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因城施策、加快預售制度改革......住建部部署2024年重點工作

12月21日至22日,全國住房城鄉建設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會議系統總結2023年工作,并明确了2024年重點任務,推動住房城鄉建設事業高品質發展再上新台階。

會議指出,2023年住房城鄉建設部(下稱“住建部”)會同有關部門出台“認房不用認貸”、降低首付比例和利率、實施支援居民換購住房有關個人所得稅政策,指導地方因城施策、一城一策、精準施策穩定市場;有序推進城市更新;穩步推進保障性租賃住房、公租房和棚改安置房等建設。

2024年,住建部将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穩定房地産市場,堅持因城施策、一城一策、精準施策,滿足剛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優化房地産政策,進一步加大首套住房、二套住房政策落實力度。

持續抓好保交樓保民生保穩定工作,穩妥處置房企風險,重拳整治房地産市場秩序,加強預售資金監管,加快預售制度改革。

同時,一視同仁滿足不同所有制房企合理融資需求,住建部将會同金融監管總局指導房地産融資。

相關專家指出,在供求關系平衡的實作、預售制度改革等内容方面,過去表述相對少,這是目前要積極關注的政策新亮點。

着力穩定房地産業和建築業“兩根支柱”

會議指出,2023年是三年新冠疫情防控轉段後經濟恢複發展的一年。全國住房城鄉建設系統着力穩定房地産業和建築業“兩根支柱”,穩步實施城市更新行動和鄉村建設行動,推動建築業轉型。

在房地産市場方面,住建部會同有關部門出台“認房不用認貸”、降低首付比例和利率、實施支援居民換購住房有關個人所得稅政策、降低二手房買賣中介費等政策工具,指導地方因城施策、一城一策、精準施策穩定市場。紮實推進保交樓工作,維護購房人合法權益。

在住房保障方面,啟動了保障性住房建設、“平急兩用”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城中村改造“三大工程”。穩步推進保障性租賃住房、公租房和棚改安置房等建設。支援新市民、青年人提取住房公積金租房安居。

在城市建設方面,有序推進城市更新,全面開展城市體檢,以城市體檢出來的問題為重點實施城市更新,開展完整社群建設試點,完善“一老一小”等服務設施,開展“國球進社群”“國球進公園”活動。截至11月底,全國共實施各類城市更新項目約6.6萬個。其中,新開工改造城鎮老舊小區5.3萬個,惠及882萬戶居民;加裝電梯3.2萬部,增設停車位74.6萬個,增設養老、托育等社群服務設施1.4萬個;改造城市瓦斯等各類管道約10萬公裡。

建築業發展方面,把企業資質審批時間縮短到了2個月。以建造方式變革促進好房子建設,推進智能建造城市試點。積極參與開展清理拖欠企業賬款工作。

因城施策、一城一策 實作房地産供求關系平衡

會議強調,2024年是實施“十四五”規劃的關鍵一年,住建部将全面推動住房城鄉建設各項工作提質增效,充分發揮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和支撐作用,持續推動經濟實作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

會議指出,在住房和房地産闆塊,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适應房地産市場供求關系發生重大變化新形勢。穩定房地産市場,堅持因城施策、一城一策、精準施策,滿足剛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優化房地産政策,進一步加大首套住房、二套住房政策落實力度。

易居研究院研究總監嚴躍進認為,本次會議提及要加大首套住房和二套住房的政策落實力度,說明2024年購房方面的政策将進一步寬松,同時對于既有的政策要強調消化和吸收。

在保交樓方面,會議指出,持續抓好保交樓保民生保穩定工作,穩妥處置房企風險,重拳整治房地産市場秩序,加強預售資金監管,加快預售制度改革。

廣東省城規院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員李宇嘉向媒體指出,此提法表明保交樓進入攻堅階段,對資金硬缺口和難度較大的保交樓項目,還要壓實地方政府完成保交樓的剛性責任。“而預售制度改革則意味着,全面推進預售和現售并存的開發銷售新模式,漸漸向現售模式轉型,徹底解決預售制下保交樓甚至爛尾的問題。”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會議再次明确要一視同仁滿足不同所有制房企合理融資需求。會議表示,住建部将會同金融監管總局指導房地産融資。同時,要積極推動城市更新行動,抓好問題導向和目标導向兩個工作等。

在嚴躍進看來,在強調“一視同仁”思路的基礎上,此次提及指導房地産融資,說明2024年相關工作會進一步紮實推進,確定融資工作有序開展。“積極推動城市更新行動,這一點是和傳統的保障房、城中村表述略有差異,但反過來也說明,城中村工作依然要紮實推進。”

此外,建構房地産發展新模式方面,會議提出,建立“人、房、地、錢”要素關聯的新機制,完善房屋從開發建設到維護使用的全生命周期基礎性制度,加快解決新市民、青年人、農民工住房問題,在住房領域創造一個新賽道。

“綜合來看,在供求關系平衡的實作、預售制度改革等内容方面,過去表述相對少,這是目前要積極關注的政策新亮點。”嚴躍進認為。

責編:葉舒筠

校對:廖勝超

版權聲明

證券時報各平台所有原創内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機關及個人不得轉載。我社保留追究相關行為主體法律責任的權利。

轉載與合作可聯系證券時報小助理,微信ID:SecuritiesTimes

END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