效仿蔣的做派密不可分。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後,陳誠能夠升任第21師師長得益于師長嚴重(人名)的辭職。被譽為北伐名将的嚴重,為人清高而卓爾不群。“四一二”政變後,嚴重不願随蔣倒行逆施遂解甲歸田。陳誠雖感佩嚴重的為人但他更忠于蔣介石,就在政變前夕他還向蔣介石表示要與鈞座共進退絕對服從總司令。

1930年著名國民黨左派鄧演達被捕,鄧演達對陳誠有獎掖之恩雙方私交甚笃。陳誠還一度卷入鄧演達反蔣的漩渦,在此緊要關頭他冒險給蔣介石發出釋放鄧演達的電報。鄧演達被害後陳誠食不下咽,緻電蔣介石請辭軍職:“上無以對總司令,下無以對恩友。”但這次陰差陽錯的“反蔣”舉動蔣介石并未深究,使得陳誠進一步加強了效忠校長的決心。

是以剛從中原大戰抽身,陳誠便擔當了進攻紅軍的急先鋒。主辦廬山軍訓團時,他要求每個學員在聽到“蔣委員長”時要迅速立正以示尊敬并身體力行。這種聽到“委員長”就發出整齊的皮鞋碰擊聲的做法,以後在國民黨軍中廣為流傳。陳誠還嚴格執行蔣介石關于“每天早晨向國旗黨旗敬禮,唱黨歌”的訓示。

西安事變時陳誠與蔣介石同時被扣,在整個過程中表現出對蔣介石的極大忠誠。其後包括進剿陝北根據地、整編陸軍及特種兵、解決兩廣事變、發動解放戰争等等,陳誠無不扮演着蔣介石麾下馬前卒的角色哪裡有需要他就沖在第一線。蔣介石曾說,“中正不可一日無辭修”。對陳誠的倚重與信賴溢于言表,陳誠也沒辜負校長的期望。1948年底,陳誠擔任台灣省主席。1949年1月飛杭州谒見剛宣布下野的蔣介石,不久返台帶着蔣介石在“冬天飲寒水、雪夜渡斷橋”的心境下讓台灣成為“複興基地”的重托開始了一系列經略台灣的舉措。

陳誠治台,“穩”字當頭。他主張“人民至上、民生第一”,首先嚴厲整治政府機構的A錢腐敗。關于治腐,他有自己的一套理論。陳誠認為使人不A錢的辦法,不外乎不會貪、不敢貪、不能貪和不必貪四種。不會貪隻有聖賢才能做到,不敢貪需嚴刑峻法而法律會有窮盡。不能貪靠制度限制流弊也多,唯一有效的辦法是實行民生主義。使人民生活水準提高,自覺不必A錢。

随後陳誠進行土地改革,通過三七五減租、放領公有耕地、征收地主土地等手段逐漸實作耕者有其田的目标。陳誠還改革币制,發行新台币來穩定金融。1953年陳誠開始推行“第一期四年經濟建設計劃”,提出“以農業培植工業、以工業發展農業”。到第三期四年計劃未執行完的1961年,台灣工業總産量比1949年增加了3倍。

陳誠是頑固的反共派,在發展經濟同時念念不忘反攻大陸支援出兵北韓半島。對台灣進步勢力進行毫不留情的鎮壓,其根本目的也昭然若揭是想把台灣成為所謂的反攻複國基地。但這位被昔時台人親切稱呼的“陳誠伯”,通過他的苦心經營客觀上對日後的台灣的經濟社會發展帶來了深遠影響。

權争和自律

1954年3月陳誠當選“副總統”,蔣介石有了最放心的助手。1957年10月經蔣介石提名陳誠任國民黨副總裁,1958年7月兼任“行政院長”。陳誠無可争議地成了台灣島上的“二号人物”,他的政治生涯由此跨入巅峰并連選連任。盡管位極人臣,但陳誠在蔣介石面前始終保持一副誠惶誠恐的謙虛姿态。剛剛當選“副總統”時,記者于衡請他題詞。陳誠信手寫下“輔佐總統完成反共大業”,随即感到不妥便重新題字将“輔佐”改成“追随”。派人送交于衡并将原題字索回,兩字之差天壤之别。

