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冬至,俗話說“冬天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一直以為這句話隻是為今天吃餃子找個理由,畢竟這餃子和耳朵有啥關系?沒想到,還真有關系!
我們先從一個人講起。東漢時期“醫聖”張仲景,在他途經家鄉時見很多窮苦百姓忍饑受寒,耳朵都凍爛了。他心裡非常難受,便叫弟子在南陽東關的一塊空地上搭起醫棚,架起大鍋,在冬至那天向窮人舍藥治傷。張仲景的藥名叫“祛寒嬌耳湯”,其做法是用羊肉和一些祛寒藥材在鍋裡煮熬,煮好後再把這些東西撈出來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狀的“嬌耳”,下鍋煮熟後分給乞藥的病人。
每人兩隻嬌耳,一碗湯,人們吃下祛寒湯後渾身發熱,血液通暢,兩耳變暖,吃了一段時間,病人的爛耳朵就好了。張仲景舍藥一直持續到大年三十。大年初一,人們慶祝新年,也慶祝爛耳康複,就仿嬌耳的樣子做過年的食物,并在初一早上吃。人們稱這種食物為“嬌耳”,後來由于這名字拗口,就改稱“餃子”并延續至今。
就是身邊這些看似司空見慣的食物,背後卻藏着許多秘密,今天我們就來扒一扒!
1.【油炸桧——對秦桧的恨】
油條被叫做油炸桧,原來和嶽飛故事有關。想當年,奸臣秦桧和他的老婆王氏在東窗定下毒計,将嶽飛害死于風波亭。
當時有兩家小吃攤點,一家賣芝麻蔥燒餅,一家賣油炸糯米團。兩位攤主聊到秦桧,恨得牙根兒直癢。就看其中一位,拿起一個面團,捏了兩個面人兒,一個是吊眉大漢,代表秦桧;一個是歪嘴女人,代表王氏。這位拿起切面刀,對着秦桧的脖子和王氏的肚皮,橫豎就是兩刀。還不解氣,直接将兩個面人兒背對背捏到了一塊兒,扔進了滾開的油鍋。兩人相視一笑,“油炸桧”。旁邊的百姓看到了,馬上就明白了是怎麼回事,衆人一起高喊,“油炸燴,油炸燴,賣油炸燴了!”正是昔日宰相留罵名,百姓油鍋炸秦桧。油炸桧是以得名。
2.【八寶粥——對嶽飛的愛】
除了油炸桧,另外一道小吃八寶粥,背後也藏着故事。臘八節是農曆的臘月初八。這一天在中國,家家戶戶有吃臘八粥的習俗。臘八粥又叫八寶粥。
話說,嶽飛率領嶽家軍抗擊金兵,途經朱仙鎮。當時正值數九寒冬,嶽家軍缺衣短糧。“凍死不拆屋,餓死不擄掠”,嶽家軍軍紀嚴明,秋毫不犯,當地百姓十分愛戴,便争相用雜糧煮粥相送,嶽家軍飽餐之後大獲全勝,這天正是農曆臘月初八。
嶽飛去世後,老百姓為了紀念他,每到臘月初八,便以雜糧豆果煮粥,這就是相傳至今的八寶粥。古時煮八寶粥是用紅小豆、糯米煮成,後來材料漸漸增多。至南宋人周密著《武林舊事》說:“用胡桃、松子、乳覃、柿覃、柿栗之類熬粥。”這一鍋粥,承載着百姓對嶽飛濃郁而綿長的情感。
3.【臊子面——周文王】
臊子面的全稱叫做岐山臊子面,是因為岐山的臊子面最正宗。相傳岐山臊子面是周文王發明的。
西周初年,岐山腳下的渭水中,常有一條蛟龍作亂,蛟龍興風作浪,使得當地連年大旱災,老百姓們顆粒無收,飽受摧殘。人們實在受不了了,便在周文王的帶領下,去找蛟龍決一死戰。
周文王拉弓搭箭,瞄準蛟龍的眼睛,一箭便射中了。老百姓一擁而上,把這條蛟龍剁成了肉醬。人們為了慶祝這次勝利,把蛟龍的肉做成了臊子,然後煮好面條。老百姓飽餐了一頓蛟龍臊子面,人們發現這種吃面條的方式實在是美味,便保留了這種吃法。隻不過以後沒有了蛟龍肉,人們隻能用牛羊豬的肉來代替。之是以要把肉剁成臊子,是因為周朝的飲食文化講究“脍不厭細”。
這裡的脍指的就是肉,在周朝貴族階層吃肉時要切盡量細碎一些,孔子在《論語》中也說過吃肉一定要切碎。因為有了周文王的“屠龍成湯”之舉,岐周之地的臊子面從古到今聞名華夏。
4.【饅頭——諸葛亮】
我們平時常吃的饅頭,竟然和諸葛亮有關。諸葛亮出師北伐曹魏前,曾率兵攻打南蠻,七擒孟獲,使孟獲終于臣服。這裡的“南蠻”是指哪裡呢?古代中原王朝對這些周邊民族的稱謂,其實都是帶有貶義的,即“東夷、西戎、南蠻、北狄”。當時諸葛亮所指的南蠻,應該就是如今的廣西、雲南甚至還要再往南的地方了。
在諸葛亮攻打南蠻獲勝,班師回朝時,途中必須經過泸水,軍隊車馬準備渡江時,突然狂風大作,浪擊千尺,大軍無法渡江。當地老百姓說:“聽說兩軍交戰,陣亡将士無法傳回故裡與家人團聚,故在此江上興風作浪,阻撓衆将士回程。大軍若要渡江,必須用49顆蠻軍的人頭祭江,方可一帆風順。”
諸葛亮心想:兩軍交戰死傷難免,豈能再殺49條人命?他想到這兒,遂生一計,即命廚子和面并捏塑出49顆人頭。然後陳設香案,灑酒祭江。又稱其為“蠻頭”,諧音饅頭,饅頭就這樣誕生了。
5.【年糕——伍子胥】
公元前514年,伍子胥奉吳王阖闾之命建造阖闾大城,即今之蘇州城。吳王之子夫差繼位後聽信讒言,賜死伍子胥。
伍子胥臨死前對部下說:“我死後若國家有難,群眾沒糧吃,就到城門牆下挖地三尺,即可找到吃的東西。”後來越國進攻吳國,城中軍民斷糧,伍子胥的随從想起了伍子胥當初的囑托,就召集城内軍民,來到了相門城下。掘地三尺後,果然挖出許多可以充饑的“城磚”。原來“城磚”是糯米粉壓成的,這是伍子胥生前設下的“積糧防急”之計。
先天下之憂而憂的伍子胥料到了會有這一場大禍,早在督建姑蘇城時,就讓手下将糯米煮熟,敲打成磚塊模樣,埋在城門下,為城中軍民備下了糧食。
雖然最後姑蘇城仍被攻破,但城中軍民憑借着這些“糯米磚”,避免了被餓死的悲慘命運。此後每逢過年,吳國百姓都要壓制類似“城磚”的年糕,紀念伍子胥。
6.【龍井蝦仁——乾隆】
相傳,清朝皇帝乾隆微服私訪,在杭州的一個茶農家裡喝到一杯龍井茶,口感非常不錯,卻又不好意思開口要,離開時,便趁主人不備暗中抓了一些茶葉。
後來乾隆在餐館用餐,便将衣服裡面的茶取出,吩咐店小二去泡茶。店小二看到乾隆内着的龍袍外露一角,知道了他是天子,便偷偷告訴正在烹調蝦仁的廚師。
廚師驚慌中,竟把店小二拿進來的茶葉當成蔥撒在正在炒的蝦仁上。誰知歪打正着,用龍井炒出來的蝦仁鮮嫩可口,無比好吃,乾隆吃後大為欣喜。從此,這道忙中出錯的龍井蝦仁成為了杭州著名美食。
想不到吧,這些身邊的美食居然和這麼多曆史名人有關,如果你想了解更多,可以關注綜藝頻道《來故居聽書》欄目,同時也歡迎您走出家門,去他們的故鄉、故居去看一看,相信一定會有不一樣的收獲。
來源: 央視綜藝