而陳誠在有的同僚眼裡,就沒有這種好印象了。據不少國民黨将領的回憶文章,提到陳誠時開口閉口陳小鬼滿帶不屑或憎惡甚至把他說得一無是處。一直是陳誠政敵的何應欽包括熊式輝等,自然對陳誠也沒有多少褒獎之辭。尤其是何應欽,幾次三番欲把陳誠置于死地。但這種敵視更多針對權力争鬥而言,憑心而論陳誠雖然比較嗜權排擠異己。但并不是靠溜須拍馬和裙帶關系而飛黃騰達的“膿包”,陳誠能最終戰勝其他對手除了依靠心計與手段更在于他的能力和作風。

陳誠的個人操守在國民黨軍中堪稱楷模,除了忠誠他的勤勉和廉潔世所公認。陳誠賴以起家的部隊是第11師,1929年7月陳誠剛剛擔任師長就對第11師進行大刀闊斧的整頓。他把“不貪财、不怕死”作為用人的标準,同時對部隊加強整訓提高作戰能力很快他有了一支會帶兵、能打仗的部隊。陳誠擔任第18軍軍長後,把自己的治軍方略歸納為三句話。即經濟公開、用人公開、意見公開,他帶頭執行軍官減饷制度并嚴懲A錢行為。陳誠号令嚴明而雷厲風行,中原大戰中團長劉天铎臨陣脫逃導緻作戰不利。劉天铎是劉峙之侄而當時劉峙是陳誠的直接上司,陳誠頂住壓力經報蔣介石同意将劉天铎執行槍決。陳誠用人唯才,他重視黃埔和保定軍校出身的軍官并敢于重用蔣介石不喜歡甚至反過蔣介石的人物。如馮玉祥麾下的孫連仲,廣東的張發奎、薛嶽、吳奇偉等等。

這樣在陳誠的努力下以第11師和第18軍為基石,不論籍貫、派系隻要善戰、有才就有用武之地。一個較為開明、具有較強戰鬥力的,“土木系”龐大軍事集團逐漸形成。“土木系”在國民黨各派系中能夠後來居上,與其廉潔奉公令行禁止是分不開的。尤其越到後來在普遍腐化的國民黨軍隊進階将領中,黃埔精神已經名存實亡。在陳誠系将領中時或還能看到一些影子,這與陳誠的以身作則是分不開的。

在治台之前,陳誠的政治才幹很早就有顯現。陳誠向與胡适、蔣夢麟、梅贻琦、傅斯年、王世傑友善,對知識界的禮遇或許對他的政治才能有一定影響。還在對中央蘇區進行第四次“圍剿”時,陳誠就提出實行所謂“限田制度”。采用向地主贖買土地的方法實作孫中山先生在民生主義中提出的“耕者有其田”主張,但當時被江西省主席熊式輝拒絕。抗戰期間陳誠主政湖北又推行所謂“二五減租”等政策,成為其施政台灣的先河。

1965年3月5日陳誠病逝于台北,這位以反共聞名的國民黨“二号人物”留下了66字的遺言。耐人尋味的是,對“反共”、“反攻”等字眼卻隻字不提。一希望同志們一心一德,在總裁上司之下完成國民革命大業。二不要消極、地不分東西南北、人不分男女老幼,全國軍民共此患難。三黨存俱存,務求内部團結前途大有可為。

陳誠去世後,蔣介石題一挽聯:“光複志節已至最後奮鬥關頭,那堪吊此國殇果有數耶。革命事業尚在共同完成階段,竟忍奪我元輔豈無天乎。”内中的萬般感慨,隻有自知了。作為曾經與陳誠共事過的周恩來也對其進行了中肯的評價:“陳辭修是愛國的人”。時代掀開了新的一頁,今天的南京普陀路10号依然竹木扶疏清幽宜人。透過一道鐵門望去,曆史的腳步在人們的思緒裡留下安靜而綿長的回聲。

如您喜歡本文章,點個關注不迷路。點了“關注”,您就能經常收到此類文章的推送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